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雖然登上了新國美CEO的寶座,但沒有絕對的主導權和發言權,所有的美好意愿都可能被無情的市場所擊破。月25日,國美實現了對永樂的歷史性并購。雙方經過多輪談判后達成了 “股權+現金”的收購方案:永樂1股換0.3247股國美股份加0.1736港元現金補償。按照此價格,國美為收購永樂付出的“總代價”為52.68億港元,約合55.97億元人民幣。收購完成后,永樂品牌得以保留,原永樂總裁陳曉出任新公司的CEO。

“鐵算盤”心態失衡
在常人眼里,排名全國第三的永樂似乎還沒有到唯國美馬首是瞻,直至投懷送抱的地步。盡管今年以來永樂股份有慘遭投資者“拋售”的坎坷經歷,但這并非就是一種不祥之兆,永樂在上海等地仍是一方霸主,去年10月剛剛在香港主板上市,據業內人士透露,其賬本上還有10多億元的現金,這種境況說明永樂還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有“鐵算盤”之稱的陳曉偏偏把永樂交給了小他10多歲的黃光裕,而且在新的分配體系中,黃光裕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
專家分析,永樂至少有戰略失衡、資本失利、擴張失衡等三大失誤。2004年 9月,贏得國際資本大鱷摩根士丹利5000萬美元注資的陳曉曾豪邁地宣布:“永樂一家的利潤,比國美、蘇寧等連鎖巨頭的利潤之和還多得多。”憑借雄厚資金的支持,永樂攻城略地,鯨吞廣州、河南、廈門、四川甚至北京大中等多個同行。2005 年9月,永樂成功在香港上市,陳曉達到事業的巔峰。然而,上市這一良好的資本運作平臺并沒有被很好地利用,增發、配股、發債等系列融資手段對該公司管理層來講似乎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同時, 已經尾大不掉的本土“南匯”系管理團隊仍然固執地排外,極大地阻礙了管理的更新和升級。而在與大摩的合作中,永樂倉促地與大摩簽訂了“對賭”協議,在“對賭”中,賭的是“業績”,“籌碼”是股權,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企業家對資本市場險惡的膚淺理解,同時也暴露出永樂在發展戰略、資本運作、人才觀念等方面的浮躁心態。
善變≠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段時間以來,伴隨著家電零售業混亂不堪、越演越烈的低層次競爭,巨頭之間的并購消息也漫天飛揚。特別是永樂和大中的聯姻極大刺激了媒體的神經,各種版本的獨家內幕和猜想一度甚囂塵上。永樂圖謀收購大中的傳聞起于今年年初, 4月19日,永樂電器和大中電器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實施全面戰略合作將啟動聯合采購,并“在約定期限內,將通過股權置換方式實現大中與永樂的股權合并,推動大中電器與永樂(中國)的合并”。
然而,據一位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透露,就在這之前的2月,陳曉已經開始與黃光裕的接觸,主動提出合并意愿,這種主動終于使永樂合并大中一案成了國美合并永樂的小小前奏。但是,永樂與國美的合作也是風聲水起,變數叢生。
7月17日上午,原計劃簽訂的合并協議突然擱淺。7月18日下午,在上海永樂總部,面對著視頻鏡頭,永樂電器全國各地的經理們高唱起國歌,一時群情激昂, 副總裁束為當場落淚。就在這天上午的視頻會議上,向以“話少、冷峻”形象示人的董事長陳曉,剛剛宣布永樂拒絕國美電器的收購要約。“我們自己做,肯定做得好!”他激動地表示。然而,陳曉并沒有真的“我們自己做”,僅僅是兩天后,陳曉就跟黃光裕達成了協議。善變還是掩人耳目?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善變不能理解為該出手時就出手,后者是一個企業家應有的素質,而陳曉將自己和原來屬于他的企業交給了一個更加不確定的將來。雖然黃光裕說這將是中國家電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他和曾經的競爭對手、如今的朋友將攜手共創未來,雖然合并之后黃光裕讓他做了個CEO,但誰能保證這個位置永遠是他的?誰能保證永樂系的員工不會被“清洗流放”?熟知國美的人都清楚, 它們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只是黃光裕手中的一枚棋子,黃可以隨時調整棋子的位置,稍不如意就會被降職或讓其“另謀高就”。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原國美北京公司總經理張志銘的“五起五落”直至最后出局。張因得到黃的信任,從他的一個小小司機平步青云,后來還與黃的妹妹黃燕虹喜結良緣,成為黃氏家族中的一員,據說張“一度成為國美的第二號人物,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重位置”,這種傳奇性的身份轉變頗像西漢衛青從一個馬夫到駙馬的一步登天。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出身不好但立場鮮明的風云人物,卻成了國美頻繁人事調整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經歷“五起五落”之后,張終于選擇了離開。而且,按照大并購的慣例,即使短期內可以保持被購方的品牌,但最終極有可 能會被取消的。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聯想收購IBM PC后,一直考慮提前放棄Think這個國際品牌,以便使自己的“Lenovo”早日國際化。從這些意義上說,陳曉選擇了一個更加不確定的將來。如果在永樂,他某種意義上還能掌握永樂的命運,但從此,他與這個能力將漸行漸遠。
陳曉在順應大勢的思維下出現了自我迷失,因為商場如戰場,沒有絕對的主導權和發言權,所有的美好意愿都可能被無情的市場所擊破。畢竟,資本的流動規律不會以個人的好惡為轉移,特別是當這個人處于弱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