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一:農村市場開發條件成熟
一、經濟發展:農村人口眾多,消費總量巨大,水平不斷提高,實際購買力顯著增強
農村市場,是一個從消費能力及地域范圍來看的廣義的概念,既包含了“地域農村”,即土生土長的鄉鎮村:還包含了“經濟農村”,即經濟水平以及消費能力較低的縣、縣級市和城郊。這樣算來,農村市場所覆蓋的人口有11億多,占人口總數的90%,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基礎。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呈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其中,以江蘇、浙江、廣東為代表,這些地區的高收入階層對于醫療保健的需求,帶動了藥品需求的穩步增長。
二、潛能釋放:相對一、二級市場而言,農村市場容量增長潛力巨大
根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城市與農村人均藥品消費比約為7:1,城鄉醫藥銷售額的巨大落差,恰恰反映了農村醫藥市場存在的巨大的開發空間。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到2008年,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按此部署保守計算,農村市場約有450億的市場容量。
2004年全國7大類醫藥商品銷售中,農村銷售為245億元,由此可見,農村新增用藥需求量在200億元以上。
同時,農村醫藥銷售額占全國醫藥銷售總額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趨勢:2003年為4.9%,2004年為8%,2005年上半年已達到12.5%。所有這些數字都表明,農村醫藥市場的巨大消費潛能正在逐漸釋放。
三、政策助推:行業政策給農村市場帶來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民看病難、規范農村醫藥市場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領導人和各部委的重點關注領域。
首先,2006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農村問題特別強調三點:(1)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2)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啟動《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網絡:5年內國家財政將投入200多億元,對鄉鎮衛生院和部分縣醫院房屋和設備進行改造:(3)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今年把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由20元提高到40元。
這些政策,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新農合”使農民看病也能報銷,使農民因病造成的經濟負擔得到減輕,有效提高了農村市場的藥品消費水平。
其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多次強調,農村藥品“兩網”建設要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緊密結合。要按照政府相關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村藥品監督,規范供應網絡,采取有效形式保證農民用藥安全、有效、經濟和方便。
“兩網建設”的推進,清理整頓了非法藥品集貿市場,打擊了鄉村內游醫藥販,清查了過期藥品,肅清了農村藥品流通秩序,同時又確保品質有保障的藥品通過配送網能進入農村。藥品經營網點增多,方便了農民購藥,同時還降低了農村藥品價格,減輕了農民負擔。為廣大藥企進入農村市場提供了營銷環境保障。
最后,今年兩會期間,衛生部部長高強表示:要大力加強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組織城市醫生對口支援農村,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努力解決農民缺醫少藥的狀況。
上述三點分別解決了農民有錢了看得起病的問題、好藥進農村的問題、農民有正規地方可以看病、有醫生可以診病的問題。
亮點二:農村醫藥市場的比較優勢容易占領市場主導地位
例如感冒藥,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平價藥店里,通常可以看到不下60個品種,但在廣大農村診所的藥柜中,一般只能看到兩三個產品。別人沒做的市場你做了,競爭減少,容易占領主導地位。事實上,在農村市場,許多藥品大類的競爭產品都很少。甚至有不少在第一、第二終端市場隨處可見的暢銷品,在農村市場卻看不到蹤影。因此,與其在第一、第二終端同眾多的競爭者競逐,還不如切入農村市場享受“獨食”。
優勢二:對所有的廠商一視同仁,無論“品牌”與“非品牌”
農村市場幾乎不會排斥任何一個廠商:許多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知名品牌”在農村市場反而處于“雜牌”地位;相反,一些被第一、二終端公認為“非品牌”的企業卻是農村市場的主流品牌。所謂的“雜牌”經過努力,不僅能夠成為農村市場的知名品牌,更可能借助于“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轉化為高端一線市場的知名品牌。三株、紅桃K、斯達舒等,都是這樣起家的。
所以,中小企業不要認為“開發農村市場”只是哈藥、魯抗、揚子江這些大企業能做的事,非品牌企業的非品牌產品同樣可以通過在農村市場的快速成長,“進化”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知名品牌。
優勢三:進入的門檻較低
產品鋪貨所需的進場費用及鄉醫、店員培訓所需的培訓費用很少,促銷活動也更為多樣而簡易,POP、立牌、掛條幅、刷大墻、招貼畫的效果也較城市明顯。同等規模的促銷活動,產出投入比往往要高于城市市場。
農村接受信息的面非常窄,比如報紙就非常少,一張黑白宣傳單農民兄弟可以當報紙看半天,一張彩色宣傳單,他們也可以當墻畫掛半年。這些宣傳形式可以降低推廣成本。
優勢四:回避藥品招標采購帶來的麻煩
農村市場雖然也是醫院、藥店銷售并存,但以個體診所、小型門診部、衛生院的銷售為主。比如,診所的醫生,是多重身份:既是老板,又是采購員,既是醫生,又是藥劑師,還是護士。進藥環節少,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回避了藥品招標采購帶來的麻煩!
同時,各級配送站、鎮衛生院、個體診所、零售藥店,私人承包、資產買斷的經營形式逐步增加,國有醫療和藥品流通網絡逐步被民營機構所替代,營銷效率將有所提高。
優勢五:渠道控制相對容易
農村市場商業渠道相對簡單,主要由傳統的四級醫藥站、縣醫藥公司、藥材公司構成。抓住了一到兩家,就算抓住了龍頭。在江浙一帶的百強縣,有的縣級醫藥公司年銷售收入可達2億一3億元,這些公司在當地壟斷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因為很多新開藥店都是借它的牌子經營,他們有約在先:借牌藥店必須到縣醫藥公司進貨。所以,只要抓住了縣醫藥公司這個龍頭,就能達到很高的終端覆蓋率。
亮點三:眾藥企紛紛轉戰農村,開始城市包圍農村
其實,農村市場一直就是培養大品牌產品的沃土,造就了不少銷售奇跡:年銷售額數10億元的紅桃K集團公司,70%的份額在農村市場,修正藥業的斯達舒也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操作方式取得空前的市場成功;西安楊森的嗎丁啉約60%的銷售份額發生在基層市場。再加上近年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政策助推、潛能釋放,更是吸引了眾多藥企的目光。
比如,2006年3月4日,廣州中一藥業與眾多商業合作伙伴簽下戰略合作協議,吹響了奔向第三終端市場的號角:組建近500人的隊伍,成立專門的“第三終端”部:與以九州通為代表的70多家商業合作伙伴簽下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農村市場召開600場深度分銷會議;為培育農村市場,啟動“健康新生長征”活動,帶專家下鄉直接面對患者解答相關知識;力爭到2008年,達到覆蓋80%以上農村市場的目標。
此外,哈藥集團為了進軍農村醫藥市場,在云南思茅地區設立駐店促銷員;魯抗醫藥面對國家幾次強制性的降價,積極轉型把目光投向了農村普藥市場,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總投資將超過1000萬元鼎力贊助衛生部組織的“送醫到基層,促進藥物合理應用培訓”項目,培訓基層醫生275人,拓展農村市場……
不僅如此,就連跨國藥企也已經將新的利潤增長點定位在農村市場,輝瑞、諾華、史克、強生這些一向以大中城市為主攻目標的“三資”企業,也在潛心研究農村市場,就像“可口可樂下鄉”一樣。據了解,西安楊森也曾組建了一個針對農村市場的項目部門,而且還把某個產品的市場定位,由原先的大中城市向下滲透到了二級甚至縣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