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基本原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大學德育的核心內容,提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同樣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擇業問題為切入點,以榮辱觀為指導,以社會實踐為踐行途徑,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價值觀; 擇業; 榮辱觀; 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2-0183-03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基本原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大學德育的核心內容,提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同樣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擇業問題為切入點,以榮辱觀為指導,以社會實踐為踐行途徑,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 以擇業為切入點,積極探討人生價值問題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主要集中在人生價值觀方面。在目前價值觀教育中,思想品德課程的講授與學習是主要的方式,而思想品德課所采用的多種教材中價值觀部分基本都是側重論述人生價值的基本內容,人生價值的導向和取向,人生價值的評價以及人生價值的追求與實現等理論性較強的人生價值觀的一般問題,很少論及學生的擇業、就業問題,沒有把價值觀教育與擇業觀、就業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個大缺陷。大學教育畢竟不同于中小學教育,它是一種分專業培養,以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素質的專門化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擇業、就業問題成為大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因此,如果價值觀教育不結合擇業、就業問題來具體探討,就容易脫離實踐陷入空泛,難以獲得好的效果。從另一角度說,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否成功,也可以從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以及就業之后對待職業的觀念態度比較直接地印證出來。具體地說,以擇業、就業問題為切入點探討人生價值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 通過追問“人為什么要擇業、就業”,思考人怎樣活著才有價值,人生價值通過什么途徑才能實現的相關問題,闡明人生意義在于貢獻,人生價值只有在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大學生應在勇擔責任中實現人生價值。
人為什么要擇業、就業?對于大學生來說,這個問題似乎不是問題。他們很少人質疑人要擇業、就業,總是直率地表現出對于就業懷著盼望熱切。但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他們心態非常復雜,既憧憬大干一番,又害怕找不到理想的位置,既想積極投身社會建設,又留戀校園生活的避風港,在積極進取的同時又有消極退縮,甚至回避的一面。部分畢業生的擇業不積極主動,坐、等、靠現象存在即是一個例證。同時,高校中興起的“考研熱”中,目標不明確或認為“有了高學歷以后賺錢會更多”的人占大多數,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部分畢業生對即將就業采取回避的態度。其實,就算是“考研”,最終也不可避免地要擇業就業。因此,追問這個問題其實很有必要,這正如上世紀80年代爭論“活著是為了吃飯還是吃飯是為了活著”一樣,擇業就必須面對 “吃飯”與“活著”的問題,職業既是謀生的手段也是自我實現的途徑。自我實現是高層次的需要,總是在較低層次需要量得到滿足后一步一步逐步實現的。2003年7~8月間引發的對“北大才子當街賣肉”事件的爭議中,當事人陸步軒在面對“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的“可以不做”的提問中直截了當地回答:“不做,吃什么?喝什么?”這反映出他直面現實的勇氣。“北大畢業生賣肉”是否是人才浪費姑且不論,賣肉總比逃避就業要有價值。只要直面現實,努力嘗試,一定會找到合適的位置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 通過分析“應當如何擇業、就業”思考怎樣對人生價值進行認識和評價,應如何確定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問題,闡明應以促進個人、集體、社會協調發展為出發點,正確對待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以貢獻而不是金錢作為評價人生活動價值性的標準,結合社會需要和個人實際條件確定個人價值取向,更快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大學生應當如何擇業、就業? 2001年由教育部主辦的《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所做的一份《首屆大學生就業首選企業調查報告》對大學生最希望從事的職業、選擇職業的標準、首選城市、工資待遇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調查。調查反映出大學生在擇業中更加務實,已經學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盡量與就業市場接軌,在逐步走向成熟。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學生擇業仍然過于注重個人的發展前景、薪金的高低、社會地位、工作地點等這些因素,表現出務實重利、講求實惠、注重個人、注重眼前,忽視責任的傾向。這些存在的不足影響著用人企業對大學生畢業生的看法,影響著大學生的實際就業,也同時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走向社會后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有句名言:“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歌德也有句名言:“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大學生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和面對擇業時,應認真思索人生價值包含的豐富內涵,認真思索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標準,認真思索不同的價值取向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實現的影響。在贊同“人生價值既在于對社會貢獻又同時取得社會的報酬”的觀點時應明確認識到:個人、集體和社會的利益并不是天生一致的,在現實生活中利益沖突總是時常存在的,過于強調個人利益,難免會影響集體利益,以集體利益為重,就要適當犧牲個人利益。在我們偏重追求物質利益時,應認識到,我們的活動不僅給企業和社會創造物質價值,也會創造精神的附加值,我們的生活不僅需要物質的享受,也需要精神的支撐,物質和精神并不是能截然分開的“風馬牛”。在我們強調“個人的發展前景,個人才能的發揮”時應認識到,個人的才能只有順應社會的需要才有發揮的空間,個人的前景只有與同事、與企業一起共同創造才會光輝無限……。總之,只有端正了人生價值觀,才會以正確的擇業觀來積極面對擇業,在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的實踐中塑造人生的輝煌,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3. 通過分析“就業后如何看待職業、成就事業”思索人生價值目標的再選擇問題,人生價值實現的動力問題,指出,只有懷著對人生對社會的高度責任心,以理性的態度面對人生職業的再選擇,培養敬業、勤業、樂業的精神和態度,以滿腔熱情投入工作,才能才會得到最大發揮,事業才會成功,人生價值也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
當前大學生已經比較認同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發展道路。但對怎樣才算是先就業后擇業,學生們顯然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在《首屆大學生就業首選企業調查報告》中對“第一個單位能留大學生多久”的調查中,25%的人回答1~2年,29%的人回答2~3年,6%的人回答3~4年,還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內”,如果按照通常情況下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為5年的話,再加上還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個單位工作“一年以下”,5年之內會有70%的人離開第一份工作。這表明,不少的同學認為先就業后擇業就意味著一定要跳槽,離開原單位再換一個。這樣對待職業的心態自然會影響個人對職業的認同和投入,影響個人才能的發揮。同時也影響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的判斷和評價,成為用人單位拒聘畢業生的一個重要理由,客觀上造成了畢業生被拒聘的不利局面。
先就業后擇業實質上是人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再調整,通過調整再次明確目標,努力奮斗。任何人的價值目標都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調整。這種調整是通過在人的實際工作過程對所從事職業進行重新認識,對個人興趣、能力進行檢驗和再培養,對人職匹配狀況進行判斷和評價,對自己原來的目標進行審視。這種調整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們重新確立目標,保持奮斗的動力。但這種調整不應是盲目攀比中心態浮躁的追求,應是對社會需要、職業發展前景和個人才能的認真審視下對個人價值目標的理性選擇。目標更換頻繁并不利于個人的發展。
大多數學生都渴望成就一番事業,在《首屆大學生就業首選企業調查報告》所作的調查中59%的被訪者希望能在25~35歲間打拼出一番事業。但怎樣才算成就事業?不少同學在工作一、二年之后仍感到看不見有顯著的成果,好象每天都是平凡小事,重復、瑣碎、單調,忙忙碌碌卻兩手空空。于是,要么這山望著那山高,心慌著要換地方,要么就感覺沒勁,對工作失去熱情,得過且過。2004年05月13日千龍網的一篇文章《北大精英自嘲無能廢物:名校不能承受之重》提到不少名校生認為自己是無能廢物,反映了困擾畢業生的“缺乏成就感”問題,由于感覺沒有“成就感”影響工作動力進而影響工作成就的現象不僅限于名校畢業生,不少高校畢業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其實,職業本身就是很具體很平凡的事,成就事業是要通過腳踏實地地做好平凡小事來實現的,袁隆平如此,許多事業有成的人也莫不如此。正如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徐小平在一次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采訪時所說,“重復做漢堡就是麥當勞”,成就事業需要的是對職業的熱情投入,持之以恒。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有高度的責任心,敬業、樂業、勤業,就一定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事業成功。
二、 明辨榮辱,倡導價值取向多樣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價值觀念多元化已是公認的事實。多元化的價值觀需要有正確的社會基本價值導向來引導。胡錦濤總書記在3月4日看望全國政協委員時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了“八榮八恥”。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我們樹立了新時期的道德標尺,是大學生的價值觀的重要標準。由于受到復雜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客觀存在著一些困惑和迷茫,他們到底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變得模糊和不清。以榮為恥,以恥為榮,榮恥不分成為當今大學生價值取向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維持社會的和諧,需要有鮮明的價值導向,明確的價值標準。[1]有了這樣旗幟鮮明的榮辱導向、價值評判標準,我們應當大力提倡學生明辨榮辱之分,以榮為榮以恥為恥,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引導學生自覺抵制商業社會泛濫的拜金主義,以有錢等值于成功、以追求成功混同于追求金錢與權勢的偽成功觀的不良影響,明確指出在人生道路上只有遵紀守法、服務人民人生才有價值,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斗,人生價值才會得到最大的實現,人生也才燦爛輝煌。榮辱不分,虛度青春;以恥為榮會淪為社會的罪人。堅定的榮辱觀念會成為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我們昂揚向上、努力創造、奮發有為,同時慎獨防變、永保氣節。
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受傳統德育觀念的影響,大學德育課程教學主要通過加強集體主義教育來引導多元的價值觀念應服從統一的社會價值導向,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形態存在多樣性的現實較少論及,對學生價值觀念多元化產生的根基及其反映出的一定合理性缺乏足夠的重視。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這樣的教育顯然是不夠的,沒有緊跟學生的實際,不利于鼓勵學生在堅持正確的人生價值導向下根據個人實際條件積極追求多種價值的實現。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造成就業難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研究員認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主要有四大原因:經濟發展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教育模式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后以及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礙也導致高校畢業生未能順利就業。[2]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短期內也難以得到解決,但在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主觀上的原因,就是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滯后,依然保留過去大學“精英教育”時代的擇業價值觀,渴望在社會精英崗位上就業。這就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方面,大學在不斷擴招,畢業生年年劇增,2006年大學畢業生達到410萬。大學教育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并沒有造就更多的精英崗位,但許多大眾崗位需要有專門知識的高素質勞動者的加入。而大學生對“大眾化就業”感到失落。所以,現階段我國嚴格說來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說大學生連什么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說他們的初次就業時間拖延,初次就業率降低,預期收入與現實收入之間存在差距,以及一些大學畢業生不愿意進入以往通常是較低學歷人員進入的工作領域。[3]因此,加強學生價值取向多樣化教育,培養大眾化的就業觀尤為重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形態存在著多樣性,人的價值追求也是豐富多彩的。作為人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是和每一個人的實際條件、可能條件相結合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追求最高的價值,也很難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來評價一個具體的價值目標比另一個更有價值。清華畢業生組成了“水木年華”樂隊,成為樂壇歌手;四川師范大學畢業生羅福歡辭去工作上街擦鞋,他們都在努力追求多樣的價值。只要堅持遵紀守法、服務人民、辛勤勞動,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都對社會和個人有意義,都能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事實上,任何不平凡的業績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來的,任何的精英也首先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大學生應反思自己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在堅持一元價值導向前提下充分理解認識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在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去積極追求個性化的價值目標,對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理性的選擇。
三、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以踐助學、以踐助長
價值觀是人在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一個不斷在社會實踐中逐步甄別、接受有用的價值觀念和知識并應用已有價值認識對實際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和選擇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通過教化就能一蹴而就。在世界局勢復雜多變、我國社會日益多樣化復雜化的今天,作為價值觀的教育主要方式的德育課程中,更應引入鮮活的社會現實內容,以及學生成長中的思想困惑,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復雜現實而不是理想化的現實去學會做出正確的價值認識,并理性地做出相應的價值實踐行為,健康成長。對此我們做了積極的嘗試。
1. 加強課堂中的實踐教學,以案例討論法增強師生互動、學生互動,指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并撰寫社會調研報告。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觀點和感悟來分析現實問題,提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利用各種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考察了湛江市博物館、寸金公園、軍用飛機場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戒毒勞教所等法制教育基地;蛤嶺村、馬六良村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地;湛江港、東興煉油廠等工業建設基地,等等。其中學生們對新農村建設基地和工業建設基地特別感興趣。在生態文明村遂溪縣馬六良村參觀了該村的“訂單養豬”項目,了解到通過新農村建設,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群眾年均可增收2000元后,學生們圍著村里負責人頻頻發問,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從客觀上激發了大家對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思考,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層去”就業方針的認同和理解。而蛤嶺村一行更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可行性和現實性,理解接受貢獻讓人生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真理。(2000年,在深圳搞房地產的企業家陳華回鄉帶頭捐資,掀起文明村創建高潮,完成了環村大道、十里荷塘、自來水、村口大門樓、文化長廊、公廁、集體豬舍、地下排污等工程項目。陳華兄弟共捐資2000多萬元興建了文化中心大樓,現在蛤嶺村已成為全國文明村。)在東興煉油廠學生們直觀地了解了我國目前正面臨的能源問題,石化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及煉油企業為保持國家穩定積極承擔了社會責任。所有這些實踐活動都大大增加了學生對現實社會的感性認識,激發了他們對現實問題的理性思考和社會責任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當然,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現階段的實踐活動面不夠廣,考察不夠深入,感性認識多上升為理性認識少。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讓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提高價值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未來實現人生價值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徐振祥.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2]2004年大學生就業將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N].經濟參考報,2004-1-2.
[3]丁元竹.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3,(3).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