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Magazine2006年10月5日
黃金的機遇等
中國發生的改變是擺在拉美面前的黃金機遇,要加以利用
中國正在逐漸失去廉價勞動力天堂的地位。拉美地區必須利用這一點,在不預先提供工資水平的情況下,重新吸引跨國企業對其勞動力市場的興趣。
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哪里?專家認為,可以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科研投入,以及提高宏觀經濟、微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等措施來實現。
拉美經濟委員會勞動力市場研究專家于爾根·韋勒的長期觀察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情況正在出現重大變化,支持勞動集約型制造業的來自農村的勞動者已近枯竭。由于移民政策的限制、工資收入低和工作條件差等原因,在出口制造業相對集中的中國沿海地區已經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趨勢。

一些企業甚至被迫將生產轉移至離沿海地區較遠的地方,因為那里的工資水平要低得多。但是,這種辦法只適用于那些對勞動力水平要求較低的生產企業。
美國人力資源咨詢顧問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企業正在收到高素質勞動力持續流動的沖擊。重新聘用這些勞動力的成本往往很高,而拉美勞動力市場則可以從中國企業面臨的成本提高以及產品質量和運輸問題中獲得機會。
美洲開發銀行顧問古斯塔沃·馬爾克斯指出,拉美擁有較高資質的勞動力,這是應該加以利用的一個優勢。馬爾克斯說“讓游戲規則變得更加透明和穩定,是使我們的勞動力更具有吸引力和發展各種形式貿易的必備條件。中國不是制定游戲規則的國家,但是中國政府卻是一個做出決定就不會再改變的政府,這是拉美許多國家政府所不具備的能力。”
韋勒認為,拉美應該效仿過去的日本,加大力量培養人才,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他強調“中國發生的改變是擺在拉美面前的黃金機遇,要加以利用。”但他同時提醒人們,如果拉美國家采取只注重提高廉價勞動力競爭力的策略,那么勞動力的工資永遠只能處于低水平。
The financiers 2006年10月6日
無品牌產品變革市場
無品牌產品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
日本通過推出“無品牌”(No Brand)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掀起了一場革命,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為市場走向成熟以及更具價值的商業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
從概念上說,無品牌產品是包裝簡單、物美價廉的產品。它改變了人們認為只有品牌產品才能保證質量,或以品牌區分產品優劣的傳統觀念。
無品牌產品創始人本內正夫講述了他創立這一概念的最初想法。在當時,無品牌產品的出現不僅是商業新聞,而且對于消費者和商家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商業選擇。無品牌產品誕生于日本經歷能源危機和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的時期。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在價格和質量并重的前提下,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商品是否是必需品以及所呈現的生活品位。
無品牌概念推出后,日本消費社會進入了成熟期。本內正夫的企業名為“無印良品”,意即“無品牌、優質”,依靠的是清一色無華簡樸,及還原商品本質的行銷手法。他們向市場推出第一批41種無品牌產品時用的口號是“物有所值”。這些產品都是經過了嚴格的原材料挑選和質量檢驗過程,而且包裝簡潔又降低了成本。
創立至今已有21年歷史的無印良品,于1983年在東京青山開設第一家旗艦店以來,立即受到消費者的支持與肯定,經過多年深耕有成后,目前在日本已有121家直營店、146家經銷點,堪稱名副其實的國民品牌,是日本最大的生活形態提案店(Life Style Store)。根據日本當地調查結果顯示,無印良品因為可提供購物的安心感、商品流行感及合理價格等特性,品牌好感度高達51.1%,穩居榜首。
本內正夫說:“目前我們公司的產品已經行銷14個國家,產品種類達到了6000多種。另外,我還在有計劃地增加新的品種。”他還鄭重支持,無品牌產品有4個基本要素,即好產品,包括包裝設計;良好的銷售環境,注重商店的裝飾風格和店內環境中的每個細節;向消費者提供準確的信息;令人愉快的銷售方式。只要具備了這些條件,就可以贏得顧客的信任。
本內正夫很自豪地宣稱:“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進行過任何商業促銷活動。我們在產品設計上吸取了頂尖設計師,以及比較前衛概念創造者的想法,這就起到了優秀的廣告作用。我們生產的食品和文具被不同的消費群體所接受,這也為我們起到了宣傳作用。”
BUSinessWeek 2000年10月9日
“中國設計”開始崛起
中國正致力于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設計”
隨著中國學校里提供400多個設計研究項目,亞洲的設計教育正在經歷著變革。在位于香港九龍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內的亞洲生活設計研究室里,學生們正在研究人們如何使用電飯鍋、需要什么樣的網球鞋,還有如何讓眼鏡更舒適地架在亞洲人的鼻梁上。
這個成立已有4年的研究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全球客戶,像飛利浦、雅虎、耐克、銳步等都競相而來。由于中國把創新擺在優先地位,設計專業在香港理工大學和其他亞洲大學里火起來。中國正致力于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設計”,很多人認為設計教育是其中的一步。目前,中國有超過400個設計培訓項目,估計每年能培養一萬名設計人才。
中國正在給予巨大的投入。2004年,香港理工大學聘請了曾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工業設計系擔任主任的洛蘭·賈斯蒂絲,在美國,她有20年設計教學經驗。賈斯蒂絲還是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美兩國設計教育研討會的組織者。她現在帶領一個與美國風格相近的設計團隊,接受各個領域的合作及全球公司的贊助,主攻針對不同人種的設計研究。去年,該設計學院與商學院聯手授予30名學生雙碩士學位。今年,中國大陸在清華大學會成立同樣的設計研究室。
雖然設計教育興起,但很少有學生能把焦點從傳統的美學與產品轉到設計理念和產品性質研究上來,而后者正是香港理工大學所提倡的。最棒的亞洲學校向學生們提供一流的設計技藝,但他們離開學校后卻難以在實際的工作中擺脫條條框框,也不能從全局上進行構思設計。
比如,他們不能完成很多商業模式的創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亞洲教育制度造成的——從小學開始,亞洲的教育制度似乎更強調的是重復而非獨立思考。賈斯蒂絲指出:“美國人有思維活躍的優勢。我們是在不斷問問題中長大的,在高等教育中也依然如此。而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人需要幾年時間來培養這種思維。”
但美國的這種優勢不會保持太久的。中國、韓國和日本甚至印度的學校已經開始用全新的方式詮釋設計理念。位于美國奧克蘭的加利福利亞工藝美術學院最近與韓國手機制造商泛泰公司啟動了一個合作項目,讓20名韓國學習設計的學生到美國交流學習。之后,加利福利亞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會去韓國展示兩國學生合作設計的新手機模型。相信還會有其他的美國學校會和亞洲設計學院合作的。
Independence2000年10月9日
人類索取自然界創新高
人類開始吞食這個星球
對于自然環境而言,今天是凄涼的一天。這是人類過度開發世界資源的一天,是我們開始生態資源入不敷出的一天。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口的迅速增長以及地球60億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正在給大自然造成無法容忍的壓力。英國的一家智囊機構在做一件史無前例的事,即試圖衡量出人類使用農田、森林、魚類、空氣和能源等全球資源的速度有多塊。
新經濟學基金會根據美國學術團體全球生態足跡網絡的研究估計,10月9日這一天,我們對地球的所取量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從這一天起,“人類開始吞食這個星球”。
與過度消費資源有關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氣候變化,此外還包括濫伐森林、收成下降和過度捕撈等所產生的其他負面效應。
就肆意破壞大自然而言,過度捕撈是最容易理解的一個例子,過度捕撈導致過去曾大量存在的物種(比如北海的鱈魚和地中海的金槍魚)正在為生存苦苦掙扎。
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估計,人類從地球過度索取了23%的資源。人類資源使用量應不超過1.8公頃的土地,而實際人均使用面積是2.2公頃。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執行理事馬西斯·瓦克納格爾警告說,該組織對聯合國等機構提供的6000份數據進行分析后認為,現在已達到了地球所能承受的極限。
肆意揮霍資源的現象在西方尤為突出。西方人消費空運食物,購買硬質家具,到國外度假,并擁有大量小轎車。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估計,世界將需要5個地球的資源才能在全球維持一個像美國社會這樣的一個物質社會,而維持一個像英國這樣的社會則需要將近3個地球的資源。
相比之下,像肯尼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所使用的資源微乎其微。新經濟學基金會強調說,貿易領域的資源浪費現象非常嚴重。例如,英國在2004年向德國出口了1500噸馬鈴薯,但又從別處進口了同樣數量的馬鈴薯。我們向法國輸送1.02萬噸牛奶和奶酪,卻又進口了9900噸的同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