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行體制下,我國村莊治理的社會組織是村民委員會,然而,村民委員會的現實職能卻與村民的社會經濟活動不相適應。鑒此,實現村莊治理的出路在于尋求與村民經濟生活相適應的社會組織機構,或者對現有組織加以改造,以適應村民經濟活動,從而有效實現村莊治理。
【關鍵詞】村莊治理;村民委員會;權威;經濟職能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0-0076-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是民主管理。現行體制下,國家在村莊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組織制度就是村民自治。實行村民自治,實質在于國家從直接參與村莊事務的管理中解脫出來,通過村民直選及民主管理實現村莊社會治理。其基本目標就是減少社會沖突、實現社會團結。然而,由于種種復雜的社會原因,村民自治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作為村民自治組織基礎的村民委員會的職能與村民的社會經濟活動不相適應。由此給村莊治理帶來了困惑和障礙。本文擬就這些問題的發生及解決思路作一探析。
我國的村莊,是在歷史形成的村落基礎上經歷人民公社體制以后,由生產大隊轉變而來的行政村。村莊治理的社會組織是村民委員會,它是群眾性自治組織,這個組織的產生及其權力、權威的獲得都是在村民的社會交換過程中實現的。
村民的社會交換始于社會吸引,源于村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不同價值的社會資源在交換過程中所能得到的回報也不同。如果交換雙方發現對方擁有并愿意提供自己的資源時,就產生了社會吸引。村民擁有的社會資源大體上可以劃分為金錢的、道德的以及社會人際關系所形成的有價值的資源:金錢資源是純物質性的,它在社會交換中的作用是直截了當的,但這是報酬最低的社會資源。社會道德所形成的價值資源在交換中表現為內在力量,它雖然不象金錢那樣直截了當,但由于它所具有的內在精神特質,使它所得到的報酬要遠遠高于金錢資源,并且這種回報也是持久的和有張力的:以社會人際關系所形成的價值資源.在交換中的作用可以是金錢的,也可以是道德的,或者二者兼有,這取決于這種人際關系本身能形成怎樣的價值資源。
村民委員會是交換過程中權力分化的產物。在互惠和公平交換的原則下,競爭中的人們努力展現自己所能提供的資源,對他人施加影響以謀求回報,占據較豐富價值資源的人會最終獲得權力,從而組成村民委員會。這個過程,就是民主選舉的過程: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大小,或者說獲取權力的能力,取決于村民對其的服從程度。一般情況下,如果村民委員會所能提供的有價值的服務很多,而村民對這種服務所給予的回報則很少、或者村民十分依賴村民委員會提供的服務,村民對村民委員會的服從程度就高,也就是說,村民的服從與村民委員會所提供服務的價值成正比。
如果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合法化為權威,互動中的競爭程度就會減弱,從而促進了村莊社會的整合。只要村民委員會能遵守村民們在共同的價值體系中達成的集體規范,交換各方就會帶著同一個情景定義進行社會交換,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就被視為合法。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什么才是村民們共同的價值觀。一般而言,共同的價值觀可以是現實存在的、也可以是由社會互動過程中的集體產生的,或者二者兼具。
在一些至今仍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地方,村莊是依靠道德的力量實現社會整合的。在這里,行政村莊大多是依血緣、親緣關系形成的村落。村民大多從事傳統農業生產,他們深受傳統道德思想的影響,道德威望被認為是最具價值的資源。因而在競爭中,也就是通過民主選舉,那些具有較高道德威望的人就會成為領導者。在這樣的社會,交換過程中所共有的價值觀體系是以傳統道德價值觀為核心的,所達成的集體規范必然是在這一價值體系中、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同時,領導者本身就是具有較高道德威望的人。所以,他們也會自覺地遵守在共同價值體系中達成的集體規范,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很自然地被視為權威,社會就會團結,沖突就會降低:然而,更多的情況是,村莊是國家劃定的行政村,村莊中人們的血緣、親緣關系紐帶只在小村落中顯現出較為緊密的關系狀態,而在整個村莊范圍內,這種紐帶并不具有在傳統社會中那樣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傳統道德觀念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降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思想也沖擊著傳統政治文化,在這樣的情景中,人們的價值觀體系已不同于傳統社會,社會交換過程也要復雜得多。
為此,需要考察農民的社會生活方式,而這必然要求首先考察農民的社會生產方式。因為,社會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主要內容,它決定了社會意識及其他一切社會生活方式。
就農業生產方式而言,我國的農業生產具有小商品生產的性質。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工具總體以手工工具為主,雖然存在著大型機械化自動化的農業生產工具,但是,機械化生產工具分布集中而且數量較少,手工工具數量多、分布廣,并且地域分散。這種生產工具狀況制約著勞動者知識、智力素質及文化修養水平,它所形成的勞動組織形式必然是個體分散的勞動形式。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土地是集體所有的,村民只有經營權,此外,村民擁有其他一切生產資料,具有完全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在統一的市場經濟體系中,以農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社會勞動的性質,因為他們生產的直接目的主要是滿足市場的需要,故農業生產者的生產也是商品生產。但由于農業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了農業生產是分散的、簡單的小商品生產。
與此同時,要看到村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有了新特征。現在的農民既不同于1949年土改后的小農,也不同于人民公社時的公社社員。雖然農業生產具有小商品生產的性質,但他們既不是小商品生產者也不是農業工人,可以看成準小商品生產者,且因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仍具有較濃厚的小農特點:同時,因為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的存在,如鄉鎮企業、私營工商業和個體經營戶等,使村民的從業方式多樣化,他們亦工亦農,亦城亦鄉。這樣的社會生活方式,決定了村民的交換關系是復雜的。在這些復雜的交換關系中,最基本的、最具決定意義的交換關系是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關系,這決定了他們的價值觀核心,就是在市場經濟中努力尋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一切對他們的經濟活動有益的東西都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如果村民委員會所提供的服務對村民的經濟活動有價值,并且提供這種服務的資源是稀缺的,而村民所能給予的回報又是有限的,那么村民委員會就能得到較多的服從。如果村民委員會能夠遵守村民們在這種價值觀體系中所達成的集體規范,依照遵守互惠和公平規范,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就會被視為合法,社會就會實現整合。
現實是,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員會是國家在農村社會的制度安排。村民委員會是隨著撤社建鄉的機構轉變由生產大隊改建而成的。在人民公社體制中,生產大隊是集經濟與行政為一體的社會組織。人民公社與生產大隊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大隊干部的產生。雖然要求經過社員充分醞釀,采取不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但當選的大隊干部必須要經由人民公社批準并任命。因此,生產大隊是人民公社體制的基層組織之一,大隊干部是國家政權延伸到村莊社會的權力因子。改革開放以后,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國家實行了政社分開的機構轉變,恢復實行鄉鎮人民政府體制。規定鄉鎮人民政府是國家在農村的基層行政機關,即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負責實施憲法、法律、法令和國家權力機關確定的各項任務:同時,1983年lO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明確提出建立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這樣,在建鄉的同時,將原來的生產大隊改建為村民委員會,生產小隊改為村民小組。
脫胎于生產大隊的村民委員會,就其組織職能而言,基本上已不是一個具有經濟職能的村社組織,而是一個具有行政和政治的職能村社組織。由于撤社建鄉,原來公社一級擁有的集體財產轉為鄉鎮政府或者上級政府下設部門所有,而生產大隊所有的農機具已分包到戶,既使是大隊所有的集體經濟,絕大多數也以承包制的形式由個體農戶負責生產經營。村民委員會不再具有經濟職能。在農村稅費改革以前,村民委員會有一項與村民經濟利益直接相關的職責,就是具體負責征收和使用村提留的公積金、公益金、行政管理三項提留費,為鄉鎮政府和上級部門代收教育、計劃生育、道路建設、民兵訓練、優撫等五項統籌金。目前,“三提、五統”的收費項目已不存在,并且,國家進一步免征農業稅,村民委員會的這項具體職責也就自行取消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規定,村民委員會成員是由本村具有選舉權的村民直接提名差額選舉產生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是年滿18周歲、沒有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村民。村民會議由年滿18周歲的村民組成。“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第19條)“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第2條)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村民委員會要將執行情況向全體村民公開。這就是說,村民會議是村民自治的最高組織形式,村民委員會是村民會議的執行機構,具體執行村民會議的決議,接受村民監督。此外,從《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第五、第六條規定的村民委員會職責亦可看出,村民委員會事實上是一個行政機構和政治組織的混合體,且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質,可以看成是準政治組織。
可見,村民委員會對村民經濟活動所能提供的有價值的服務十分有限,村民在經濟活動中主要尋求村民委員會以外的其他組織或個人提供幫助,對村民委員會的依賴很少,而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及權威又依賴于國家法律的強力保護。因此,在現實的村莊治理中出現了這樣的困擾:一方面,國家希望通過村民委員會這一社會組織來實現村莊社會團結;另一方面,作為準政治組織,村民委員會與村民的社會生活特別是經濟活動又不相適應。顯然,僅依靠村民委員會不可能有效地實現村莊社會治理。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尋求村莊社會整合的出路在于以下兩點:一是不能僅僅依靠村民委員會這一個社會組織,而應該在村民的經濟活動中探尋社會團結的基礎。村莊是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在這個社會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村民委員會是農村社會的準政治組織,屬于政治范疇。理論上講,現代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是與機械化、工業化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然而,以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特點看,村民的經濟活動是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小商品生產活動,他們的經濟活動不是在分工協作基礎上的高度組織化的活動,因而,關鍵問題是如何將村民的經濟活動組織起來以及以什么形式來實現這種組織。二是轉變村民委員會的職能,將村民委員會改變成為一個具有經濟職能的社會組織。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這就是如何避免走回人民公社體系的老路,而賦予村民委員會以全新的面貌,實現其向經濟組織的轉變。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