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對于李鴻章的功過是非一直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是大清朝這座破屋的裱糊匠,處于內憂外患的夾縫里,不能挽大廈于將傾”。“裱糊匠”的比喻道出了他的無奈與自責。
參觀坐落于合肥市淮河路中段的“李府”,解說員“揭露”了李鴻章的一處“瘡疤”,那就是老鄉觀念太重。李鴻章作為淮軍的最高將領,隊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只要會說合肥話,馬上就把長槍挎;只要認識李鴻章,長槍馬上換短槍。”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重臣,集軍事、政治、外交大權于一身,當時清政府里“副部級”以上的官員多半是李鴻章提拔起來的安徽老鄉。李鴻章憑赫赫戰功在仕途上扶搖直上,靠的是淮軍將士們的浴血奮戰、兩肋插刀。然而,李鴻章走背字,留下喪權辱國的罵名,也和他的老鄉觀念太重有很大關系。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鴻章用人不當、搞安徽幫。李鴻章坐鎮北洋海軍,凡是安徽籍的老鄉求見,李鴻章都有求必應,軍隊上下重要崗位幾乎全被安徽人占據。最不應該的是李鴻章把丁汝昌、衛汝貴、龔照嶼等不懂海軍、玩忽職守的老鄉都安排到重要崗位,結果導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誤國、誤民、也誤了自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李鴻章濫用老鄉的教訓非常深刻。
時下,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盡管有條例規定、原則標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個別地方仍然存在著像李鴻章濫用老鄉那樣的諸多弊端。一是任人唯親搞裙帶關系。“君王舅子三公位”,有的領導一朝權在手便把親戚提,老子做市長子女做處長,老子當縣長子女當科長,三姑六舅都跟著沾光,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二是獨斷專行亂用身邊人。“宰相家人七品官”,個別領導干部對秘書、司機等身邊工作人員特別關照,千方百計轉干、安排職務,部長的秘書升局級,局長的司機提處級并非個別現象。三是拉幫結伙搞宗派。個別領導看干部不是看能力、政績,而是分撥劃線、看跟誰跑。只要是圈子里的人,就想方設法提拔重用,不是圈子里的人,就百般刁難打擊排擠。四是賣官斂財搞權錢交易。“要想富動干部”,個別官員利用手中權力賣官斂財,有的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原山西省翼城縣縣委書記武保安與原黑龍江省綏化市市委書記馬德都是賣官鬻爵的典型代表。
上述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侵蝕著黨的機體,早已為人民群眾所不滿、所痛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用人問題是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問題。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對黨的作風建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提拔一個干部,等于樹立了一面旗幟,它明確地向大家昭示,黨組織使用什么樣的干部,不使用什么樣的干部。作風正派、清正廉潔、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的干部被提拔起來,大家就爭先恐后地去為群眾辦實事;拉關系、找靠山、花錢買官的干部受到重用,實際上就等于慫恿大家去搞歪門邪道。用對了一個干部,等于給大家加了一次油、鼓了一次勁;用錯了一個干部,等于給大家下了一次霜,泄了一次氣。因此,各級黨組織一定要嚴把用人關。要堅持黨管干部、群眾公認的原則,讓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真正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把好干部放在重要崗位。
對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搞不正之風、拉幫結派、任人唯親、賣官斂財的相關人員,應該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