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前獨裁者,2006年12月10日去世,終年91歲
一位鮐背之年的老人,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死于心臟病,這一天是2006年12月10日。次日,世界各國的媒體在訃告欄中登出的新聞標題幾乎如出一轍:“奧古斯都皮諾切特烏加爾特,智利前獨裁者,終年91歲”。
他死后,6萬名支持者在停靈的圣地亞哥軍事學院外排起長隊,等候數小時瞻仰“我們的將軍”的遺容;反對者們在街頭痛飲香檳狂歡,并與警察發生沖突。這位軍事獨裁者為智利乃至世界留下的復雜政治遺產,由此可見一斑。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一篇社論中評論說:“在上世紀70年代橫行拉美的軍事獨裁政權中,(皮諾切特)不是最血腥的,也不是統治最久的……但他卻是最殘暴而成功的一個獨裁者。”
1915年11月,皮諾切特出生于智利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的一個海關官員家庭。他從小對拿破侖推崇備至,渴望成為一名軍人;18歲進入軍校,22歲加入陸軍。此后30多年,他在陸軍中穩步攀升,并數度在軍事學院擔任教官。推行社會主義路線的薩爾瓦多阿連德總統于1973年8月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
彼時智利國內,劇烈通貨膨脹已持續兩年,經濟出現負增長;阿連德政府與右翼掌控的議會交惡,軍隊也蠢蠢欲動,智利處于內戰的邊緣。國際上,美國擔心智利成為下一個古巴,中央情報局一直在策劃推翻阿連德政府的行動。
一個月后,身為陸軍總司令的皮諾切特參與了推翻民選的“人民團結陣線”政府的軍事政變。阿連德總統因之身亡。皮諾切特在回憶錄中聲稱自己一手策劃并主導了這場政變;但其他參與政變的將領說,皮諾切特只是在政變前幾天才“不情愿地加入”。
皮諾切特在政變發生后,即被推舉為軍政府主席。智利的混亂局面為他廢除民主制度提供了借口。他以“抵抗共產主義”為名,取締一切左翼政黨,鎮壓抵抗運動,迅速排斥異己,鞏固了對軍隊的領導權,并在1974年自封為總統。
與其獨裁者身份相吻合,皮諾切特性格暴戾,據說在軍政府內部的會議上也常以左輪手槍敲桌子。政變后半個月,他派出的一批陸軍官兵在各地兵營殺害了70名遭監禁的異議人士,是為智利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死亡大篷車”事件。
至1990年皮諾切特下臺,遭軍政府秘密殺害、監禁的反對人士無法準確計數。據估計,約3000多人被謀殺,3萬多人遭酷刑折磨,數萬人被迫流亡國外。他還以“反恐”為名,與拉美其他右翼獨裁國家的情報機構共建“禿鷹行動”,在美國的情報支持下跨越國界,大肆追捕、暗殺反對派。
皮諾切特的統治還有另外一面,就是智利經濟的自由化改革和振興。從1975年中開始,軍政府開始市場經濟改革。皮諾切特聽取了所謂“芝加哥男孩”——一批曾經在美國留學,深受“芝加哥學派”觀點影響的年輕經濟學家的建議,對國有企業、銀行和養老金體系進行大規模私有化;并廢除最低工資,降低稅收。“芝加哥學派”創始人米爾頓弗里德曼在1975年訪問智利時也開出了同樣的藥方,但與皮諾切特的會面卻成為他畢生為人詬病的污點。
經過改革,智利經濟在1984年后出現了每年5%到7%的高速增長,成為拉丁美洲經濟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被稱為“智利奇跡”。直至今天,智利仍受益于皮諾切特時代的經濟改革成果。這也是他一直獲得少數國民強烈支持的重要原因。
在“冷戰”的巔峰時代,在共同的“反共”旗幟下,美英等國家對皮諾切特政府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支持。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與皮諾切特的關系尤其密切。
“鐵腕統治”和經濟成功,都無法阻擋智利乃至整個拉丁美洲政治氣候的轉向。在1988年的一場全民公決中,他出人意料地 落敗,被迫于1990年交權給民選政府,但仍保留陸軍總司令的權位至1998年,此后則成為“終身議員”,享有豁免權。
1998年10月,皮諾切特在英國治病期間,因西班牙法庭簽發的逮捕令而遭軟禁。西班牙指控他在軍事獨裁時期涉嫌殺害西班牙公民。最終,在英國政府的干預下,他以“健康原因”被釋放回國。
生命的最后幾年,皮諾切特一直生活在法庭審判的陰影之下:自2004年起,智利司法機關陸續向他提起了踐踏人權、逃稅、洗錢、謀殺等指控。美國國會2004年的反洗錢調查發現,皮諾切特家族使用上百個美國銀行賬號洗錢,涉及2700萬美元贓款。這令皮諾切特在智利的聲譽遭受重大打擊。
2006年11月,在91歲生日那天,皮諾切特發表聲明,首次表示對他統治時期發生的種種暴行承擔“政治責任”。
皮諾切特死后,智利政府拒絕為他舉行國葬,因為“他是通過政變上臺,此后也沒有舉行過選舉”。
作者為本刊國際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