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出現至今已逾半個世紀,但直到微型計算機問世后,計算機程序的知識產權保護才真正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隨著這一產業的發展,計算機軟件越來越容易受到個人復制的危害以及廣泛復制和盜版的威脅。計算機軟件已有的各種保護模式都有其優缺點,每種模式都存在自身缺陷。2001年我國《著作權法》第二次修改,《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下文簡稱《軟件條例》)于同年底開始施行,說明我國已經選擇了用版權保護計算機軟件的模式,但《軟件條例》與《著作權法》規定的種種不同,似乎又讓人感覺到立法者沒有完全將計算機軟件納入著作權法的一般規則之下。
一、我國目前計算機軟件保護的現狀
我國在1990年9月制定《著作權法》時,就在第三條規定計算機軟件屬于著作權客體,又在1991年6月發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明確了以著作權客體的法律規定和單行法規相結合的形式保護計算機軟件,宣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的基本建立。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將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期限和一般文學藝術作品保持一致,不再需要在25年時申請延長。同年,國務院頒布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減少了對軟件著作權的權利限制范圍。包括:(1)取消了強制許可使用的規定。(2)明確了軟件合法復制品所有人享有的權利,即僅享有安裝權、備份復制權、使用中的修改權三項。(3)縮小合理使用的范圍,即僅在新《條例》第17條中規定:“為了學習和研究軟件內含的設計思想和原理,通過安裝、顯示、傳輸或者存儲軟件等方式使用軟件的,可以不經軟件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
應該說我國目前初步構建起了以版權法為核心的軟件保護體系,但由于專利法僅僅保護與其他方法相結合的計算機軟件,所以實際上我國還是依靠《著作權法》和《軟件條例》的組合來保護軟件的。
二、利用版權法保護計算機軟件存在的問題
版權保護是目前最主要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方式,由于利用版權來保護軟件有保護范圍寬、自動生效、手續簡便的特點,使得大多數國家都把計算機軟件的保護納入版權法的框架內。
但在目前的軟件版權保護模式中,主要問題是軟件的思想和表達難以區分,以致強行用版權法保護軟件存在著無法回避的矛盾。版權法的基本原則是只保護作品的表達方式而不允許作者對作品的思想享有專有權,以避免作者就其作品享有思想壟斷權而妨礙公眾自由使用該作品的思想。計算機軟件的價值在于其工具性和實用性,也就是軟件的功能。在軟件的開發過程中,程序員相同的構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實現相同的功能。利用不同的高級語言寫出來的源代碼只要構思和結構相同,就會產生相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按照版權法僅僅保護計算機軟件的表達即源代碼的表現形式,而不保護程序的功能、算法、結構、組織等思想性內容的話,就會為計算機軟件的開發者帶來極大的風險。
三、應該單獨立法保護計算機軟件
從我國當前計算機軟件保護的實踐來看,用版權法保護有其無法克服的缺陷,那么以版權法為主干,專利法、商業秘密法等為輔的綜合保護方式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從立法成本和保護效果上來看,這種綜合性的保護方式有其可取之處,版權保護的低門檻,專利保護的強勢,商業秘密法保護技術構思,似乎能夠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但將計算機軟件放在版權法的保護客體中始終無法使軟件這一功能性作品融入版權法的框架中去。大家知道,知識產權法體系中的版權法、專利法、商業秘密法,都只能從某一個側面、某一個角度對智力成果進行保護,如果單單把任何一部法律規范拿出來,對軟件進行保護都是不充分、不全面、不徹底的。因此,綜合性的保護方式只能是一種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單獨立法保護軟件才是我國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
單獨立法保護計算機軟件,能有效地解決版權法保護計算機軟件這種功能性作品的內在矛盾問題,使其適應計算機軟件作品的內在特性與行業特征,同時可以促進軟件的開發和保證軟件的流通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