摘要: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轉軌時期,私營企業正以其快速、高效的經營機制和經濟效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它已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本文擬從近期理論學術界對私營企業產權制度各方面問題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尋求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入研究探索的空間。
關鍵詞:私營企業; 產權制度
中圖分類號:F4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2-0146-03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改革開放歷程,在這個對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的重要轉軌時期,我國的私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中國從一個不僅不允許私有財產存在、甚至連個人私利觀念都會受到批判的社會,逐漸過渡到私營經濟不僅合法存在、而且發展迅速的社會”。自1989年我國單獨對私營企業進行統計以來,中國私營企業每年平均以近30%的速度增長,到2002年底,私營企業達到243萬家,從業人員為3409萬人,注冊資金2.5萬億;到2004年底,私營企業達到365萬家,從業人員為5017萬人,注冊資金4.8萬億;到2005年9月底,全國私營企業已達419萬家,吸納從業人員5739萬人,注冊資金5.8萬億,分別較2002年增長72.4%,68.3%和132%。二十多年來,這個成長發育于體制外并最初只是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補充的中國私營經濟目前已變成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正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正因如此,從不同角度對我國私營經濟所進行的研究也方興未艾,本文擬從近期我國理論界對私營企業產權制度方面所進行的研究作一綜述。
一、 遵從產權分析理論,注重企業產權制度的動態演變及條件,力圖通過對我國私營企業存在的產權問題的分析來探討我國私營企業產權變革的必要性和變革方向
許經勇通過對溫州私營企業產權變革的研究,分析了私營企業應從一元化的產權制度向多元化的產權制度轉變必要性,認為合理的產權制度不僅意味著終極所有權的歸屬,同時還有產權的結構、層次等問題。私營企業發展正處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是企業的發展要求企業經營要與所有權相分離;另一方面這種分離又可能出現“內部人控制”現象。而解決這個問題較好的辦法是通過私營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遷,特別是產權結構的調整,使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趨向一致”。[1]王成慧、林靜認為:私營企業也有產權不清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家族成員自然人之間的產權界定不清;私營企業與外界產權關系不清,即創業之初由各種掛靠關系歷史形成的。這兩種情形的存在都將導致產權糾紛,從而增加企業的運作費用。從降低交易費用的要求出發,私營企業產權制度變遷勢在必行。同時,他們還指出,私營企業在創辦時大都采用了家族式、合伙制的企業組織形式,其在產權制度上最顯著的特征是股權結構的單一化和家族化。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營管理關系的日益復雜,客觀上要求企業的產權結構多元化、社會化,從而形成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產權制度。陳永志認為:我國私營企業產權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現為:(1)原始產權主體界定不清;(2)產權結構單一;(3)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4)個人財產所有權與企業法人所有權不分。其變革方向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私營企業自身的作為,應主動明晰產權、優化結構、積極推進產權改革;二是靠政府的推動,進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市場體系、建立社會中間組織體系等。孫早、魯政委盡管只是對處在特殊環境條件下的私營企業的一種表現形式——鄉鎮企業進行研究,但也明確指出了合理的產權制度的建立,不僅是要明晰產權,而且還應保證其產權的結構是否合理,流動是否順暢。木志榮將我國私有產權特征歸納為:(1)我國經濟制度與私有產權之間存在的一種逆向變遷過程;(2)私有產權存在的理論根基不牢固;(3)私營經濟在國家經濟制度中處于非主體地位;(4)私有產權自身的缺陷性。[2]栗戰書認為:要達到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必須對現有家族企業的產權結構進行改革,要全面打破家族產權“一股獨占”的封閉結構,通過吸收社會資本和產權流動形成合理的股權結構。應煥紅認為:產權是企業經營的基礎,由于受各種條件所限,我國私營企業產權制度存在著血緣關系與企業發展的矛盾、融資渠道與資本積累的矛盾、業主能力與資本擴張的矛盾,其產權制度亟須有一個良好的制度安排,面對我國私營企業所存在的產權缺陷,我們應該做到:(1)通過產權稀釋,實現產權多元化;(2)明晰內部產權,避免內在風險;(3)推行流量股份,發揮要素效率;(4)通過產權開放,建立公眾企業;(5)開展資本運營,促進產權流動;(6)完善政策法規,保護民企產權。[3]
從上述各位學者對我國私營企業產權問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于我國私營企業在產權方面存在的問題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其看法也基本趨于一致,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權的界定仍然比較模糊,也就是說企業內部的產權邊界還不明晰,沒有清晰到自然人,這容易為日后私營企業家族成員間的產權糾紛埋下隱患,有些私營企業是以各種形式掛靠在其他類型企業的名下,從而使私營企業與外界的產權關系也不明晰,這一現象的出現,忽視了在新舊體制并存時私企營業產權的安全性,極易引起財產與債務糾紛;第二,產權的結構不甚合理,最突出的表現是一元化的股權構成,其結果是各種權力的集中化,從而導致決策的非科學化;第三,由于受國家政策及外部環境影響,私營企業在開展資本運營方面還受到許多制約,這使得私營企業的產權流動極不順暢,它既不利于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優化產業結構,而且也難以使企業迅速擴張,使企業做強做大。但在談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時,并未通過對大量數據資料的分析,來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和說服力的辦法,而是往往直接提出要明晰產權,要優化產權結構,要積極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要政府給予一個良好的制度安排,感覺說服力不強。
二、 遵從制度分析理論,注重對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從私營企業制度變遷的內在機制、影響因素與路徑依賴方面來探討私營企業由家族制向現代企業制度演進的可能性和約束條件
劉偉認為:處理當代中國私營資本產權不清以及產權主體具有超經濟性質的問題,首先必須在古典企業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之間進行切合實際的選擇;其次,從外部社會條件來說,它需要從多方面創造制度環境和政策空間,會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制度改造和完善。王連娟、姚中良從制度的供需兩個方面對私營企業的產權變遷進行研究,認為私營企業最初一般都以家族形式出現,其產權制度安排較好地適應了企業初期發展的要求,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企業原有的產權制度安排已不能實現許多存在著的“外部利潤”,因而推動了私營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遷。他們還認為:政府應在該類企業產權制度變遷過程中,通過制定相應法律法規,降低產權制度變遷的成本,引導企業進行產權制度的變遷。張亞認為私營企業由業主制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化的關鍵是建立家族成員退出機制。家族企業的業主應強化企業家素質,應盡早對家族成員進行股權劃分,并建立科學的資格評價體系,客觀辯證地看待家族成員的退出。鐘朋榮認為:私營企業不應強求所謂升級,因為家族制企業與現代公司制企業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哪個先進哪個落后的問題,私營企業到底是保持原有的家族制還是快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而定,主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并不很大,就沒有必要實行兩權分離,從而增加代理成本;二是產業特點;三是產業性質;四是外部環境。[4]劉平青認為:作為私營企業的主要企業組織形式家族企業其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遷應充分考慮中國社會的現實,必須在尊重市場經濟與家族企業協同進化的基礎上進行演進,不應盲目地推行產權的多元化改革。葉昶、陳永志認為:私營企業在向新的制度變遷時,常會遇到企業、企業主自身和制度環境的種種障礙,因此,首先,業主要樹立企業社會化觀念,積極引進外部力量;其次,政府應加大制度創新的力度,大力完善市場體系。[5]栗戰書認為:考慮到目前我國私有產權保護的法制環境和家族企業發展所處的階段,以及其管理機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耦合,我國的私營企業完全走出家族制可能并不是該類企業的必然選擇,錢德勒提出的第二形態的現代企業制度,應該是現階段大中型家族企業變革的藍本。周立新將影響中國家族企業制度演進的制約因素歸納為三種:(1)國家政治法律制度,它是影響企業制度演進的首要因素;(2)外部市場因素,包括勞動力市場、產品市場、資本市場;(3)社會資本,包括企業所處的外部社會信任環境,企業內部的信任結構、企業家網絡資源等。[6]付文閣認為:作為私營企業的主體,我國的家族企業應該將家族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有機結合,建立現代家族企業制度,走一條融合家族企業和現代企業制度兩者優勢的中間道路,才是我國家族企業演進的目標模式。
由此可見,在私營企業的產權制度變革方向上,諸多學者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分歧的,一種意見認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秩序日臻完善,我國的私營企業應早日實現由業主制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化;第二種意見認為:私營企業到底是保持原有的家族制還是快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應考慮各種私營企業的具體情況再作定論,因為家族制企業和現代公司制企業并不存在誰先進誰落后的問題;還有一種意見則認為:考慮到我國目前對私有產權保護的法制環境狀況以及家族企業占據私有企業絕大部分江山的現實,我國私營企業應該走出一條融合家族企業和現代企業制度兩者優勢的現代家族企業制度之路。盡管上述學者在論述如何促進私營企業的制度演進時,大多是從影響其變遷的內外部兩方面的因素予以分析,但感覺缺乏實證方面的研究,往往談的較泛。
三、 遵從管理學分析理論,重點研究私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問題,試圖通過對私營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生產者之間所形成的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權責機制進行分析,從而探討私營企業治理結構變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方向
呂政認為:私營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并具備一定規模以后,其企業制度向現代公司轉變,不僅有必要性,而且有必然性。這種轉變包括三方面內容:(1)資本社會化,以實現自然人產權制度向法人產權制度的轉變;(2)管理專業化,改變過去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3)公司治理結構的規范化,即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來運作,重視制度的力量,從理性的高度真正避免管理的隨意性,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7]王宣喻、儲小平在研究了私營企業的管理崗位和企業形態如何隨企業控制權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后,認為:私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演變的決定力量是企業控制權的轉移,即由企業主及其家族成員手中向非家族的外來經理人員轉移,而且這種控制權一定是實際控制權,否則企業離真正的職業經理管理的企業還有很大差距。木志榮則認為:私營企業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在企業的經營決策方面、在企業接班人的選擇問題上、在其內部組織制度方面,都存在著一些致命的缺陷。因此,應從家族主導型治理模式向規范化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轉變。羅曉揚認為:私營企業采取家族式治理,其兩權合一的管理模式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一是經營者選擇面的狹窄;其二是易造成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的損害;其三是融資瓶頸難以突破。[8]吳春明認為:私營企業實現兩權分離以后,所有者與管理者之間就建立起了委托——代理關系,但由于存在代理人的道德風險問題,必須建立完善的契約關系,對經理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如股權激勵、年薪制等。
在論述私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著哪些問題時,眾多學者一般都認為:在企業的經營決策上,局限于企業家的個人經驗,管理難以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性質上,僅僅局限在家族內部,其選擇面較窄;在企業的代際傳承上,容易發生權力轉移的危機;在內部組織制度方面,不利于實行現代科層組織制度;在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建立上,也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以上是目前理論界對我國私營企業有關產權制度問題所做的研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眾多學者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很有價值的探索:(1)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國私營企業的產權特征、并對其存在的產權缺陷及形成原因進行了探究;(2)強調了私營企業由家族制向現代企業制度變革的必要性,對影響其制度變遷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種不同的模式;(3)通過運用管理學、社會學理論,對私營企業的治理結構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地研究,并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標準以及制約其形成的內外部因素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但總起來看,感覺上述諸多文獻對我國私營企業進行分析時,定性的分析多,缺少一些對大量數據資料所進行的實證分析,尤其是通過建立經濟模型來分析說明問題的文獻極少;此外,在分析我國私營企業制度變遷的演進路徑的選擇問題上,提出具體的目標模式(現代企業制度或家族制度)的多,有些也對形成這種目標模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但對于究竟是哪些力量推動并導致我國私營企業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采取相應的企業制度模式,論述的較少,尤其是這些影響因素如何隨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其影響能力和影響強度會發生強弱變化,幾乎沒有涉及,這無疑為下一步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許經勇.溫州民營企業產權制度變革的回顧和展望[J].經濟與管理,2002,(6).
[2]木志榮.論我國私有產權制度的特征[J].經濟問題探索,2002,(4).
[3]應煥紅.家族企業制度創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鐘朋榮.家族企業生而有道[J].中外管理,2002,(1).
[5]葉昶,陳永志.私營企業產權制度變遷問題研究[J].理論經緯,2002,(12).
[6]周立新.轉軌時期中國家族企業組織演進研究[J].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7]呂政.家族企業在希望中蛻變[N].中國企業報,2002-10-22.
[8]羅曉揚.私營企業“家族式”治理結構變革研究[J].經濟師,2004,(4).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