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反腐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邵道生研究員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將縣委書記群體中出現腐敗現象的成因歸結為:權力過度集中、“利益誘惑”實在難擋、對重大項目的“一錘定音”權等三個方面。
人民論壇:您怎樣看待“縣委書記成為腐敗重災區”這一說法?
邵道生:去年,《瞭望新聞周刊》曾就安徽省部分縣(區)委書記貪污腐敗問題做了如下的報道:18個縣(區)委書記因為貪污被撤職查處,居然占了全省縣(區)委書記總數的1/6。
這當然不是安徽省特有的現象,根據我對中國社會腐敗特點進行的20余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名叫“共性論”的理論:即發生在這個省市的主要腐敗特點,在其它省市的腐敗也能得到同樣反映,縣委書記落馬現象也不例外。所以,在關于媒體大量報道腐敗案件中,縣委書記腐敗也是一個“重點內容”,而且所報道的內容往往是觸目驚心。
人民論壇:您怎樣看待一些地區縣委書記的權力過度集中問題?
邵道生:從上世紀90年代始,一些地區的“家長制”又開始重新復活,一些基層權力機構的權力絕對化程度也達到了歷史之最,整個社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腐敗迅速走上了發展期、高峰期。
一般來說,遠離中心城市的縣(區)一級往往是處于“山高皇帝遠”的“政治地理邊緣”,中央的政策一到某些縣(區)委一級就走形,就變味,其權力絕對化的發展和權力監督、權力制約的失控一般要比大中城市厲害一點、嚴重一點。而且遠離中心城市的縣(區)一級,封建文化更容易復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官場潛規則更容易流行,腐敗勢力更容易左右當地官場政治生態的發展。在那些地方,他們辦事的規矩是官場流行的潛規則,所以賣官買官現象在縣區這一級就特別嚴重。
人民論壇:部分縣委書記因何難擋“利益誘惑”而導致最終落馬?
邵道生: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過去遠離中心城市的、發展相對落后的縣(區)委一級成為競相開發的處女地。經濟大規模的發展不僅是縣委一級經濟發展的機遇,同時也給縣委一級腐敗的發展、泛濫創造了“機遇”。
一般的領導干部很難抵制大規模的經濟開發所帶來“高額利潤”的“巨大誘惑”。再加上遠離中心城市的縣一級民主化程度、法制化程度歷來是我們社會的薄弱環節,而在現行體制中,縣委書記的“集權程度”是非常高的,不僅干部的提拔任用,就連重大工程的決策,都得縣委書記“一錘定音”。干部提拔中的組織考察、常委會、書記碰頭會等程序看似“關卡重重”,其實最終體現的多是書記的“個人意志”。
此外,縣一級的城市拆遷、中小國企的改制等“項目”,都不是“小項目”,往往資金涉及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重大工程”,其中的“利益誘惑”(“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都是很大的,這些項目也要那些具有實權的縣委書記“一錘定音”,如果縣委書記不點頭,誰也動不了。譬如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前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田玉飛被指控受賄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計3200多萬元,刷新了四川省縣級官員腐敗金額紀錄。
于是產生了這樣的現象:“利益的紛爭”、“利益的實施”在遠離中心城市的縣一級,往往是圍繞著縣委書記的“個人意志”而展開的,一些縣委書記“稍不留神”就掉進了腐敗的泥坑中去。
人民論壇:您認為一個群體腐敗頻發的深層原因何在?
邵道生: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發表這樣一個經典論斷:“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而我則認為:“失去了制約的權力絕對化”在社會經濟大發展中的必然結果就是“腐敗的絕對化”。為什么?因為一旦把權力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即便領導者的人格再完美、個性再高尚,也難免會有被腐敗的可能,這就是當今不受監督的集權者(包括縣委書記)必然會成為腐敗的重災區、高發層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