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品牌品的辛苦經營,王總最終還是作出了棄牌的決定。王總的選擇令人惋惜,但是惋惜的不是結果而是他直到放棄,也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放棄的原因。
“擇”牌是每個代理商每年必須談到的話題,選對牌子,運作市場就成功了一半,而“棄”牌也一樣,需要代理商經過慎重的分析和判斷才能作出決定。
艱苦創業,面臨困境
F牌鞋業北京區域總代理王總就經歷了一次艱難的“棄”牌過程。王總今年已是48歲,是商場上的老江湖了,同溫州其他商人一樣,憑借天賦的經商能力,已經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在北京行商近二十年,憑資格和做人的魅力,被推薦為行業協會的副會長,可以說是功成名就。
王總在2005年初時還經營著16個鞋業品牌,包括4個低檔品牌,2個中高檔品牌,其中1個中高檔國際品牌2005年下半年已“棄”牌,正作善后處理。F品牌是僅存的一個中檔品牌了,但是2006年春節剛過,王總就開始考慮是否繼續經銷F品牌的問題了。
王總運作F品牌已經5年了,5年前為F品牌創業的時候,北京市場鞋業品牌沒有現在多,競爭也不是那么激烈,再加上F牌產品適合北京區域文化和穿著特點,雖然新進北京市場的時候有“新牌難創牌”的難度,但是憑借王總的交際魅力,不斷融通“塞內”與“塞外”的客情。F牌產品入市相對還算順利,客戶加盟也有如“花香蝶來”,北京區域漸漸有了一定基礎框架。F牌成為王總手上的暢銷王牌,F牌產品也被北京市場同行刮目相看甚至仿效。
但2003年以后,王總卻感到運作F品牌越來越吃力,主要原因是競爭激烈,營銷成本與“年”俱增,為了化解風險,一些鞋企相繼以經營品牌的理念去運作市場。而王總手上的牌子也不少,再加上經常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生意上一大攤子事全交給老板娘管理,下市場的時間也少了。到了2005年,F品牌就出現了危機,不良庫存增大,欠款難收,產品似乎也“不對路”起來,客戶一個個流失,一年下來,經營上出現了負利潤。
思前慮后,舉棋不定
對F品牌,經營還是放棄?王總非常矛盾。
如果放棄,5年的辛苦經營將付諸東流。而且F品牌終端零售商這塊已有一定的基礎,廠里對自己的支持一直也不錯,加上F品牌的產品具備較大的競爭力,有它一定的市場潛力。重新擇牌,不見得擇得比F品牌更好的產品,而且又要重新建設市場,重新適應其他企業的思維方式。現在大牌子人家已各區域穩定,不會給你做;中小牌子市場支持有限:國際品牌打假打得歷害,國際品牌自己正在作善后處理;選擇擦邊國際品牌,沒有長遠性。因此,重新擇牌會面臨更大的投入。
如果繼續經營,王總也有很多顧慮:
1.F品牌目前在整個市場的知名度還不夠高,要讓這個品牌有起色,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另外,F品牌屬于中檔品牌,經營中高檔產品是需要較強的管理能力的,而王總因各種原因,參與F品牌的管理非常少,這與F品牌持續經營構成矛盾。2006年許多強勢品牌都把北京區域作為重點區域操作,到時市場壁壘增高,如果管理跟不上,弱勢品牌的細分市場空間將變得更小。
2.從市場占有率的角度而言,F品牌在北京區域的零售客戶網絡并不健全。由于以前王總“換牌”非常快,零售商信心也不夠,對王總的中高檔產品,也不敢投入,只是抱著試試的態度賣賣。贏利大客戶非常少,這也成為王總開拓北京區域市場的不利因素。
3.F公司也知道了北京區域市場的非良性發展,為了恢復市場,2004年F公司在天津設置了總代理,天津總代理全心地投入,經過兩年的努力,經營F品牌的年銷售收入在2005年底已經達到500萬元,如今F品牌在天津區域建立了牢牢的客戶基礎,天津代理商隨即向F公司提出了重劃區域的建議。于是,F公司決定2006年重新劃分區域,北京下面所屬的區域縮小了,原來滄州、唐山、秦皇島的客戶不可以再從北京進貨,這樣很多大客戶流失了。公司還給王總規定了任務額,經營F品牌的壓力比2005年增大。
尋求支持,重拾信心
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王總明白,必須冷靜分析后才能作決斷,不能留遺憾,不然后遺癥會很多。
2006年2月底,王總找到了F品牌公司負責營銷的張經理,把自己的經營狀況告訴了他(但沒有透露“棄”牌的想法)。經過與F公司的協商,F公司向王總提出了2006年必須配合的工作如下:
1.王總必須要配合總部的思路,用檔口“單店”管理經營F品牌,讓客戶感覺到F品牌的信心。
2.王總必須親自管理,本人必須親臨檔口,追蹤客戶,服務市場,如果聘用非家族人才,總部可以考慮配合王總招一個熟悉北京區域的營銷經理,協助王總管理F品牌。
3.王總要及時反饋市場信息,以便使總部的資源有效地進入市場,不斷樹立F品牌形象。
4.在聘用人員的安排上,王總必須擁有獨立的管理隊伍,一個人不能參與“多牌”管理,這樣才能有效地把握F品牌在北京經銷區域的發展方向。
5.王總要配合總部按“2006年區域協議”解決區域重復建設的無序狀態,樹立品牌形象。
針對廠家要求的上述配合事項,王總也向F公司提出要求:“總經銷合同我現在簽下來(合同對北京區域進行了重新劃分),但是得派張經理去北京協助我一個月,并且要協助我完成區域重新劃分后的老客戶收款、新品上市,以及新形象店的裝修工作。把市場初步整理起來,讓我看到希望。”
權衡利弊,棄而了之
在張經理隨王總一起回到北京后,按王總的計劃,王總帶著張經理一同下市場,用了7天時間,驅車1000多公里,走訪了北京經銷區域下18個地區。
然而這次市場走訪,卻使王總重新拾起的信心又遭受了打擊。
1.工廠實力不夠,沒有逐步建立起大中型鞋業品牌的主要元素(廣告、形象代言人等),造成F牌知名度不高,客戶整體上只是看著王總的面子去做市場的,并不是看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去運作F品牌。
2.像密云、赤峰、敖漢、張家口這幾個地方的大客戶,都是做F牌好幾年的老客戶了,因為F品牌沒有跟進市場,市場沒有被提升,王總的管理也沒有跟上,原來銷量很好的,現在也因競爭者的快速跟上,銷量在縮水,庫存很大。
3.一些F品牌新開發的中小客戶,也只是看中了F品牌的產品和價格優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運作市場。
4.市場上競爭對手對客戶大都實行“鋪貨制”,而且客戶如果不欠款,生意沒得做。暢銷或知名的品牌能夠從其他方面分散這些風險,但F品牌除了產品、價格的優勢,化解風險的能力很弱,這樣長期運作,風險很大。
市場分析之后,王總繼續做F品牌的信心已經減弱了一半,自己雖然有做中高檔品牌的實力,但這個錢不能投在自己沒有把握的品牌上,或者押在激烈市場競爭的風險上。
再從財務方面分析,三樓形象檔口2006年年租金13萬之多,加之市場競爭使營銷費用支出日增,F品牌知名度和支持力度有限,如果繼續做,管理成本將會飆升。自己已有的客戶定位(低檔牌子的客戶居多)目前不能和F品牌吻合,也會增加服務成本。這樣下去,樂觀估計,是保本的生意,從庫存等風險系數來考慮,有虧本的可能,就是有賺,賺頭也不大,F品牌北京區域發展會很艱難。
幾天后,新品陸續上市,三樓形象檔口也到位了,但一個很麻煩的事出現了,唐山、秦皇島、滄州等地今年已經劃歸其他區域,但原來經銷F品牌的大客戶找王總要求上新貨,發貨吧,這可是竄貨,不發貨吧,不僅流失客戶,王總的部分錢款尚欠在這些客戶身上,同時有呆賬的可能,怎么辦?
最終,王總還是發了貨,但一下子天津的客戶那里起了反應,電話打到廠里,要求嚴肅處理竄貨,不然,天津客戶就要放棄F品牌。當時身在北京的張經理兩頭為難,但是天津客戶做得好啊,并按企業的發展方向共進共退,所以只能責令王總安排對竄貨的區域收貨……這個事件的爆發,王總心頭已冷,大客戶的流失讓他經營F品牌的信心全無了。
經過了一個月的心理斗爭,權衡了利弊,王總終于作了棄“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