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情不同、發展時期不同,各發達國家和地區制定的中小企業政策和關注的重點也不盡相同。各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鼓勵中小企業提供就業機會和創業。20世紀70年代末,在兩次石油漲價的沖擊下,大多數歐洲國家陷入滯脹泥潭,失業率一路飆升,且長期居高不下。上世紀80—90年代,為了降低失業率、增加就業,歐盟及其成員國又采取鼓勵中小企業提供就業機會和創業的措施。一些成員國也相繼采取類似措施。例如在奧地利,企業每提供一個新的就業機會,就可以免交該崗位工作人員3年的社會保障費。
大力激發企業家精神。對于中小企業發展來講,企業家精神是第一位的。要為激發企業家精神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重視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日本的主要做法是,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中小企業診斷指導制度,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由國家出資創辦中小企業大學校,培養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和中小企業指導員。歐盟于2000年6月頒布《歐盟小企業憲章》,將創業精神的培訓和教育、改善立法規定、簡化行政手續、方便富有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創立作為主要內容。根據《憲章》,歐盟出臺了“促進企業和企業家精神多年計劃(2001—2005年)”,撥款4.5億歐元。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等國政府先后簡化了中小企業創建注冊、申請營業執照等手續。
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發達國家將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列為其中小企業政策的最重要目標之一。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案,同時制定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計劃(SBIR)。歐盟也將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列為其中小企業政策的總目標之一。許多歐洲國家的工業專業區和企業集群所在地建立起了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和地方政府四方協作創新機制。
實現集群式專業化生產,降低成本,提升中小企業的生產效率。中小企業要想克服自己的劣勢,發揮其優勢,一靠專業化,二靠社會化服務系統的支持。美國和日本的主要做法是促進企業垂直型分工協作,即鼓勵中小企業成為大型企業的供貨商。歐洲國家更多采取了刺激中小企業橫向協作的措施。無論是在垂直分工鏈條中,還是在橫向協作的鏈條中,各個企業都是獨立的,通過產品專業化、零部件專業化、生產程序專業化等實現了規模經濟效益,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和信息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直接卷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行之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中,歐盟中小企業面臨新形勢的挑戰最大。為此,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的歐洲化、國際化和信息化成為歐盟及其成員國近十年來中小企業政策總目標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具體措施包括:促進企業合作與建立伙伴關系。實施“歐洲伙伴關系計劃”,現已有70多個國家參與該計劃;另外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網絡化建設。1987年成立的“歐洲信息中心”,2000年已經發展到了273個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世界各地。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積極運用信息與通訊技術。歐盟投入4400萬歐元,先后啟動了“進入信息社會計劃”、“2002年電子歐洲行動計劃”、“2005年電子歐洲行動計劃”等。美國和日本刺激中小企業運用信息化、因特網進行業務往來的措施實施得比較早,效果也比較明顯。
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為了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和發展,歐盟除了對其所制定單年或多年企業發展計劃給予撥款外,還設立了專門的融資機構:歐洲投資銀行和歐洲投資基金。許多歐洲國家還通過稅收減免,鼓勵企業資金自給。美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性貸款數量很少(約占企業融資的1%),主要是通過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向中小企業投資(約占企業融資的1/3)。日本政府為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條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還建立風險資本,幫助中小企業實現現代化、知識密集化、高技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