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標志的功能就是要與企業、企業產品之間建立關聯,從而在消費者心目樹立自己的品牌。
標志就像企業的臉,通過它,人們獲得對于該企業的第一印象,因此,如果哪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標志突然變了臉,自然會引起很多的關注。
早在2003年,國內企業換標就比較頻繁(如聯想、廈新、愛國者),因此有人把2003年戲稱為“國內企業換標年”。當時間進入06年時,英特爾、柯達等眾多跨國巨頭也開始趕這場熱鬧,紛紛斥巨資完成變臉。
難道2006年又將成為一個“換標年”?

騰訊:擺脫產品局限
探究企業換標的原因,要么是主營業務的變遷,要么是國際化道路的明確,要么是企業理念的躍進,或者種種兼有。那么,何時換、換什么、如何衡量換標的成功與否?這些問題恐怕都要歸結到標識存在的依據。
“所有品牌建立活動的目的在于培養你的品牌‘信徒”’,在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企業標志的功能就是要與企業、企業產品之間建立關聯,通過向消費者提供具有穩定質量的產品、親切周到的售后服務,從而在消費者心目樹立自己的品牌。由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非常頻繁的,因此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多次博弈”,通過這種多次博弈,企業得以“揚名立萬”。
而在企業進一步發展后,企業的產品線可能會向上下或者左右延伸,此時,過于搶眼的企業標識可能反而會影響其業務的拓展。
對于騰訊的QQ,現在的網友們往往會在騰訊和QQ之間劃等號。而通過近十年的發展,如今的騰訊早已不是當年那只作為聊天工具的小企鵝了,而是逐漸轉向了綜合,它不但囊括了門戶、電子商務、新聞、無線增值、博客、社區、搜索、休閑游戲、在線音樂等眾多領域,而且提出了“在線生活”新模式。此時,如果繼續延用那只企鵝做企業的標識,反而會影響公眾對于騰訊新推出業務的接受程度,而使思維定勢在“聊天工具”上。
于是,騰訊于2006年1月1日推出了由紅、黃、綠三色軌跡線環繞的小企鵝標識,從此替代延用7年之久的企鵝圖案。作為企業吉祥物,我們仍然能從新標志上看到企鵝,但無論是從色彩還是體積,其搶眼程度已大不如前。現在,騰訊最需要的不是讓網友來了解這只企鵝,而是讓網友明白騰訊在作為IN(即時通訊工具)的企鵝之外,還有更多其它的服務。
其實,騰訊早在2003年開發出QQ的姐妹產品、定位于商務的騰訊TENCENTNESSAGE(TM)時,就已經在醞釀業務的轉型了。
傳化:為戰略而變
傳化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如今早已不是一瓶液體皂或者一袋洗衣粉能夠概括的了:從最早的“901特效去油靈”為企業掘得的第一桶金開始,經過20年健康發展,如今傳化集團的業務范圍已涵蓋了化工、物流、投資、高科技農業等四大產業,旗下有“傳化股份”、“傳化物流”等8家子公司,同時“傳化股份”又于2005年成立了第一個實業子公司“杭州傳化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其業務范圍已然構成一張網。
在今天的傳化集團,化工板塊的主導地位自然沒有改變,但是新興的物流業甚至農業如果還在向人們傳遞著一股肥皂粉的味道,那自然會阻礙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甚至會因為受眾的概念受到混淆,反過來影響化工本業的發展。如今的傳化集團,要給受眾多方位的印象:化工傳化、物流傳化、農業傳化,或者是:人文傳化、責任感傳化、高科技傳化……這是一個多方面的印象,絕非一袋洗衣粉所能涵蓋。
正是基于上述現實,傳化換標自然是勢在必行。
據悉,傳化集團目前正在使用的紅黑色“傳化”中英文標志于2001年開始使用,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年歷史,這5年,也是傳化高歌猛進的5年。對應的英文TMN5FAR不但與“傳化”諧音,且含有溝通(TRANS)、遠方(FAR)的含義。
從外觀上看,2001版傳化標志大方穩重,那撇象征著激情與進取的紅色船帆,能夠引發人們豐富的聯想,在車身、網站、戶外廣告以及各種各樣的出版物中,以黑色作底、紅帆點睛的傳化標志已深入人心。但隨著傳化集團主營業務的日益成熟和多元化發展方向的日益明朗,從2005年年中開始,傳化即著手開始換標的進程,由國際著名的品牌及咨詢公司INTERBRAND接手此項工作。
2006年1月16日,傳化集團在蕭山歌劇院隆重舉行品牌建設成果發布會,在磅礴大氣的《侏羅紀公園》背景音樂中,2006版“傳化”標志在鎂光和焰火中現身。
新標仍然沿用“傳化-TRANSFAR”的文字構成,但主體色調已變成熱情的紅色;在視覺上,新標以古樸的中國印為主體符號,紅白雙色,方形。“自主品牌,創新驅動”,10分鐘的新標宣傳片向外界傳達出一個更加自覺追求品牌提升、希望以自主品牌促進發展的新傳化。
2006年新春伊始,傳化集團的標識語也從原來的“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做有社會責任感的傳化人”演進為“真心伙伴,共享未來”。傳化的這次標識語的更換,更多的是企業理念的一種演進,而不僅是因為業務變動。與原來的標識語相比,傳化2006版標識語簡短有力、瑯瑯上口、易于識記,推廣難度小,易于被接受,對于其品牌傳播工作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英特爾:重塑企業價值
主營業務的改變,要求企業標志發生相應的變化,那么同樣重要的企業標識語呢?讓我們來看看2006年1月份悄悄完成變臉的芯片大佬英特爾吧。“INTEL INSID[”(內有英特爾),從我們開始熟悉電腦的那個年代開始,就一次次地接觸到這句話,至今已有15個年頭。“內有英特爾”,如果仔細回味,這句話明顯傳達出英特爾對于自家產品的自信和自豪。
但是世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IT界更是如此,英特爾不僅要面對老對手AMD的一次次進攻,還要處理好與聯想、惠普這些大客戶的關系。從2004年戰略客戶聯想在聯想品牌機上啟用AND處理器,到2005年與AMD之間的“雙芯”、“雙核”之爭,英特爾也有自家一本難念的經。
在20世紀70年代的十年中,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開拓者,存儲器一直是英特爾公司的核心產品。1984年,面對日本企業技術創新和韓國企業低成本競爭的壓力,英特爾毅然轉型,放棄投資生產新一代的DRAM(動態內存),轉而專注于微處理器業務,形成了差異化競爭,終于奠定了“WINTEL”體系(WINDOWS操作系統+INTEL芯片),創造了超額利潤。而今天,英特爾似乎又處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做出抉擇已在所難免。
NIN00WS有VISTA,那么身為“NINTEL”同盟的另一半的英特爾,該拿出什么來呢?正如英特爾高管在新標發布會上所言他們將從單一的芯片制造領域轉向專注于移動、數字家庭、企業與醫療保健這四個細分市場。而這場變身運動的第一步,就是以變臉來昭告下一個新英特爾的誕生:“LEAP AHEAD(超越未來)。”分析英特爾2006版新標,在圖形上,英特爾只是“臉變圓了”,主體圖形構成仍未作重大改變,但其標識語卻完全發生變化,一個微調一個大變,與其企業價值的轉變不無聯系。
柯達:老產業的復興
柯達是世界上第一家把公司名稱和標志融合為一體,并將之作為企業標識的公司。作為本地化最成功的企業之一,進入中國十余年來,柯達和寶潔、聯合利華等“中國式外企”一起見證了中國飛速發展的25年,黃色盒子里的K字標識為無數中國人所熟知。其沖印網點更是遍布城鄉,黃色盒子里的KODAK,黃色盒子的膠卷,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從產品包裝到店面裝潢,柯達整個VI體系似乎先天就缺乏數碼的元素,消費者很少能從中感受到數碼影響、科技時尚等體驗。
而從1995年第一款民用消費型數碼相機發布以來,數字影像技術便宣告了傳統膠片的消亡。從1995到2006的十一年間,民用數碼相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5年第一季度中國數碼相機市場出貨量達到82.5萬臺,同比增長66.72。成像技術的數碼化趨勢,柯達早有察覺,也相應地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數碼相機和數碼沖印店,但是集體記憶是很難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改變的,時年36歲的黃色方框里的K字標識也在阻礙著柯達進軍數碼業務的步伐,因此,柯達換標勢在必行。
2006年1月9日,柯達在京宣布了新的企業標識,柯達拋卻黃盒子,標識將KODAK的公司名稱從“黃盒子”中取出,去掉了從1971年沿用至今的黃色方框和“K”圖形。正是產業布局的演進,促使柯達跳出黃盒子,這與傳化換臉的原因又何其類似。只可惜柯達的換臉似乎來得太遲了一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強勢企業的換標往往預言著其業務新紀元的到來。柯達標識“黃盒子+K字”圖形基本成型的1971年以來,正是柯達膠卷事業、甚至整個膠卷產業大發展的一段時期。黃色方框在“銀鹽時代”為柯達贏得巨大發展之后,在數碼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已經成為業務發展的絆腳石,所以柯達換標自然是大勢所趨。換標,是為了配合轉型轉型,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這條道理,無論對于年營業額數百億美元的英特爾,還是對于年營業額幾十億人民幣的傳化集團,都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