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對領導者品德修養的啟示是:第一,致虛守靜,復歸于樸;第二,慈愛寬容,以德報怨;第三,少私寡欲,知止不爭;第四,謙虛善下,不矜不恃;第五,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關鍵詞:《老子》; 品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2-0081-02
《老子》雖是一部哲學著作,但也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思想。由于這些道德思想有著道家“無為”、“尚柔”、“處下”等特殊內容,因而對處于“有為”、“強勢”、“居上”地位的領導者進行品德修養尤其有借鑒價值。我們并不認為《老子》有一套完全適合現代要求的領導者品德修養理論,但在剔除其糟粕之后,確可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 致虛守靜,復歸于樸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但這“無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干,而是不要恣意妄為,要順“道”而為,即順著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自然而然地有所作為,把所作所為限制在必要的范圍之內,不作過分的努力;如果作過分的努力,過多地干預事物的自然進程,這就是“妄作”,其結果是“兇”。那么怎樣才能順“道”而為呢?《老子》認為這要靠“虛靜”、“素樸”的心態。“虛靜”就是排除一切主觀成見、私欲雜念和外來的干預,空寂其心,獲得心靈的寧靜。心靈“虛靜”了,一切主觀的成見、私欲雜念和外來干擾排除了,人的思想才能進入一種大清明的境界,以“素樸”的態度對待事物,純真自然,順“道”而為。
誠然,《老子》的這種“虛靜”、“歸樸”的思想有清靜無為、一切順其自然、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缺點,但從個人品德修養角度看,還是有價值的。領導者若能虛靜其心,質樸其意,滌除世俗的私欲雜念,使心境如潭水般清純,似鏡子般明凈,就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公正地對待事物,洞察事物復雜微妙的發展變化,避免決策和指揮的失誤。這正像諸葛亮在《戒子書》中所說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二、 慈愛寬容,以德報怨
《老子》說待人處世有三寶,即“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而以“慈”為三寶之首,可見對“慈”的重視。《老子》認為只有能以珍重愛惜自己生命的態度去珍重愛惜天下人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讓他治理:“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里講的就是慈愛為治國之本。《老子》又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講的也是慈愛。意思是圣人沒有私心,把百姓的心當作自己的心,按百姓的意愿辦事;圣人沒有自己的積蓄,盡其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盡其所有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講的都是要善待別人。對人慈愛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寬容,不能寬容談不上慈愛,因此《老子》要求大家“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意思是說,對善良的人,我固然要善待他們,對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他們,這樣可感化他們,使人人向善;對誠信的人我固然要信任他們,對不誠信的人,我也要信任他們,這樣可感化他們,使人人誠信。《老子》強調寬容甚至發展到“以德報怨”的程度:“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即不管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是大是小是多是少,自己總是用恩德來報答怨恨。
《老子》的慈愛寬容、以德報怨思想,有不辨是非、一團和氣、不講原則性的缺點。但這對領導者品德修養還是有啟示作用的。領導者應對民眾有慈愛之心,不慈愛怎么能執政為民?高高在上,對民眾的安危冷暖漠不關心,甚至肆意欺壓民眾,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的。一個好的領導者應對民眾有愛心,還要能寬容,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正確處理各種人民內部矛盾,聽取各種不同意見,集思廣益,造就和諧社會。領導者做工作總會有人暫時不理解,引起某些群眾一時的怨恨,但若能以德報怨,久后終會被那些人理解,達到團結群眾的目的。
三、 少私寡欲,知止不爭
《老子》認為私利和欲望會迷亂人們自然純樸的本性,從而妨礙人們順“道”而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而且,即使能夠得到這些,也未必就能長久地享有,很可能還會帶來災禍:“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因此《老子》規勸人們要去私寡欲、知止知足:“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要去私寡欲、知足知止還必須有“不爭”之心:“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這種少私寡欲、知足不爭的思想有其消極性,不利于社會發展,因為欲望和競爭本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這種思想對個人道德修養而言,還是有價值的。(下轉第102頁)
(上接第81頁) 作為一個領導者只有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少私寡欲,才能得到群眾擁護;相反地,若是一事當前總是計算個人得失,以權謀私,追名逐利,熱衷個人享樂,與民爭利,就會失去民心,墮落垮臺了事。
四、 謙虛善下,不矜不恃
《老子》認為“道”是偉大的,它周流天下無處不在,萬物靠它得以生長,它卻默無一言,并不居功自大,因此圣人也應懂得這個道理,以“無為”態度看待自己的成就和地位,以謙虛善下自處:“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意思是說,圣人想要高居于民眾之上,一定要用言辭對民眾表示謙卑,要想居民眾之先,一定要把自己置于民眾之后;圣人雖居民眾之上,但民眾不感到有壓力,雖居民眾之前,但民眾不感到有危害,這樣天下的人都樂意推舉他而不厭煩他。《老子》一再告誡人們要“生有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意思是有道的人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對萬物有所施為卻不自恃其能,功成業就卻不自居有功,正因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相反的,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別人的表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功績得不到別人承認,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別人的擁戴。
《老子》這個思想對領導者確實很有警示作用,因為領導者掌握著一定權力,如果頭腦不清醒,很容易自高自大、居功自傲,甚至專橫跋扈、以勢壓人,把功勞都歸于自己,把過失都推給別人,從而損害自己與被領導者的正常關系,降低自己的威信和工作效率。謙虛善下、不矜不恃是領導者最令人傾心親和的人格魅力。
五、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老子》對“知人”與“自知”、“勝人”與“自勝”作了比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認為能了解別人長處和短處的人只可算有智慧,而能了解自己長處和短處的人才可算眼光明亮、為人賢明;能戰勝別人的人只可算有力量,而能戰勝自己的人才可算意志堅強、力量強大,因此“自知”比“知人”、“自勝”比“勝人”要更勝一籌。我們知道,“知人”和“勝人”憑智慧和力量對外用力就能做到,而“自知”、“自勝”則要自省、自訟,是對內用力,要把自己當作客體來認識,積極找出自己的缺點,并戰勝自己的缺點,這更不容易。這正像一個人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而且每個人都會有自私性的動機,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欲望的滿足,要“自知”、“自勝”,就要有一種精神力量,自覺地去克己去私、制情寡欲,以自律來建立道德自我,充滿踐履道德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因此“自知”和“自勝”比“知人”、“勝人”要有更大的智慧,更寬的心胸和更強的意志。
作為一個領導者,當然要“管好別人”,這就要“知人”、“勝人”,但更重要的更難的是要“管住自己”,這就要“自知”、“自勝”。在目前,社會風氣不正,領導者面臨著很多利益與欲望的誘惑,只有時刻以正確的榮辱觀為標準來“自知”、“自勝”,才能在人生與事業的航道上穩操舵把,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