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風險:責任編輯須警惕
劉亞紅
近期出版業內外有關“著作權”、“署名權”的糾紛紛至沓來,一旦涉訴,無論輸贏,作為“單位”的出版社和作為個人的編輯者,都要付出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精力,實在是得不償失。
責任編輯分享署名權
責任編輯相對于作者與著作(作品)而言是一個握有一定“生死予奪”大權的“判官”。正是這種特殊身份與職權決定了其必然與“經手”過的著作(作品)建立起某種程度上的情感甚至“血緣”或“嫡親”關系。而責任編輯對這種關系“為我所用”式的解釋、理解與處置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分享作者的著作權,特別是署名權。其表現形式大致分兩種其一,作者感謝責任編輯對著作(作品)得以發表的貢獻,主動給予署名。而責任編輯也認為自己受之無愧,于是半推半就地接受;其二,責任編輯認為自己對著作(作品)的發表付出多多,作者應該有所“表示”,因而借助某些方式方法要求與作者共同署名。而作者迫于面子或壓力,往往不得不出讓署名權。著作權法規定,能夠被稱為“作者”的首要條件是富有創造性地親身參與了著作(作品)具體的以及實際的生產過程。若非如此,是無權索要“作者”頭銜的。即使是為著作(作品)的出版“嘔心瀝血”,責任編輯欲搭車署名,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責任編輯加工把關不嚴
要在“編輯”的名號前加上“責任”二字,完全是因為“責任編輯”不止是個冠冕堂皇的“招牌”,而是要承擔相應的各種出版責任的。提高讀物的視覺質量是提高出版物質量的前提。因此對于影響視覺質量的細枝末節不可忽略。出版健康有益的著作(作品)應該成為責任編輯惟一的也是最終的職業選擇。然而,為利益所誘,知法犯法,鉆法律空子“打擦邊球”的責任編輯在編輯界并未絕跡。主要表現在:其一,出版帶有煽動性傾向的著述,傳播謠言,誘發社會不安;其二,出版淫穢、色情讀物,誨淫誨盜,傳播低級趣味;其三,出版反科學的迷信圖書,誘導讀者偏聽偏信歪理邪說。凡此種種,被法律所不容,受到懲罰,實是理所當然。
修改加工超越邊界
責任編輯工作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對準出版物進行“加工”,行話稱之為“把關”。這既是責任編輯的“責任”使然,更是其“權力”的核心。但是,這個“把關”不是無限度的,應該只限于對原作文字以及體例等輔助元素的完善和補充,絕非在內容方面可以天馬行空似地任意發揮,以至于將原作“加工”得面目全非——這種“加工”大大超出責任編輯的邊界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章第三十三條規定:“圖書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币簿褪钦f,責任編輯的權力邊界不能擴展到使原作內容傷筋動骨。
由此可見,責任編輯應該自覺地“帶著鐐銬跳舞”,懂得自我約束和收斂,而不能無限度地擴大責任范圍。
手寫報紙、外文原版舊書現身中國書店
本刊訊 近日,“老報刊及外文圖書展銷”在中國書店報刊資料部拉開帷幕。三千余冊精品期刊、老報紙,萬余種極具收藏價值的外文原版圖書與讀者見面。
據悉,民國六年手寫報紙(《消夏日報》也亮相此次展銷。此報主編程樹仁畢業于清華大學,是我國最早赴美攻讀電影學科的留學生,并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消夏日報》是當時清華大學學生利用暑期赴北京西山避暑的時機,自創自出的報紙,報中刊有真實照片十幅,具有相當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此外,一批創刊號也是期刊收藏迷關注的熱點,如我國著名期刊《新青年》的創刊號,文學類期刊《生生》的創刊號,反映我國人民一致抗日的期刊《人民軍人》、《黃花崗》的創刊號。
另外,還有數十種二三十年代介紹老北京及舊中國風物民俗的外版圖書,供藏家從側面了解舊中國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還有著名的美國地理雜志(1914年到1940年的第25卷至78卷),該書匯集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民俗等大量圖片,很具觀賞和收藏價值。而德文版的《天方夜譚》,彩色印刷,圖文并茂,也是不可多得的出版物。
(張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