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法案》的意義在于把立法和財政這兩項最重要的權力由國王而交給了議會
亨利八世的離婚案導致了英國國教(圣公會)脫離羅馬教廷而獨立,英國由此奠定了擺脫歐洲封建體系控制的制度基礎,但這仍不足以保證歷史不會開倒車。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他唯一的兒子——時年10歲的愛德華六世繼位。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完成了一件重大改革——宗教儀式由原來使用拉丁語改為使用英語。當時英國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才懂拉丁語,而大多數人民群眾只懂得他們喜聞樂見的方言——英語,使用英語使圣公會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因而在與羅馬教廷的分庭抗禮中獲得了民眾的支持。聰明的領導人要對抗一個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威權時,最有力的辦法就是動員人民。
此時的歐洲,天主教和新教各派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而斗爭的本質正在于它們代表著不同制度體系。大體上,天主教組織嚴密、等級森嚴,代表著住在封建莊園里的騎士貴族體系。而新教各派的基本主張是廢除天主教的組織體系,強調只要擁有內心的信仰即可,無需上級批準,代表著住在自由城市里的市民階層。
愛德華六世在位僅6年便“賓天”了,王位由其姐——亨利八世和凱瑟琳的女兒瑪麗繼承,是為瑪麗一世?,旣愐皇朗莻€極端的天主教徒,她想把英國拉回天主教的軌道上去,因而大開殺戒,英格蘭遍地豎起了火刑柱,她也因此獲得了一個著名的外號:“血腥瑪麗”。然這樣的恐怖政策僅對上層社會有效,卻無法改變圣公會的群眾基礎。或許是因為殺伐過度,瑪麗一世也享祚不永,踐位僅5年就駕崩了,其同父異母之妹伊麗莎白一世繼位。伊麗莎白自己就是一樁教皇不承認婚姻的產物,她自然是天主教的反對者。她在位長達45年,其間不僅圣公會的地位獲得鞏固,她還兩次派兵到歐洲大陸,支持新教徒反對天主教的斗爭。伊麗莎白一世之后,圣公會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已成不可動搖之勢,實際上即意味著英國不再是歐洲封建體系的一環。我們可以看出,如此重大制度的變遷并非有意設計的結果,不過是亨利八世離婚引發的一系列斗爭的意外結局。然而這些還只是開始,更大的變革還在后面——
1685年,英王查理二世“甍”掉了,他沒有合法子女,王位兄終弟及,曾經流亡法國的天主教徒詹姆士當了國王,是為詹姆士二世。這是英國一個半世紀以來首位天主教教徒的國王,在此之前近10年時間,圍繞是否該讓詹姆士二世繼位的問題,英國議會紛爭激烈,進而分裂為兩派:堅決反對讓他繼位的一派,被稱為輝格黨,意思是“馬賊”;擁護詹姆士的一派,被稱為托利黨,意思是“歹徒”。兩派尖銳對立,開創了近代政黨政治的先河。
詹姆士二世踐祚之初,倒是顯得很謙恭,甚至贏得了議會的大多數支持。然而好景不長,僅僅幾個月后,一個自稱是查理二世私生子的人發動叛亂,聲稱自己才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詹姆士二世出兵平叛,還乘機建立了一支常備軍。此前英國的陸軍只有6千人左右,他將其擴充到3萬人,還任命了很多天主教教徒為軍官。
詹姆士二世此舉引來一片反對。英國與歐洲大陸間有英吉利海峽天險阻隔,本應護國的陸軍在以往歷史戰績中的主要記錄卻是打內戰,因此市民一向把陸軍看成強化專制暴政的邪惡工具。
正在這個時候,又發生了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廢除關于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大規模迫害加爾文派新教徒(亦稱:胡格諾)的事件。許多胡格諾逃亡英國,向英國人訴說遭到迫害的慘狀,這激起了英國市民對天主教的更大憤恨,民心向背顯然不利于詹姆士二世。而詹姆士二世卻不顧這些,繼續在高官中增加天主教徒的比重,還在1687年7月大選到來之前解散了議會,宣布新議會大選延期,因為詹姆士二世感到其支持者不可能在新議會中占多數。此舉甚至導致了原本相互對立的托利黨和輝格黨聯合起來反對他。
此時,英國市民已對詹姆士徹底失望,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兩個妹妹安妮和瑪麗身上,她倆都是新教徒,其中瑪麗是歐洲當時唯一的新教國家荷蘭的執政者威廉之妻。由于詹姆士二世還沒有子女,人們都希望詹姆士二世身后能由安妮或瑪麗繼位。
然而1688年6月,突然傳出王后生了一個男孩的消息?,F在詹姆士二世有了男性后裔,將來必由其繼承王位,而這個王子又必將是一個天主教徒
在這樣的情況下,輝格黨和托利黨七位要人密謀邀請荷蘭執政者威廉及瑪麗發動武裝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
荷蘭是新教的策源地,這個國家歷來就不是騎士的領地,那里的人民既不需要騎士階層的天主教,也沒有象征騎士統治的國王,他們以一個古羅馬時代的名詞自稱——共和國。當然它也無法不引起列強的覬覦——1672年,法王路易十四與英國聯手進攻荷蘭。正是威廉臨危受命,就任荷蘭執政者,率軍擊敗了英法聯軍的入侵,成了荷蘭的民族英雄。
經過一百多年的海上貿易立國,荷蘭擁有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海軍,具備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實力。而威廉也一直在密切關注著英國的局勢發展,準備伺機取而代之,他的目的倒不是為了吞并英國,而是為了給英法聯盟來個釜底抽薪,使他們失去再次聯合侵略荷蘭的可能。因此,當威廉接到來自英國七位要人的密信邀請后,立刻親率大軍出動。
1688年11月5日,威廉的1.4萬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在德文郡的托爾灣登陸,立刻就受到當地地方官的歡迎。此后他所到之處,人民都簞食壺漿夾道歡迎,就連詹姆士二世的妹妹安妮也加入到了歡迎之列。詹姆士二世雖然有4萬大軍,卻失道寡助,眾叛親離,未曾抵抗就出逃法國。威廉和瑪麗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倫敦,史稱“光榮革命”。威廉和瑪麗共同加冕為英王,稱為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詹姆士二世流亡法國,積極謀求路易十四支持其回國奪權。英國議會為了應對這種危險,于1689年10月通過了里程碑式的《權利法案》。法案只有短短的十三條,其中有兩條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條款:
◇未經議會批準,國王不得擅自創立或廢止法律。這一條實際上規定了議會的立法權,英國議會從此由等級代議機構轉變為現代立法機構。
◇未經議會批準,國王不得以任何名義征用錢財或物資。這一條實際上規定了財政和稅收權歸議會所有,這樣國王再也不可能像詹姆士二世那樣試圖建立一支忠于自己的軍隊了。
由于威廉三世是“外蕃”入主,沒有自己的勢力,加之他的戰略立足點在荷蘭而不是英國,所以就痛快地簽署了這個法案,開創了君主立憲的“虛君”政治時代。
英國《權利法案》實際上是美國憲法的先導,其意義在于把立法和財政這兩項最重要的權力交給了議會,社會對秩序的需要就能夠制度化地經過議會變為國家法律,不再憑國王一己口含天憲,財政也因此能由國王的財政變為公共的財政。
然而《權利法案》并沒有完成行政權力從君主到內閣的轉變,這還需要新的歷史契機,這契機的到來,與威廉三世的繼位問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