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人只有在對象性活動中確證自己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人的主體性是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的統一。馬克思的主體性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實踐;馬克思;主體性理論;新農村;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0—0034—03
一、馬克思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性理論
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前提,以實踐為基礎,科學地闡述了他的主體性理論。
1、現實的人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馬克思首先闡述了人是主體的思想。馬克思認為,“人始終是主體”;“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既然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是無可置疑的事實。那么,不言而喻,人是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主體,自然界則相對地處于客體地位。但是馬克思不是從一般意義上講人是主體,而是把社會實踐作為考察歷史主體的出發點。他認為,人之成為主體,不是來自人的本能或人的自然屬性,而是來自人的社會實踐。馬克思認為,在實踐和認識中,人,只有人,才是主體,但主體不是唯心主義所理解的抽象精神、理性;也不僅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所理解的進行感知活動的感性的人,而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是“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現實的人”是實踐的主體、認識的主體,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實踐活動的成敗得失取決于人,取決于人的主體性及其發揮。
在肯定了現實的人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前提下,馬克思又指出,對于現實的個人來說,人和主體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并非每一個人都是現實的主體。只有當人具有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并現實地作用于客體的時候,他才可能成為活動主體,具有主體性。主體性是在人性前提下對于人的更高層次的規定性。就人來說。人可能成為活動主體具有主體性,也可能不成為主體不具有主體性。
2、人在實踐中確證自己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馬克思在批判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闡述了他的主體性思想。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所謂“當作實踐”、“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并不是否認自然界的客觀性,而是指對現實世界不要僅從客觀的方面去理解,而且要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舊唯物主義的根本毛病,就在于不懂得要從“從主體方面看”,不懂得實踐,因此也就無法正確對待人自己應該擔當的主體性權利和責任。
馬克思認為,人只有在實踐中確證自己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社會歷史實踐是人的主體性的成長及其發揮和實現的基礎、源泉、動力和檢驗標準。由于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人的主體性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通過實踐,主體才達到了其目的,實現了其價值,在馬克思看來,人是主體存在物,同時也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的主體性只有在對象性的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實踐溝通了主客、物我的關系,“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已,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們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即人在其對象化勞動實踐中表現、實現和確證人的內在本質力量和主體性,而不是喪失自身。因此,“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而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如果離開了指向客體的對象性活動,就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3、人的主體性是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作為實踐主體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
人的主體性首先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馬克思認為人不同于活動對象在于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通過實踐能改造自然界,改造自身,關鍵在于人具有主體的能動性。
在馬克思看來。主體能動性包含多方面的涵義。一是主體對于客體關系的自覺性。人的這種自覺意識是一種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它是主客體對象性關系形成的前提條件。二是主體的選擇性。人作為主體存在物,對自己的行為和客觀事物具有選擇的權利。人的活動從“做什么”到“怎么做”,無一不是能動選擇的過程。主體的選擇性根源于客體的復雜性和主體的目的性。三是主體的創造性。馬克思說,人的“勞動是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人不僅通過實踐創造自然界,而且通過實踐創造人本身和人類社會歷史。主體的選擇主要是在諸多現實可能性中進行挑選,而創造則主要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
人的主體性其次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馬克思指出:“人的類特征就是自由的自覺活動”。這是人從動物中區分出來的根本標志。他說:“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如果說主體的能動性主要表現為主體的能力,那么主體的自主性則主要表現為主體的權利。自主性是發揮能動性與創造性的前提。真正的主體必然是具有自主性的主體,他既有能力又有權利‘作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種活動出現在生產過程中”。
最后。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為性。主體自為性是主體自主性的邏輯延伸。自主是自為的前提,只有自主的人才可能是自為的人;自為是自主的目的,自主是為了達到和實現自為的目的的。
馬克思關于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的論述是相互聯系的,能動性側重于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創造;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為性側重于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只有三者結合和統一,才是完整的主體和真正的主體性。
二、馬克思的主體性理論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的主體性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在建設新農村的各個關鍵環節中,人是最為根本的。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億萬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廣大農民群眾是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
1、充分肯定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馬克思的主體性理論運用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我們充分肯定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這是由我國的國情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
首先,農民是農村居住、生活和工作的主體。盡管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就業,但是廣大農村的居民仍然達到7.5億左右,接近全國人口的60%;農村居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從事的職業雖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仍然達到3.4億左右,占農村居民的45%,農民始終是農村的主人。其次,農民是農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和改善環境的主體。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的進步、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環境的改善都離不開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建國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初步具備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能力。但是,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再次,農民不僅僅是新農村建設的建設主體,更是新農村建設的受益主體: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決定了農民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終受益主體。
正因為如此,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決不能僅僅簡單地把農民作為政府關愛、扶持的對象。要以農民為本,把農民看作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從思想認識上和工作中都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具備現代化意識的農民來進行。只有實現農民的主動參與,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才能順利推行,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發揮。如果離開了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忽視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忽視農民的主體性發揮,就會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2、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能動作用。主體的能動性是人能夠成為主體的根本特征,它表現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主體的能動性表明,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能動作用,必須發揮農民主體的能動性、尊重農民主體的選擇性、肯定農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等。
發揮農民的能動性,首先要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鼓勵農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需要城市對農村的支援,需要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但是,國家的政策,城市的支援,工業的反哺,最終都要通過農民來實現。如果農民沒有自覺參與的念頭,政府再怎么努力扶持,城市和企業再怎么支持、反哺農村都是無濟于事的。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宣傳,讓廣大農民了解新農村的內涵和建設目標,知曉新農村建設與農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讓農民明白新農村的建設是事關農民自身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的大事業。以此來喚醒農民追求高素質生活的自覺性,不讓農民置身于新農村建設之外。只有最廣泛的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發自的愿望和熱情,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內心動力和自覺行動。
發揮農民的能動性,還要尊重農民主體的選擇性。選擇是能動性的重要表現。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尊重農民的選擇意愿。充分認識到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只有農民知道自己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只有農民最具有對自身命運的發言權;也只有農民才更能為自身群體的前途負責。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民創富活力的涌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智慧及力量源泉。所以,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自主選擇性,是保障新農村建設成功推進的一個重要前提。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可能導致在新農村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金,付出巨大努力,卻事倍功半,沒有實現預期的目的,甚至引起農民的抵觸。
再次,發揮農民的能動性也要充分肯定農民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創造性是主體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在新農村建設中,主體的創造性表現為在改變自己命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乃至農業現代化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造性勞動和不斷地提升與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迸發出來,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只有讓農民既能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創造歷史的主體,又能與其他社會主體一樣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內在地統一于廣大農民的新農村建設實踐中,才能真正全面地發揮和實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性。
3、尊重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自主權利。自主性是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證,表明人具有支配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不僅要求我們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而且要尊重農民的自主性。
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說,主體的自主性意味著自愿,即農民所從事的新農村建設活動不是被迫的,被人驅使的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主體的自主性也意味著自覺,即農民的自愿是以自覺為基礎的而不是盲目的主觀任意。主體的自主性意味著自決,自決意味著自信、自立、自強、意味著做人的尊嚴和主體地位,意味著自己是自主、自由的存在物,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能力。即農民自己能夠勇敢地面對一切,自己拿主意,掌握自己的命運,對自己負責。主體的自主性意味著自動,即農民的自主性表現為農民主體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表現為對活動條件的占有和人的才能的發揮。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自主活動就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來的才能總和的發揮。主體的自主性意味著自享。自享是指主體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支配自己勞動成果的愿望和權利。總之,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尊重農民的自主權利,就是要尊重農民自主選擇職業和勞動方式、自主支配勞動對象和勞動成果、自主選擇進入市場網絡參與市場競爭、自主參與農村基層政權組織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權利。
農民主體的自主性是一個關系到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都已證明了這一點。凡是農民自主性發揮得比較好的時期,就是農村經濟相對繁榮的時期。改革初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了農村的繁榮,與它有效發揮了廣大農民的自主性是分不開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必須發揮農民的自主性。要把“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只有農民才知道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最緊迫的需求和最需要在當下集中解決的問題。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讓農民擁有建設新農村的發言權。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在決定支援農村時要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并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踏踏實實為農民辦實事。地方政府要充分考慮農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以及對自身利益的訴求和維護,但不能越俎代庖,切忌盲目地替農民作決定。政府的主導作用如果掩蓋農民的主體地位,只會讓新農村建設喪失其根本的基礎的力量。
4、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是緊密相連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是人主體性的發展。馬克思關于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憧憬雖然是指向共產主義階段的,但是馬克思同時堅定地認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不同歷史階段應當理解為人的個性全面、自由發展的逐步實現的過程。把這一思想運用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它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思想和要求。農村全面發展之最深刻的內涵,就是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內容。我國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較低,關鍵是農村的經濟社會環境較差,不能適應人全面發展的多種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正是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為促進廣大農村居民的全面發展從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從而全面提高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無論發展經濟還是發展社會事業或者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滿足農民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樹立農民主體意識發揮農民的主體性,正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農民主體意識的生成、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農民在實現其主體性的同時也在實現著其自身的理想,從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當農民真正意識到自已是新農村建設實踐活動的主體,是行動的唯一發動者和操縱者時;當農民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去取舍,而不迷信他人或外在力量時;當農民能考慮到自己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行動會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并能夠自覺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農民對自身作為對象活動主體地位的認識達到了自覺和自為時,他才能更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作為主體的內在潛能,并自覺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質,促進主體能力的全面提高。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和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表現和確證。這就要求我們在關注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更應該對新農村建設具體過程中人的發展程度給予高度的重視把農民主體性的發揮程度作為人性發展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方面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及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