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了《重慶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這一文件增加了一項令人們差異的規定:信息服務單位和用戶須向市公安局備案。
據悉,此項規定同重慶市公安局7月6日公布實施的《關于加強國際互聯網備案管理的通告》(下稱《通告》)不無關系。根據《通告》,個人上網應當進行國際聯網備案,包括通過撥號或專線等方式上網的個人用戶。其中,個人用戶備案由其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單位代為辦理,并應當如實填寫《個人用戶備案表》。
《通告》公布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關注。不少民眾將其簡單理解為“個人在家中上網也要向公安備案”,并對警方行為提出質疑,認為其涉嫌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一時輿論嘩然,在網絡上的聲討尤為激烈。
重慶警方迅速予以回應,解釋稱,市民在申請上網業務時進行備案登記,實行上網實名制,是一種通行做法,并非要監控網民每天何時上網、上哪些網,不會給網絡用戶造成困擾。警方還強調,以往個人用戶到電信、移動等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單位辦理上網手續時,都要填寫由公安部門監制的個人身份資料,實際上就是一種備案。這次只不過是對以前備案加以明確,并要求以前由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單位保存的個人用戶資料,要提交公安機關備案。
1997年公安部發布《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亦要求個人上網進行備案。北京市公安局1996年發布的《關于加強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備案管理的通告》中規定,“申請與國際聯網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使用單位和個人,應當在網絡正式聯通后三十日內到備案機關辦理備案手續”。因此,“個人上網備案”并非重慶市公安局首創。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國網站總數達78.84萬個,網民人數達1.23億。在2億中小學生中,上網學生已達3000萬。與之相伴,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從2002年到2005年僅四年間,我國有關部門接到的網絡安全事件報告已從1761件猛增到12.3473萬件,日均超過338件。網絡犯罪每年也以近千件的速度增長。這也是重慶《通告》出臺的一個重要背景。
從世界范圍看,隨著網絡的快速普及和發展,各國政府也都在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如“911”事件后,美國頒布了《愛國者法案》,授權有關部門對公民進行竊聽,查看公民上網記錄、私人信件等,以對網絡信息進行嚴密監控。荷蘭則通過立法,要求所有電信公司安裝一種叫“網絡警察”監控設備,以便對實施犯罪的互聯網用戶進行有效追蹤。這些舉措同樣遭到了本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顯然,如何在政府監管和公民合法權利的保護之間取得微妙平衡,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