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達到社會和諧,還必須統籌先進與落后地區之間的發展以及消除貧困;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教興國的目標,就必須發展科技、鼓勵創新;要促進社會全面、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財政支出向這些方面傾斜,順理成章。
2006年中央財政總收入預算確定為19272億元。這么大的“蛋糕”如何切分,引起了兩會代表和委員的高度重視。對此,財政部長金人慶說,2006年的中央財政支出將壓縮一般性開支,力保“三個傾斜”,即向農業、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和群體傾斜,向科技創新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傾斜(據3月6日新華社)。金部長的“三個傾斜”給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的財政支出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農業以及“三農”問題是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要統籌城鄉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財政的支持。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正在逐步取消農業稅以及農業特產稅,并開始對種糧農民進行補貼,中央財政以及各級財政因此減收數百億元,這就是財政支持農業的體現。但是,相對于“三農”之于中國的重要性,并與其他國家的農業政策相比,中國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還很不夠,繼續向農業“傾斜”,理所當然。
教育、醫療都是政府應該充分提供的公共產品。然而,近年來,教育收費過高以及亂收費等問題日益嚴峻,“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也導致了嚴重的社會矛盾。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財政支持不夠。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規定,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000年就要達到4%,但2005年只有2.79%,依此計算,近5年,我國財政至少對教育少投入了7000億元(據3月8日《大河報》)。而我國的絕大部分公立醫院都在自收自支,所謂“公共衛生”名不副實。
勞動力和人才的“市場”過剩,將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性課題。就業雖然主要還要靠市場來解決,但國家財政也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比如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為再就業人員提供財稅補貼等。
當然,“三農”也好,教育、醫療、就業也罷,除了財政上的專項支持以外,最后都需要一個“兜底”的制度,那就是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養老保障等等,都是公共財政的分內之事。更重要的是,這種保障應該是覆蓋全民的,而不應該把一部分人——比如農民——排除在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剛剛起步,就業保障還沒有農民的份兒,農村的教育資源也非常稀缺,所有這些都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由于以前“欠賬”太多,財政以后“傾斜”,合情合理。
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達到社會和諧,還必須統籌先進與落后地區之間的發展以及消除貧困;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教興國的目標,就必須發展科技、鼓勵創新;要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財政支出向這些方面傾斜,順理成章。
中國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兩萬億聽起來也是個天文數字。但家大業大,相對于中國這么多的國民以及那么多的公共事務,中國的財政支出其實還是捉襟見肘。這就要看我們的財政部門如何“理財”,怎樣合理安排支出結構。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金部長所說的“三個傾斜”,“公共服務”是重點,這不僅與政府職能的轉變步調一致,而且抓住了中國當前最緊要的動脈。
(作者單位:鎮江市潤州區七里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