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與“印度象”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兩大亮點。盡管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兩項指標都是印度的兩倍,但在軟件業的發展上,中國就顯得有些落后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印度選擇了給歐美企業代工并逐漸往上游發展的模式,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軟件出口國家,并出現了一批世界級的軟件企業。相比之下,中國還占不到世界軟件市場的5%,迄今仍沒有一家10億美元以上的純軟件企業。
近期,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巖透露:商務部會同有關部委正在制定軟件產業扶持新政策,不久將正式出臺。胡景巖表示,這次將對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做更明確的扶持規定。可見,“印度模式”正在受到中國軟件業的推崇。
8月7日,印度薩蒂揚(Satyam)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羅文德(RaghvendraTripathy)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的專訪。
薩蒂揚是印度第四大軟件公司,也是首家進人中國的印度軟件企業。薩蒂揚擁有3萬名員工,分布在全球55個國家分支機構和23個研發中心。根據6月30日該公司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薩蒂揚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外包服務供應商。
2002年,薩蒂揚率先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掀開了印度軟件企業進入中國的第一頁。去往薩蒂揚公司的途中,記者路過了塔塔、Infosys、Wipro這印度前三大軟件廠商的辦公區,如今,印度四大軟件企業都落戶上海浦東軟件園。
薩蒂揚中國區市場部經理姜穎透露,薩蒂揚計劃在國內二線城市設立一個能容納上千人的園區。目前,公司正在和南京、成都、天津、西安等城市的政府部門進行相關談判。“張江只是一個起始點”
《瞭望東方周刊》:自2002年薩蒂揚進入中國后,在中國的發展速度與公司整體發展速度相比如何?
羅文德:和我們公司整體比較,薩蒂揚中國分公司發展速度大概是總公司的兩倍,在中國的增長速度是60%~70%,而總公司每年增長30%。當然這只是從增長比例來看,增長的數量不能這么比較,因為總公司數量是非常大的。總體來講中國的增長速度非常快。
《瞭望東方周刊》:印度軟件企業集體進入中國之初,很多評論都表示印度企業是為了以中國為跳板進軍日本市場,薩蒂揚對日本的外包服務進展如何?
羅文德:目前,薩蒂揚對日本的外包服務還沒能很好地推廣,一方面因為我們專業的日語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日本客戶通常都會花很長時間決定,兩三年的時間還不夠,他們需要慢慢考慮。現在我們正在和日本客戶進行接觸;這期間也有一些小的項目來做,但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提供更高端的服務。
《瞭望東方周刊》:印度四大軟件企業都選擇入駐張江工業園區,這是一種巧合還是一種集體行為?
羅文德:我們主要的目標客戶是跨國企業,而很多跨國公司都在上海設有總部。選擇張江不是集體行為,薩蒂揚是第一個進入張江的印度公司,隨后幾家公司也進來了。張江只是一個起始點,最終還是要輻射到全國的,幾個公司后來的發展選擇就不同了。我們選擇在北京、大連和廣州建立了研發中心和辦公室。另外幾家公司也是按照各自的方向發展。
《瞭望東方周刊》:薩蒂揚在中國的業務開展是更注重來自印度的競爭對手,還是中國國內的競爭對手?
羅文德:薩蒂揚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公司,競爭是來自全世界的。在我們業務展開過程中,競爭來自各個層面,有時候來自IBM、埃森哲,有時候來自印度公司,有時候競爭來自中國公司,不能按照國界來劃分競爭者。
《瞭望東方周刊》:在中國的業務服務對象依然局限于薩蒂揚傳統客戶?還是擴展到中國國內的新客戶?
羅文德:目前薩蒂揚還沒有政府方面的客戶,主要客戶是在華的跨國企業、大型國有企業,現在和一些民營企業也有聯系。另外還有40%收入來自海外的外包業務。
擴張的人才瓶頸
《瞭望東方周刊》:據媒體報道,到2007年,薩蒂揚在中國的員工將是現在的10余倍,達到3000人。另外印度其他軟件企業也宣稱,近兩年在中國的人員也將擴展到幾千人。這么大規模的軟件人才招聘有困難嗎?
羅文德:薩蒂揚已經感受到了這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企業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新的大學生在進入公司后進行一定的培訓是必須的。大學生剛剛畢業根本不能滿足公司和項目的需要。公司需要下大力氣對他們進行培訓,有時需要一年的時間。這其中成本是相當巨大的,要付薪水和培訓方面的費用,還有其他費用。
印度各大公司都會對自己的人才進行培訓,為自己儲備人才,但是在中國還不常見。
這樣的培訓非常昂貴,剛進入的新人在這一年里是沒有產出的,要是培訓后在公司待不到兩三年,我們的損失十分巨大,現在的問題是各大公司都不提供培訓,缺人的話就到其他公司挖人,我們也就留不住人才了,培訓的投資就沒有得到回報。
這不是一個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IT行業都面臨的共同問題,大家應該思考怎么解決,比如尋求政府幫助,或者在整個行業形成一種力量,約束亂挖人的情況。
《瞭望東方周刊》:從人力成本來講,中國和印度相比如何?
羅文德:中國要高一些。
《瞭望東方周刊》:薩蒂揚是不是也經歷了一個從傳統的外包服務到企業IT信息咨詢服務的轉型,為此公司作了哪些調整,遇到哪些困難?
羅文德:我們目前在做著兩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提高自己人員的能力和技能,了解客戶需求,針對客戶需要的軟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以此來吸引他們。
其次就是薩蒂揚注重自身開發項目的能力,尤其是開發那些大的綜合性項目的能力,提高項目管理經驗。為員工提供工具上的幫助,如果他們碰到困難,可以尋找硬件設施方面的幫助。
薩蒂揚與IBM等大公司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印度公司在這方面還要努力。不過,我們已經從單純的編碼寫程序等外包服務,向實施大的復雜的項目方面努力,現在能夠實施商務智能及數據倉庫這些大型的復雜項目了。
龍象共舞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和印度目前是全球兩大新興市場,有關兩國之間競爭合作的觀點也比較多,你怎么看?
羅文德:我相信,未來屬于這兩個國家。中印兩國的關系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但競爭總歸不是壞事情,兩個國家都有合作的愿望,合作會使兩個國家共同前進。恐怕有些國家并不想看到兩國合作的前景,但是兩國的合作和競爭是會并存的。
《瞭望東方周刊》:中印兩國務有哪些優勢?中國和印度有沒有需要互相學習的地方?
羅文德:無論是中國向印度,還是印度向中國,值得互相學習的地方都很多。中國政府非常的高效,政府對企業的承諾都能兌現,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超過印度。
不過在私營企業方面,印度會強一些。印度私營企業沒有得到政府的幫助,但是發展得很好,我想中國的民企在這方面需要向印度學習,現在浙江很多民企發展得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