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活躍因素。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于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在大量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吸取美、日、港、臺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經驗和教訓,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模式,提出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推式”運行模式,并從中介機構性質的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式”模式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對政府部門、中介機構,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與座談,同時向200家中小企業發放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53份,了解了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現狀。同時,我們還對美國、日本、香港、臺灣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模式,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實施方案。
政府、中介機構和中小企業是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要建設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必須解決好政府對中介機構的推動、中介機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服務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這三大問題。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重點研究第一個問題。
一、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推式”運行模式
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政府、中介機構和中小企業共同組成。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是有限的,而中小企業對服務的需求是無限的,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需要大量的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對中小企業的服務,使之成為服務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政府作為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核心,對中介機構起推動作用。各類中介機構是這個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小企業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中小企業是服務體系中的客體。政府對中介機構的推動,并不是大包大攬、親歷親為,而應該通過政策和法律手段,完善一系列的機制來實現的。
筆者認為,有效的服務體系運行模式,應當是由政府在后臺發起的、主動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推式”運行模式(見圖1)。在整個服務體系中,作為服務主體的中介機構在政府的推動下,積極為各中小企業服務。

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采用推式運行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中小企業目前在整個經濟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為其服務的中介機構自身也并不完善,因此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府對中介機構的推動。
2.由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和鼓勵,需要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且政府有責任、有能力在服務體系還不完善的時候,承擔起這一使命。
3.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來自于國外的競爭日益加劇,中小企業急切地盼望著為之服務的體系能夠早日完善。時間的緊迫、任務的艱巨,要求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盡快地完善起來,這無疑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推動和支持。
為達到有效推動的目的,需要政府轉變舊有模式。一方面,對中小企業的直接扶持轉為推動中介機構來服務中小企業;另一方面,在推動中介機構的方式上,應從事后的補償轉為事前或事中的激勵與控制,以避免資源浪費,降低服務成本。本文從中介機構性質的角度,來探討政府對中介機構的推動。
二、從中介機構性質的視角,探討政府對中介機構的推動
1.政府對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推動。
(1)建立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為了加強政府與公益性服務機構之間的協調,有必要定期舉辦聯系會議,實現政府與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溝通。聯系會議的內容包括:傳達政策;對中小企業面臨的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提出建議;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通報服務領域中的新動向;協調服務過程中的有關分歧。另外,針對突出的、重要的專題進行探討,開辟專題論壇。論壇可以委托專業性機構承辦,并形成論壇紀要,反饋給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2)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公益性服務機構的部分資金來自政府財政撥款,為評價其資金使用效果,有必要對服務機構進行考核。考核內容應包括:資金使用(流向是否在規定范圍、流量是否合適等);業務績效(接受服務的企業數量、中小企業的滿意度等);自身建設(組織建設、硬件設施等);服務能力(管理者的決策能力、團隊的凝聚力、適應能力等)。考核方式為指標權重形式,考核方案應及時公布,對于考核的實施者的選取,可以通過向社會公開招標的形式進行。公益性服務機構同時還可以接受服務體系統一標識的認定考核。
(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是向在年度考核小績效顯著、協助中小企業出口創匯的小介機構給予獎勵,使其在服務體系中起到示范作用。激勵方式可以有:發放統一標識、媒體宣傳報道等。
(4)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對商業性服務機構無力或不愿參與的服務項目,應該鼓勵公益性服務機構去承擔;對市場已經飽和的服務項目,為了避免資源浪費,減輕地方財政負擔,建議取消對公益性服務機構的財政支持,使其退出。
(5)建立淘汰制度。應根據考核評估的結果,對未達標的機構允許其在規定的時期內進行自我改造,改造后達到要求的機構可以繼續掛牌保留,對改造后仍未達到要求的,則建議其退出。通過淘汰制度,促進公益性服務機構提高自身能力,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
2.政府對商業性服務機構的推動。從服務機構的數量上看,商業性服務機構是中小企業服務的“主力軍”。商業性服務機構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員隊伍,具備較強的服務能力和較豐富的服務經驗,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籌資融資、信息咨詢、創業與就業等服務。通過對國內外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在商業性服務機構發展較快的地方,小小企業發展也較快。因此,政府在推進商業性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的同時,應當采取措施,給予重點培育。
(1)制定優惠的政策措施。為了鼓勵商業性服務機構的發展,政府應當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設置合理的準入門檻,簡化注冊登記手續。若服務需求大于服務供給,政府應適度降低門檻,鼓勵更多的中介機構加入;反之,若服務供給大于服務需求,政府應適度提高準入門檻,以規范服務機構的行為,提高整個服務體系的水準。對商業性服務機構,應簡化其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程序,為他們提供各類便利(如“一門式”服務),降低其創業成本。②提供稅收優惠。對為中小企業提供特色服務,有效解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如融資服務、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的商業性服務機構,可以提供稅收優惠,如降低營業稅或減免所得稅等,以激勵其經營行為。③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部門應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各地的具體實際,盡早完善實施細則,以規范各類中介機構的運作,為中介機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采取有效的激勵手段。①業務支持。對那些業績突出、聲譽良好的商業性服務機構,政府部門可以與之建立業務合作關系,或購買其單項服務,或創造條件鼓勵其輸出服務,為他們拓展業務創造便利條件。②專項資金補貼。對服務范圍廣、服務能力強、服務滿意度高,且能為中小企業解決難點問題的商業性服務機構(如部分擔保公司,培訓機構,數據公司等),提供專項資金補貼。③標識激勵。通過對商業性服務機構的考核,以標識認定的形式來反映其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和服務滿意度,這樣可以提高商業性服務機構的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并激勵其經營行為和經營作風。
3.政府對行業協會等其它服務機構的推動。行業協會是同行業企事業單位在白愿的基礎上,為增進共同利益,維護合法權益,依法組織起來的非盈利性、自律性的社會團體。一些行業協會,為企業開展服務,發揮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協助政府開展有關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第二,開展行業會員服務,發揮中介組織作用;第三,加強自我管理發展,體現協會民間性和自律意識。
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有效培育和發展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行業協會組織,充分發揮其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完善行業協會法規。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應不斷完善行業協會的法規,明確行業協會的地位、作用、職能及運行方式,通過立法,樹立行業協會的權威性,發揮行業協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本行業發展的作用。
(2)政策支持。行業協會的改革和發展,需要政府的推動和支持。要在政策上創造良好的環境,在經費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如:對行業協會用于其自身發展的服務性收入,在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可減免其稅收。
(3)強化職能和管理。政府應徹底轉變職能,把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務轉交給行業協會。落實國家經貿委《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工商領域協會的若干意見》中規定賦予行業協會的二大類17項職能。不斷優化行業協會的結構,加強管理。對失去功能作用、明顯沒有發展前途的協會,注銷、撤消一批;對職能、會員有重復交叉,行業分類過細的協會進行合并重組一批;對組織完善,作用明顯,較具活力的協會重點培育發展一批;重點發展一批新興、重點行業協會,如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一些功能性行業協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