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理論上還是事實上,引發互聯網泡沫的不是行業本身,而是資本,是讓風險投資者們普遍擔心的單一的贏利模式。
一位風險投資商對互聯網沒有解決的贏利模式非常擔擾,他說:“我見到的web2.0都是去打廣告的?!?/p>
問題是,如果都是靠廣告贏利、生存,哪來那么多廣告要登?即使是“三大門戶”之一的搜狐,也還是陷入了世界杯廣告作假風波。
對于搜索引擎公司來說,目前的贏利模式主要也是廣告。不難發現,廣告模式已在Google等身上大放異彩。
獲得投資最多的也是帶有搜索引擎概念的公司,國內目前已經獲得投資的中搜、奇虎、大旗等,每家獲得投資的數量都是數千萬美元。
但是,在中國搜索市場已經被Google、百度、搜狐、雅虎等公司瓜分,競爭已經十分激烈的情況下,這些新的搜索公司能獲得足夠的空間嗎?
在這個市場規模只有十幾億美元的搜索市場,能夠同時存在這么多家搜索引擎公司嗎?
別忘了還有野心勃勃的微軟搜索,別忘了大量新興的web2.0公司也都把贏利的希望寄托在廣告身上。
而更讓人擔心的是,許多網站雖然獲得了不少風險投資商的關注,但是否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拿到第一筆資金,并不意味著能拿到第二筆,何況,還有很多人拿到三、四筆后照樣失敗。因為這些網站往往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在技術上也沒有真正的突破。
對于風險投資商來說,當互聯網遇到危機,足以動搖他們的信心時,資本的角色也就開始異化,或者入市套利,或者最先打著風險旗號逃跑。而那些被風險投資商斷了資金、又沒能上市的網絡公司,其命運只能是讓人收購或者關門大吉;而轉型中的上市公司也可能因此股價驟跌、戰略挫敗、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在這個網絡泡沫論不斷泛起的今天,恐怖的動搖信號是否在四處飄蕩?
雖然幾年前納斯達克崩盤的悲慘記憶還沒能從風險投資商和創業者們的心中完全退去,但新一輪的網絡公司倒閉和再洗牌,似乎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