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大學校長國際論壇”的閉幕,一場關于“大學該不該培養更多藍領”的激烈爭論在校園內外拉開。
這場爭論讓人聯想到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難,和最近媒體一直不斷公布的人才市場“技工荒”。
在國家出臺政策和資金對職業教育進行大力扶植的背景下,在越來越多學生涌向技工學校的潮流中,在北大校長提議大學也加大力度培養更多藍領的呼聲中,更多的事實和數據顯示:人才需求與培養的矛盾呼吁更多藍領出現。
我們不得不展開探詢:加大藍領人才培養能不能解決人才現狀和需求矛盾?藍領人才培養的重任是不是需要大學來承擔?
校長呼吁培養更多藍領
“大學校長國際論壇”上,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和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發表演講時,都明確提出大學今后應該大力提倡職業教育,培養更多藍領。
海聞認為,我國高校以前偏重于高層次的教育,沒有把技術工人叫作人才。隨著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社會,人才的概念必須要更新,大學的責任不光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還要培養一大批能在新的產業中發揮功能的技術型人才。隨后,他指出了一個妨礙培養藍領的問題:目前高校的很多專業是從師資來設計的,而不是從社會需要出發,偏重理論,缺乏應用性,導致大學在經濟改革中成為落后的一部分,這也是很多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的原因。
朱清時也認為大學應該進行分層次的教育。他分析說,從1998年到2005年底,中國的大專院校由原來的1000所增加到2300所,在校生從623萬發展到2300萬,雖然有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國民的素質,但也給人們帶來深思——現在許多大學都想辦成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性大學,但由于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等方面跟不上,不但造成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還同時削弱了培養高素質勞動者這個層面的工作。
如何加強對藍領的培養?兩位校長都談到,美國的社區學院可資借鑒。社區學院相當于我國的大專。二戰后,美國政府為了幫助國民就業,創辦了兩年制的社區學院,成績優異的畢業生可升入普通大學繼續學習,而成績一般的學生可立即工作。海聞說,現在中國的大專不受人重視,實際上在美國,社區學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朱清時強調,美國的3000多所大學中,社區學院占41%。社區學院的優勢是容量大,學費便宜,教育成本低,同時給在職人員提供了機會。
大學生回爐再造?

今年9月,正值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新生報名入學的時候,一名叫汪洋的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的本科生,在工作3年后,又來到該校報名就讀,成為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一名中專學生。此事在學校和社會引起不小的轟動。汪洋稱,通過3年的工作經歷,他已經深深地意識到,自己需要掌握一門技術。一些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中,中專生都很吃香。通過調查他了解到,中國在數控技術應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便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記者又發現,來自清鎮的學生黃錫歡和汪洋有著類似的經歷。2003年,他從貴州財經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大專班畢業后,在清鎮市某單位作為合同工工作了2年多。2005年9月,他也辭去工作,來到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報名就讀。
對于大學畢業的本科生,竟然返回中專學校來學技術,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招生就業辦公室主任陳韻感覺有些意外。他解釋說,中專畢業的學生姿態低,定位準確,有技術在手,因而大多數中專生比大學生更好找工作。他們學校每年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都在95%以上。這可能是他們選擇回來再造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由于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的優勢,今年全國各地技工學校的招生都呈現與以往大相徑庭的火爆場面。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沾林河一中的一名考生專程來到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招生辦,為自己辦理了報考模具制造專業的手續。他向記者表示:“今天學一項技能,將來做新時代的藍領,肯定大有前途?!?/p>
據該院院長介紹,去年在天津市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前不久中央又下發了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通知,加上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給職校的發展以巨大助推。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轉變了觀念,爭先報考天津市的職校。
一條來自廣州的消息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結束后,廣州市迎來了技工學校招生火爆的局面。前幾年,讓有關部門和技工學校頭疼的是招不到學生,但今年面對火爆的招生局面,他們卻不得不發出“限招令”。
就業難VS“技工荒”
大學生就業難成為國家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有關部門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六成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大學擴招帶來的越來越多的所謂人才被擠在就業的門檻上舉步維艱。
如今,在一些大型企業,部分高級技師每月已可領到5000元左右的薪金。而據深圳近日公布的今年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顯示,深圳市的高級技師平均月收入為6234元,比碩士及以上學歷者高1766元,比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者也高出695元。數據顯示,高級藍領收入超過碩士生。
“民工荒好解決,技工荒成死馬”,“本科生滿街走,高級技工尋不著”。近些年,“技工荒”就像傳染病一樣,在各地蔓延。經濟發展迅猛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高技能人才短缺!傳統老工業基地東北技能人才短缺!北京5年內技能人才的缺口近40萬,天津每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達28萬,甚至新疆也傳出“5年內急需技工上百萬”的消息。
“發展職業教育首先是解決技能人才短缺的關鍵環節和迫切需要?!苯逃柯殬I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劉占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要改變中國職工隊伍的素質結構,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p>
此前據調查,今后幾年內,中國數控技術應用領域的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每年需要新增幾十萬人;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的需求每年將增加100萬人左右。另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調整為25:30:45。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就業結構和人才結構的變化,中國城市化率將達57.5%,這對加快培養建筑業、商業、交通、旅游和現代服務等領域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提供了旺盛的需求。
一邊是人才過剩,一邊是人才需求艱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對矛盾的出現呢?
《南方人物周刊》就上世紀90年代后期大學擴招、院校合并風潮,對全國政協常委、原文化部部長、東南大學校長劉忠德先生的訪談里說:“擴招并不成功,合并學校也是不成功的……嚴重破壞了教育結構。比方說咱們國家應該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重點院校、一般院校。另外應該有職業教育,應該有中專、大學的職業教育,院校合并把整個教育結構都破壞了?!?/p>
原來,一些中專學校、大專院校,在院校合并“大躍進運動”中,換個牌子,換身“馬甲”,就收起了與本身并不相匹配的大學學費,而原有的中等職業教育就此式微下去,造成該領域內“蜀中無大將”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專、大專學校雖然換了身“馬甲”,卻是“鴨子上了架”,上不去又下不來,在定位和人才培養方向上,不免有所迷亂。屢見報道,一些大學生畢業了又回爐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技術,也是事出有應。于是,也就出現了中專技校注重實踐,生源冷清,大學技校職教不完善,學生掌握不到技能的局面。
平民化的升學率、貴族化的高教成本;精英化的培養理念、藍領化的市場需求——這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繞不出的雙重壁壘。從這些方面出發,要探討“大學要不要培養更多藍領”,必須先探討大學和中專技校在教育領域的分工,探討他們
作用和功能,結合市場的需求探討整個教育結構問題。
劉忠德先生就此分析,職業教育“應該有中?!保矐撚小按髮W的職業教育”,但是而今若是“大學的職業教育”發展了,“高級”藍領培養了,中等職業教育卻不發展,式微如故,那“大學的職業教育”是否無所憑依,面臨有如兵書所謂“孤軍冒進”之險呢?
教育功能錯位之憂
觀察人士指出,大學教育“技工化”雖是當前巨大的就業壓力使然,但一味注重如何把人培養成為社會服務的工具,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將蕩然無存。更大的問題還在于,大學培養藍領觀念的確立,對整個高等教育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深刻影響。
首先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我們的社會,向來是把藍領、白領分開管理、分別評價的,這種導向的負面影響,短時間內不會消除。
其次是對生源、師資、設備等教育要素的影響?,F在通過統考上大學,是為了傳統大學的課程而設。而如果大學定位于培養藍領,還用得著這樣的統考、統招嗎?入學門檻是應該更低還是結構性的“更高”?現在大學的師資標準,都是通過文憑、論文、職稱等獲得的,針對的是課堂上更多講授理論、概念。而如果大學定位于培養藍領,師資還應該遵循這樣的標準嗎?如果不行,新師資又該是什么標準?原有的教師又到哪里去按新標準進修?現在的高校,都是按照課堂教育的模式來設立的,而如果大學定位于培養藍領,教學更多應該搬到車間、農田來進行,這樣的調整,顯然也不是輕易就能到位的。
最后,是對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現在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公辦教育的一統天下。教材、教法等高度同一化,教育與市場脫節嚴重,卻沒人承擔任何責任。而如果大學定位于培養藍領,校企聯姻、定向培養等多種形式辦學,將對傳統教育體制形成很大挑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又該如何面對呢?高校需要培養更多藍領,絕非只是劃出幾個班級專門施教那么簡單,而是對整個高等教育的挑戰。如果看不到挑戰對傳統教育的顛覆,并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學也未必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藍領。
江西師范大學教師林金芳說,當下,大學教育職業化傾向已經非常嚴重?,F在,什么專業效益好,什么職業熱門,學校就設什么專業。很多大學有變專業教育為職業教育的傾向,學生缺乏思維訓練和創新能力,“應試現象”十分嚴重,其結果是學不到什么硬本領,也不懂基礎的理論。
大學教育成本是高昂的。大學培養“藍領”,不但是一種教育功能的錯位,也是資源的嚴重浪費?;蛟S,正是因為大學投入與產出的失衡,才會導致今天甚囂塵上的“新讀書無用論”。
林金芳說,我們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并不意味著大學教育也要為此妥協。大學有大學的教育目標,大學教育偏向“技工化”,結果只能是“高成本低效率”。正如有評論者所言,大學永遠不可能開設機床操作專業。

大學的責任,不光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還要培養一大批能在新的產業中發揮功能的技術型人才。這樣的觀點,并不僅僅針對當前技術人才奇缺的暫時現象而引發,而是立足于當前高等教育與人才需求之間的巨大結構偏差而提出的戰略構想。從方向的意義上說,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方向正確,卻未必能夠走出穩健的步伐。大學應該培養更多藍領,但是假如北大、中科大這樣的高校也來培養藍領,卻未必人人能夠接受。那么,到底由什么樣的高校培養藍領?誰來培養哪一層次的藍領?是由政府主導、進行全國規劃,還是由市場主導、無序競爭?都有著很大的討論空間。
真正的辦法不是所有的大學都來制造藍領,而是讓職業學院理直氣壯、名正言順地培養藍領,而大學就該在學術思想上圖謀計算。當下我們缺的不是藍領的土壤,而是“栽培技術”出現了方向性迷茫;還有市場需求錯位,職業崗位以學歷論人,導致職業教育的??茖W歷跟不上人才高消費的殘酷現實,而偏偏本科生又只是有幾個證書的假藍領,表現出的矛盾就是“學歷高身手差”;中國的經濟增長尚不是結構的升級,而只是數量向好而已,連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卻伴隨著不小的失業率,就業結構的矛盾外化成職業教育的矛盾,而這又異化成大學教育的市場信號,在中國大學學費高昂的話語支撐下,教育的投入產出比之低更顯得觸目驚心。
專家指出,我們的高校,我們的中專,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在藍領人才的培養問題上,需要慎重。各類學校各司其職,認真負責辦學,就能發揮各自的長項,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各個層次的人才。一句話,“讓大學歸大學,中專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