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由于銀行信貸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資金來源,用以彌補內源融資的不足,這說明了銀行信貸資金在向中小企業傳遞過程中存在著障礙。文章從項目未來收益的客觀上不確定性出發討論了資金缺口的形成機理,認為未來收益不確定性的大小是引起資金缺口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資金缺口;不確定性;投資臨界值
一、引言
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常常會遭遇資金短缺問題,也就是中小企業的貸款要求常常部分或完全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在一國金融體系中,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是一種普遍的狀況。由于資金傳遞過程中的內在障礙,導致了作為資金的需求方中小企業存在明顯的融資壁壘,資金的供給者客觀上或主觀上難以將資金有效配置到資金需求者的手上,供求關系鏈條斷裂,形成了信貸資金市場“市場失靈”,從而難以達到帕累托效率狀態。
20世紀90年代,美聯儲官員Allen N.Berger和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Gregory F.Udell教授通過對1993年美國小企業資本結構的考察,認為中小企業的固有特征加重了信息不對稱,從而在資金的轉移過程中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
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調研報告(2005)認為,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也遇到了全新的資本缺口和債務性缺口的融資障礙,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在200萬元人民幣以下,就很難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在調查的樣本中有65.7%的中小企業有過資金緊張的情況。
同時,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自籌和銀行貸款兩種方式。目前我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主導行是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銀行。現行的貸款主要形式是抵押擔保,這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普遍較高。以一年期貸款為例,中小企業實際支付的利率在9%左右,約高出銀行貸款利率的40%以上。因此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較為困難,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極為突出和集中,民間借款成為一種解決資金缺口的補充機制。
二、有關資金缺口成因分析的文獻回顧
對資金缺口成因的系統理論分析,主要是在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展開的。分析不對稱信息下的逆向選擇模型源于Akerlof(1970)的舊車市場模型(LemonsModel)。我們可以利用該模型給出信貸市場上逆向選擇的直觀解釋。在這里,信息不對稱是指企業擁有自己關于項目風險、還貸能力的私人信息。對銀行而言,貸款項目之好壞不僅取決于期望收益,還與還款的概率有關。當銀行給定預期收益時,成功還貸時的高收益意味著相應還貸的低概率(高風險)。但是企業往往有意顯示項目的高收益而隱藏高風險。這樣產生高風險項目驅逐低風險的項目。這就是信貸市場上隱藏信息而導致的逆向選擇。這里我們注意到,通常情況下,資金的需求者中小企業對顯示未來的(高)收益具有激勵,但卻沒有激勵顯示項目的(高)風險。
Stiglitz和Weisss(1981)分析了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出現的信貸配給(credit rationing)現象。他們強調借貸雙方存在著顯著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了市場的不完全,于是在整體上只有部分貸款申請者獲得資金,尤其在貸款不安全的情況下銀行貸款的發放顯得更為謹慎。而另一方面給定貸款申請人的貸款需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滿足。并指出,為減輕這種信貸配給的程度,建立長期的信貸關系是重要的。
另外,有國內學者將在一定利率水平下的資金供求之間的差額解釋為金融缺口(徐洪水,2001)。并分別在兩種情況下構建了動態博弈模型。一種情況是,假設信息完美且完全,交易費用為零。那么這時的博弈均衡是銀行發放貸款、企業還貸履約。另一種更現實的情況是,當存在正的交易費用時,由于交易費用直接影響到雙方博弈結果,從而博弈均衡成為銀行惜貸、企業不能獲得資金。于是無法改善雙方的效率狀態。模型的結論是,由于交易費用的不同導致丁均衡的大相徑庭,“政府只有從降低銀企交易成本、促進銀企信息溝通入手,才能取得效果”。
以上學者的討論都是基于銀企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而且主要表現為發生交易后的信息不對稱(事后的信息不對稱)。本文則主要考慮的是企業項目收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對銀行和企業而言是同等的,因此并不存在上述意義上的信息不對稱。但是項目未來回報的不確定性卻會導致銀行提高信貸的標準,這也是資金缺口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銀行行為: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
我們的討論試圖說明的是,即使不存在道德風險的情況下,作為資金的供給方銀行在對中小企業進行投資(發放貸款)行為時遠比正常情況下謹慎,這種謹慎的直接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