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世界上幾個規模較大的經濟體瞄準的增長率通常在3%-4%之間,超過5%就已經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能超過7%,就會被認為非同尋常,超過10%簡直就是在想象之外的了。然而,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4-6月份中國經濟增長了11.3% ,速度之高為10年來所罕見,而上半年GDP增幅則為10.9%。中國經濟從“較快增長”到“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再次讓世人感受到了它的熱度。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增長已到了過熱而需要急剎車的時候了呢?
《華爾街日報》
中國經濟并未過熱
一夜之間,中國經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7月份公布的令人瞠目的經濟增長數據讓投資者擔心,如果這種高速增長步伐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遏制,中國政府可能被迫采取更強硬的措施,從而導致經濟出現另一輪下跌。所幸,目前的情況還未糟糕到那種程度。
首先,在數字方面:根據公布的官方數據,2006 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后較上年同期增長近11%。同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30%以上。與此同時,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這顯示對信貸的需求增強了,潛在的投資壓力加大了。部分高端房地產市場價格大幅上漲。
對此,中國政府加大了調控力度以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政府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次上調利率,并對房地產等行業采取了行政控制措施。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會議上警告說,經濟增長“過熱”,要采取“有力措施”抑制房地產等固定資產的泡沫化增長。
但投資者可能會從這些行動中獲得錯誤的信息。2006年上半年,以我們的方法估計GDP增幅約為10.7%,同已公布的官方數據基本一致。官方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提高了兩個百分點,而我們的數據則顯示,同期的增長速度總共下降了一個百分點。
這中間的差異主要應歸因于中國官方統計方式的改變。在過去兩年間,中國政府鼓勵國家統計局(NBS)提供更加準確的經濟報告,增長速度明顯提高只是說明了這些數據更為真實──盡管非常強勁,但仍低于幾年前時過熱的水平。同樣的推斷也適用于中國的月度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一旦把在總額中比重日益加大的資產出售和交易額去除掉,我們估計的增長率應為15%。這一數據再度說明,經濟在快速增長,但還沒有達到過熱的危險水平。
幾乎所有能獲得的統計數據都支持這個結論。中國目前的銀行信貸增幅接近15%,但2003年年中時這個數字更高。中國的進口增長率高達20%,但在 2003年年初時最高增幅曾達到近50%。利潤、庫存、能源消耗和建筑數據等等都顯示目前的經濟較3年前發展更平衡,增長更溫和。
事實上,我們認為中國當前最大的不平衡在于其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這通常是國內需求疲軟的信號,也是工業產能過剩的反映。貿易順差的增長會讓中國政府更迫切地希望增加國內支出,以避免國內出現流動資金過剩的局面,政府為維持匯率穩定還在不斷加大外匯干預力度。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顯而易見的,政府希望遏制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決心也毋庸置疑。但在我們預測是否需要采取更多行動前,應該先觀察中國政府最近采取的經濟緊縮措施的效果如何。不過,最近的經濟數據并未顯示中國經濟正在失去控制。
《金融時報》
中國經濟面臨過熱風險
中國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而且還在加速。勢不可擋的中國經濟,在貿易順差和投資迅速增長的推動下,第二季同比增長11.3%。為 1995年以來最高水平,遠超普遍預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NBS)官員鄭京平承認,中國存在的問題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的流動性比較大、信貸投放過多”,以及“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但他補充道,總體增長是“合理”的。這明顯是要防止市場產生相關預期,即政府將很快出臺新措施,以調節經濟增長速度。鄭京平還表示,出臺的政策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一段時間。“從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經濟增長的慣性看,現在這種經濟運行的速度也有它的必然性。”
顯然,第二季度實施的各種緊縮措施效果有限。資金依然廉價、充足,并得到龐大貿易順差的支撐,因此支出繼續快速增長 —— 當然并非所有支出都是有成效的。6月份城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增長率達到33.7%,其中房地產、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月度投資增長尤為強勁。
這種局面使得中國面臨兩種選擇:要么加大收緊貨幣政策的力度,要么再次面臨經濟過熱的風險。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在面對相互矛盾的目標,而且缺乏共識時,往往懼怕采取比較明智的做法,而是傾向于采取一些“不到位”的措施,比如去年7月一次性將人民幣升值2%,以及今年4月升息區區27個基點。昨天公布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為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理由,但實際的緊縮步伐,很可能繼續令人失望。
經濟過熱的苗頭以前也出現過,最近一次是在 2003年至2004年,此后又消退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人們的憂慮。那時,某些增長數據更富戲劇性;此外,中國的統計數據也是常讓人質疑,也許至今仍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但是,隨著信貸規模的擴大,資產價格正在明顯飆升,大幅上揚的股市就是例證。盡管公司利潤率出現下滑,但今年中國股市已經上漲45%。根據法國里昂證券亞洲分部(CLSA)的數據,由于投入成本上漲,按年率計,中國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第一季度下滑了13.5%。
消費物價目前暫時保持溫和,盡管剔除食品后, 整體通脹在抬頭。預警信號已經非常明確,但中國似乎仍不愿對規模已達2.2萬億美元的經濟踩剎車,這種做法日益令人擔心。
各抒己見
計量經濟學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 Klein):中國經濟是否過熱,這要看你如何理解經濟過熱。中國經濟在過去二十年時間內一直保持8%-10%的增長率,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成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可以說中國經濟過熱了。這個問題的另一部分是如何解決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美國有一批學者,每兩個星期就會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披露一些統計數據。根據最新資料顯示,中國經濟不但沒有過熱,事實上不管從生產能力還是消費者儲蓄來看,中國經濟都有一些增長率緩減的趨勢,這是數據分析的結果。
英國渣打銀行經濟學家斯蒂夫·格林(Stephen Green):判斷中國經濟是否過熱不應該只考察這些表面的數據。也可能中國正在出現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這是一種奇跡。或許中國真的可以實現沒有通貨膨脹的高增長。
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將會出現小幅減速的。雖然GDP和固定投資的增速很快,但其他如物價、能源、運輸等指標的增長并沒有達到2005年經濟過熱時的程度。此外,市場對中國匯率升值的預期還在波動,熱錢有可能還會較大規模的流入,因此央行應更為積極地運用金融工具來沖銷外匯儲備占款。對此,我預計,下半年有加息的可能性,但幅度不會很大。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顯然,中國經濟已經失控,甚至在政府一系列調控政策和警告下,貸款和投資仍然在瘋狂增長。如此高的增速加大了人們對未來進一步調控政策的預期,中國可能會讓人民幣匯率再次升值。此輪中國經濟增長,和上世紀90年代初時的高峰不同,如今的中國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且人民幣匯率牽動著許多國家的神經。
巴克萊資本駐香港經濟學家黃海洲:中國的利潤驅動型投資熱潮經久不衰,使得政府旨在遏制增長的努力面臨著額外的阻力。名義增長非常高,因為這些企業將利潤用于再投資。中國企業自身表現得就像是銀行,不過,這種現象同時意味著,中國政府距離使本國經濟增長減少依靠投資和出口、而讓消費來發揮更大拉動作用的目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遙遠了。
美國《商業周刊》編輯布賴恩·布雷姆納(Brian Bremner):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出了什么問題?只要是可持續發展就一點問題沒有。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持續繁榮對那些生活水平已得到提高的中國人和全球貿易及世界經濟來說都是一大利好消息。但出現高漲與衰退的經濟周期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說打擊會非常嚴重,甚至影響社會穩定。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這些貿易伙伴也會立即感到寒風,甚至美歐都會受影響。中國會滑向某種形式的經濟危機嗎?非常幸運,中國不會出現經濟危機。中國將采取不懈努力來控制過度投資,把經濟拉回到正常增長軌道。不過在這方面,中國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 由于國民已習慣了耀眼的經濟數據和高速增長,因此政府必須表現強硬,以短期的經濟緊縮來換取長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