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斷了13個月后,旨在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于12月18日在北京重啟。會談在五天后的22日宣布休會,并通過《主席聲明》,重申通過對話實現半島無核化是各方的共同意志和目標,同時同意盡早復會。
與去年9月19日六方達成《共同聲明》時相比,此次六方的談判班底有所變動。更重要的不同是,鑒于去年朝鮮以美國對其實施金融制裁為由退出第五輪六方會談,在會談開始后次日,由朝鮮貿易銀行總裁吳光哲和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幫辦丹尼爾格拉澤(Daniel Glaser)為首的兩國金融代表團,在美國駐華使館就金融制裁問題舉行了雙邊會談。但值得注意的是,美方代表并非領導財政部負責對朝鮮“洗錢”指控調查的副部長斯圖爾特列維(Stuart Levey)。
2005年9月15日,即六方會談達成《共同聲明》前四天,美國財政部就指控澳門匯業銀行在幫助朝鮮“洗錢”方面充當主要角色,并要求該行凍結朝鮮賬戶上的2400萬美元資金,由此引發美朝間新的矛盾點。
孰先孰后
12月13日,美方代表團團長、助理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在出發前,于華盛頓舉行的吹風會上說,美朝將在六方會談框架之外展開單獨的雙邊對話機制,就金融制裁問題進行初步磋商。
朝鮮代表團在此輪談判立場的陳述中,堅持要求把解除對朝金融制裁作為討論朝鮮“棄核”的前提條件。有分析指出,從朝鮮對金融制裁反應的激烈程度看,大大超出美方原先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指望美方短期內解除對朝金融制裁顯得不太可能,金融制裁將成為美方要求朝鮮“棄核”的籌碼。
因此,在談判初期,人們看到的是兩個互為極端的立場——朝鮮要求先解除制裁,再談放棄核計劃,美國則主張制裁要保持到朝鮮解除核武裝。
雙方立場看似不可調和,但朝鮮為何又愿意重回六方會談?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財經》記者說,首先是朝鮮判斷在10月9日進行地下核試驗后,擁有了更多談判砝碼;其次是中方作為會談東道國發揮了作用。
隨著朝鮮在今年7月5日發射多枚彈道導彈,以及在10月9日進行小規模核裝置爆炸試驗,朝鮮開始以“有核國家”身份自居;以致朝鮮代表在到達北京時表示,沒必要談論朝鮮是不是有核國家的問題,因為“擁有核武器就是有核國家”。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朝鮮核問題專家蓋瑞薩默爾(Gary Samore)在朝鮮10月31日宣布重返六方會談后表示,朝鮮進行核試驗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擁核”,換取在談判中更有利的地位,迫使美國解除對朝制裁。
盡管如此,六方會談的其他五方都表示,不會把朝鮮視做有核國家,談判的基礎依然是執行《共同聲明》規定的內容。
希爾在通氣會上表示,美國不會因為朝鮮進行核試驗而改變《共同聲明》的共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12月19日的發布會上也表示,中方和其他各方在六方會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壓倒一切的”共識,即回到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軌道上來,共同落實“919”共同聲明,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
簡而言之,游戲規則并沒有因為朝鮮擁有核武器而發生改變——至少在朝鮮之外的其他五方看來是這樣。盡管如此,不可否認,“擁核”確實使朝鮮獲得更大的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愿意在六方會談外另啟關于金融制裁的談判,就證明這一點。
朝鮮回到談判桌前,也是中國努力的結果。在朝鮮試爆核裝置后,中國史無前例地使用極其嚴厲的措辭譴責朝鮮的行為,并在10月14日連同聯合國安理會其他成員,一致通過譴責朝鮮的第1718號決議;決定同有關國家一道,對朝鮮實施包括大型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內的物資禁運,同時禁止向朝鮮出口奢侈品。
中國參與譴責和制裁表明,中國不僅對朝鮮“擁核”可能造成的地區核擴散危險嚴重關切,而且對可能由此引發的地區內國家間關系緊張感到憂慮。在暫時沒有更好解決朝核問題機制的條件下,六方會談成為目前最為可行的方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晉林波對《財經》記者表示,盡管六方會談機制在解決朝核問題上有不健全的地方,但該機制能起到緩解危機趨勢、穩定半島局勢的作用。
不完美的選擇
六方會談重啟,朝鮮沒有進行更多的核試驗,這對10月以來陡然惡化的地區局勢不失為一種改善。但此輪會談的效果仍不容樂觀。
相對于1994年美朝簽訂《框架協議》時的背景,如今美朝兩國的實力正呈此消彼長的關系。在12月15日的媒體通氣會上,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薩默爾表示,同12年前相比,現在美國至少在五個方面變得更弱。這五個因素包括:韓國和中國對朝鮮涵蓋食品、能源在內的大量援助;朝鮮經濟狀況的好轉;伊拉克戰爭導致美國軍事打擊的可信度大為下降;朝鮮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儲量增加。鑒于上述情況,朝鮮對來自美國的經濟援助和安全保障的需要就不再那么迫切。
因此,美國在短期內可供選擇的牌并不多。金融制裁作為一個已被證明有效的手段,美國不會輕易放棄。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葛來儀就此表示,美國希望朝鮮同意“棄核”路線圖,并與之同步放松金融制裁。從這一角度而言,美國同中、韓、俄的基本立場存在一定相似,即在相對長的一段時期內,分階段、分步驟地解決朝核問題。但根本上,美國希望朝鮮實現全面的、不可逆轉的、可核查的“棄核”,朝鮮則不會輕易放棄核武,這才是最大的分歧所在。
六方會談從2003年8月開始持續至今,其最大的成果就是2005年9月第四輪達成的《共同聲明》。該聲明的最大亮點在于,朝鮮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和現有核計劃。同時,各方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目標。盡管在聲明最初簽署后,各方對此都持積極評價,但不少冷靜觀察者指出,聲明的出臺并不意味朝核問題獲得突破,而只是長期過程的開始。
后來事態的發展也證明,朝鮮的“棄核”之路絕非坦途。而今年10月的地下核試驗,更是將各方、特別是中國苦心孤詣試圖達成的半島無核化目標毀于一旦。
在這種情況下,各方對旨在解決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框架頗有質疑。但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12月19日發布會中談到的,六方會談是一個不斷積累共識、縮小分歧的進程。此外,通過多邊機制,如果某個國家違反協議,它面對的將是其他五個國家的壓力,這要比雙邊會談僅有一方壓力來得有效。
但多邊機制也有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各國有各自的優先考慮。12月18日下午,日本外務省國際新聞處一名高級新聞官在一次小型媒體發布會上表示,日本除了關注朝鮮的核武器以及導彈問題,日本人質綁架問題也在議題之列,日本要求通過六方談判解決這一問題。無疑,這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會談的“棄核”主題。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曾撰文解讀中國對解決朝核危機的路線圖。他認為,路線圖分成三步走,即鼓勵朝鮮進入改革開放的軌道;樂見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幫助實現美朝關系正常化。朝鮮棄核,則是這一路線圖的起點。但基于美朝之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往往出現美國達特茅斯大學政府系教授大衛康(David Kang)描述的“誰先走出第一步”的問題——雙方都希望對方先走出第一步。所以,這第一步總也邁不出去。
因此,借助六方會談,讓美朝雙方能夠走到一起,并進而通過雙邊機制或者工作組的形式,促成雙方就各自關心的問題進行直接對話,仍然是現有條件下最切實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