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融合最早發生在信息技術產業,企業模塊化也較早地在IT產業,信息技術使企業分割和垂直專業化成本大大降低,產業融合和企業模塊化對傳統的企業理論范式提出了挑戰。文章回顧了產業融合和企業模塊化相關研究文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產業融合趨勢下企業模塊化分析框架。
關鍵詞:產業融合;模塊化;企業模塊化;企業競爭
一、引言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技術的滲透與擴散使傳統的產業運行模式發生了變化,原有的產業界限已經不明顯,產業之間產生重疊、滲透、替代。產業融合已經使企業的組織形式、功能和范式轉變,促使企業環境網絡化,存在形式模塊化;同時企業模塊化借助數字化技術又促進產業之間的融合,并對企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產生影響。進入20世紀90年代,通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產業本身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同時,又推進了上述產業以外的出版、電影、音樂、廣告、教育等行業卷入合并的浪潮,這表明信息通信業正作為一個巨大的產業不斷融合。
二、相關文獻回顧
1.產業融合理論的產生與發展。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對產業融合這一新興經濟現象進行了描述和探討,推動了產業融合理論向前發展。但是縱觀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植草益(2001)認為產業融合是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的壁壘,加強各行業企業競爭合作關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曾一度被政府嚴格限制的產業現在正在逐步放寬限制,從而降低了各行業間的壁壘,加之各產業內促進行業競爭的技術在快速發展。這些因素都推進了產業融合的進程。馬健(2002)將產業融合的涵義概括為: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技術革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原因。技術革新開發出了替代性或關聯性的技術、工藝和產品,然后通過滲透擴散融合到其它產業之中,從而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消費特征。經濟管制的放松是產業融合的外在原因。管制的放松導致其他相關產業的業務加入到木產業的競爭中,從而逐漸走向產業融合。
周振華(2003)認為產業融合意味著傳統產業邊界模糊化趨勢,業間新型的競爭協同關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復合經濟效應。產業融合成為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從微觀上產業融合導致了許多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出現,開辟了新市場,使更多的新參與者進入,增強了競爭性和新市場結構的塑造,促進了資源的整合,帶來了就業增加和人力資本發展。在中觀層次上,產業融合將帶來巨大的增長效應,產業融合將導致產業發展基礎、產業之間關聯、產業結構演變、產業組織形態和產業區域布局等方面的根本變化。在世界范圍內產業融合對世界經濟一體化起著催化作用,對社會發展將產生綜合的影響。胡漢輝、邢華(2003)將產業融合分為三種形式:(1)產業滲透,指的是發生在高科技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產業邊界處的產業融合;(2)產業交叉,是指通過產業間的功能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融合,往往發生在高科技產業的產業鏈自然延伸的部分;(3)產業重組,主要發生在具有緊密聯系的產業之間,這些產業往往是某一大類產業內部的子產業。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滲透,產業融合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企業競爭、產業競爭出現新的模式。
2.模塊化理論相關文獻回顧。在信息技術和網絡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模塊化的概念開始成為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的熱門話題之一。特別是近年來模塊化理論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各個工業領域,甚至發展到全球訂單制造。理論界對模塊化概念的探討大大推進了對于商業組織的認識,已經遠遠超越了錢德勒所說的垂直一體化局限的認識程度(Chandler,1977)。
模塊是指可組成系統的、具有某種確定獨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統,可以通過標準的界面結構與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統按照一定的規則相互聯系而構成更加復雜的系統(朱瑞博,2003)。模塊化的系統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1)獨立性,各個模塊自身可以足獨立運行的復雜系統,一定程度下可不依賴于主系統而單獨成立。不同模塊間主要是平行關系,也可是串聯關系,但并不依賴對方運行。(2)統一性,整個系統存在著一個統一的組織設計原則,這個規則決定了各個模塊在一起運行的共同環境。(3)標準化,不同模塊間的信息交換必須是標準的,某個模塊的內部變化不影響它與其他模塊的聯系。
Schilling和Steensma(2001)指出:在某些產業一體化的層級組織正在被非層級的實體取代。這些實體表現出可滲透、內部和模塊化等特性,即模塊化的組織形式。他們認為,這些各自獨立的組織模塊建立三種松散的耦合:契約生產、可替換的工作安排和聯盟。顯然,按照青木昌彥的觀念這些產業正在發生模塊分解的行為,組織的模塊化伴隨著產品的模塊化同步進行。總的來說組織內部的模塊化最后表現出的就是企業集團、控股公司等組織形式;企業外部的模塊化表現為核心企業協調下的網絡組織模式和模塊集群化的網絡組織模式(雷橋,2004;周鵬,2004)。“組織模塊化”遵循著“模塊化”的設計準則:“看得見的規則”和“隱形的規則”。
三、產業融合趨勢下的企業模塊化
1.模塊化與產業融合。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動力;經濟管制的放松是產業融合的外在動力。經濟管制的放松為產業融合創造了制度環境;技術融合和產業融合的內在要求促使管制理論與政策的不斷改善,以適應變化了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但是技術創新和放松管制都沒有真正地實現產業融合。20世紀90年代的合作競爭理念與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結合起來才最終使融合在電信、廣播、電視諸產業的邊界處成為現實。張磊認為其標志是互聯網(張磊,2001)。但是張磊等僅僅關注電信、廣播、電視、出版等產業的融合,只是分析了產業融合的個別現象,沒有真正把握產業融合的本質。固然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動力,經濟管制的放松是產業融合的外在動力,合作競爭理念的觀念創新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可能。但沒有包含知識產權的具有通用界面標準的模塊載體,還不能真正地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產業融合。技術創新特別是信息的數碼化是模塊化發展的前提基礎。青木昌彥(2003)認為數碼化(即“信息序列”、“數字序列”)是最簡單明了的共同界面。功能各異的模塊通過重用、改進、整合,如同“搭積木”一樣,能夠迅捷地制造出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協調生產的規模化與需求的個性化之間的矛盾,真正實現生產上的“彈性專精(Flexible Specialization)”。以這些模塊為載體與核心可形成一系列充滿活力、具有強勁創新能力的融合化的產業體系,塑造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處理能力的產業結構。
2.企業模塊化、產業融合與市場結構。鮑德溫(Baid-win,2003)對1950年~1996年間500多家企業構成巨大產業簇群(Industry Cluster)的計算機產業的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產業的市場價值集中在少數幾家企業。如1969年IBM公司的相關企業,占了整個市場價值的71%。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計算機產業逐漸擺脫了IBM的壟斷,到1996年,沒有一家企業超過市場價值的15%,市場價值逐漸轉移分散,已經分散到涉及16個領域的眾多企業里。在計算機產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的總價值在戲劇性地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向眾多企業轉移。計算機產業呈現這種市場價值分散現象的根源在于模塊化。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設計、制造整個計算機系統,而是設計組成計算機系統某個部分的模塊。這些不同功能的模塊通過共同的標準界面集成為一個功能強大的完善系統。由于模塊化,整個產業呈現出立體簇群式的市場結構。
從產品性質的角度,可以分為替代型融合與互補型融合兩種(張磊,2001)。這兩種融合對市場結構的影響是不同的。但總體來看,產業融合能夠降低其市場集中度,使行業領導者的控制力減弱。隨著替代型融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進入該市場。其中包括來自原本不是本產業的競爭者。幾乎所有的替代型融合都意味著原來市場上擴大了創新機會和更多的潛在進入機會。這樣,原有產業內部的公司積極拓展其產品功能,其他公司紛紛進入,最終導致競爭程度的加劇。從產品的銷售階段來看,融合也在改變著市場集中度(Greens tein and K hanna,1997;張磊,2001;周振華,2003)等研究了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三大產業的互補性融合所導致的縱向一體化的市場結構逐漸轉變為橫向的市場結構的現象,他們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起用戶逐漸掌握了信息處理和存儲設備,媒體的縱向環節逐漸被內容、包裝、傳送、操作和終端五個橫向環節構成的數字融合市場所代替。
3.企業模塊化、產業融合與市場行為。合作競爭又可稱為協同競爭,是企業之間在“雙贏”的基礎上建立的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關系,通過企業間有意識的相互合作去得到由原來的單獨競爭所得不到的經營效果。在合作競爭理念的指引下,實業界逐漸突破了產業分立的限制,呈現出產業融合的特征。融合后的大多數企業從跨領域生產經營轉變為圍繞核心能力的開放式專業化生產經營,著重發揮他們的核心能力,致力于成為某一領域的世界領先者。借助日益發達的信息技術同外部企業建立開放合作的生產體系,從外部企業獲取所有其他資源。這就是所謂的“新水桶原理”,按照模塊的觀念企業可以用自己的強勢部分與其他企業的強項相結合。這種基于合作構建的新水桶的每一塊木板都可能是最長的,從而使水桶的容積達到最大,然后企業再從這個最大的木桶中分得自己的一份。任何企業都只能在某些價值增值環節上擁有優勢,在其他環節上其他企業可能擁有優勢。為達到“雙贏”或“多贏”的協同效應,彼此在各自的關鍵成功因素——模塊化的優勢環節上層開合作,以取得整體收益的最大化,這是企業采取合作競爭戰略的原動力。
產業融合條件下的企業模塊化通過設計規則的標準影響市場行為。產業融合過程中的企業從標新立異、生產互不兼容的產品轉變為生產具有廣泛適用性的零部件或通用性的軟件產品。例如各種IP/SOC標準化聯盟,目標都是通過標準化提高芯片的適用性,使半導體芯片轉為線路組件,以適合在各種芯片系統上使用,從而實現批量化生產降低芯片制造成本。適應這一趨勢率先采取積極行動的企業將迅速成長與此相反將面臨失敗或遭受重創。標準競爭逐漸成為產業融合后的市場競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新的融合產業中,標準競爭將成為產業融合過程的一個主要競爭手段,產業的主導者將是那些控制了產業標準的廠商。
4.企業模塊化、產業融合與市場績效。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期間,計算機、通信、半導體以及其他電子產品行業發生了較明顯的產業融合和企業模塊化現象,信息產業與其他融合現象不明顯的產業相比較,該產業的績效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信息產業績效與技術融合狀況存在相關關系(Alfonso.G.and Salvatore.T,1998)。Banker,Chang and Maiumdar(1998)通過對1988年~1992年信息通信產業的資料檢驗了產業融合是否存在規模與范圍經濟問題。他們認為,由于擁有共同的基礎設施資源,導致這些被檢驗企業的單位平均成本減少,從而支持了產業融合改善。國內也有學者研究表明模塊化企業的效率是其它組織形式中最高的。
四、結論
模塊化時代的企業競爭已經演變成為價值網之間的競爭,在這個競爭過程中企業必須致力于構建基于價值網的競爭能力。這種能力表現為企業整合模塊化網絡的能力,表現在三個方面:模塊化能力、控制協調能力、關系管理能力。在價值網中企業的價值來自于由企業間網絡和企業內部網絡聯結成的價值網。這個網絡表現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個體之間的網絡、組織層次的網絡和組織之間的網絡(王晨,2003)存在多種價值交換。模塊構成了價值網的基礎單元,在價值網中的企業、企業的部門、構成了不同職能、不同層次的模塊。這些模塊的運作構成了企業日常運作,模塊化的程度決定著價值網的效率和運行成本并直接影響著價值網的價值創造過程。經營能力在價值網中表現為模塊化能力,即產品職能模塊化和組織模塊化的能力。在價值網中簽訂合約能力表現為關系管理能力,關系就是模塊之間的聯結,關系的效率、可靠性等直接影響著模塊的聯結,最終直接影響著價值的交換、轉移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