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發布了“在華領導企業的公司治理”研究概況報告。根據調查發現,在影響企業選擇CEO的主要因素中,企業主要投資者推薦占48%,職業經歷占5%,職業資格與技能占23%,為人誠實公正占2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衡量候選人資格時,以往所取得的成就僅占2%。目前,企業選擇CEO的主要渠道有三個:內部提拔、母公司內部推薦或指派、董事會提名或推薦,所占比例分別為28.21%、45.34%和38.28%,而公開招聘的CEO僅占調查樣本的11.8%。另外,48%的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考慮雇用外籍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而70.5%的外資企業正在考慮雇用中國經理人管理企業。調查還發現,不同所有制企業在CEO和董事會主席的權力分配上明顯不同,國有企業二者是分離的,私營企業是董事會權力集中制,外資企業則是CEO權力集中制。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是在2005年開始上述研究的,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以實證方式對公司治理進行研究,調查訪問的對象是40多家在華大型知名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執行總裁和首席財務官,區域涉及上海、北京、廣州、浙江、山東和安徽。
10月1日,中國銀行(3988.H K;601988.SH)信貸風險總監董樂明(LonnieDounn)正式離職。這位中國銀行系統中職位最高的外籍管理人士之一,曾在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擔任6年的亞太信貸總監,以不妥協的信貸評估風格被業內風趣地稱為“不先生”。2005年3月,當中國銀行宣布聘請董樂明為信貸風險總監時,曾為即將在香港上市的中行贏得海內外金融界的廣泛美譽。董樂明的離職對上市之后的中國銀行來說,不啻為在公司治理層面遇到的一次重大挫折。雖然中行對外披露董的離職系“個人原因”,但業內仍然普遍認為這是海外專業人才在中國銀行業“水土不服”的典型結果。董樂明請辭后,中行曾表示將物色新的信貸風險總監人選。但據中行人士透露,此職位人選目前還未確定。在新的信貸風險總監上任之前,相關工作已由上個月剛剛升任中國銀行副行長的朱民接手。頗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董樂明即將離職的前幾天,中國銀行在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則中行正大力加強風險監測與預警管理的公告,并披露了該行在強化授后監督和規范貸后管理方面的六大舉措,其中包括建立監督名單式的貸后風險預警機制,實施橫向聯動與上下聯動,進行風險預警與轄內督導等。
10月6日,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具體方案年內有望出臺,這意味中央企業的治理機制將進一步趨于完善,出資人的收益權將獲得有效落實。目前,財政部和國資委已達成一致,由財政部負責編制總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資委負責編制165家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彭建國指出,中國目前單一的財政預算制度混淆了稅收和國有資產收益的界限,無法體現政府兩種職能和兩類收支活動的運行特征,“獨立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有利于分離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和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兩種職能”。1994年之前國有企業長期實行“統收統支”,即企業將所有利潤上繳財政,然后再從國家財政獲得投資、虧損所需的全部資金;而1994年稅制改革后,國企的稅后利潤歸企業所有,而作為國企所有者的國家,其收益權并未獲得落實。而隨著國資委的組建和國有資產出資人的明確,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可謂是“水到渠成”。
10月12日,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稱,從明年起,中央企業經理人員的薪酬將由以外部董事為主的董事會依照國資委的指導意見來決定。邵寧是在中房集團和中國建材集團的董事會試點工作會議上做上述表示的。邵寧指出,有關規范國資委與董事會關系的文件已征求試點企業的意見,目前正在修改階段。下一步,國資委還計劃建立幾項重要制度:國資委對董事會、董事的評價制度,國資委聽取董事會報告工作制度,國資委對試點企業的專人跟蹤分析制度,國資委主動與董事會、董事溝通制度。試點董事會的工作包括:對經理人員進行經營業績考核、決定經理人員的薪酬、選聘經理人員。除此之外,董事會還享有兩方面職權:行使對重要子企業的國有股東權力,主要是重大決策、選擇董事、決定分紅等重大事項;負責督促、指導企業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此次試點的中房集團董事會由5位外部董事和4位非外部董事組成;中國建材集團董事會則由6位外部董事和5位非外部董事組成。至此,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企業已擴大到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