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上,以及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都將會留下一個歷史性亮點。一個政黨的先進與否,歸根結底要看它在推動社會前進中的作用。資本主義代替了封建社會,曾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由于其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和諧,造成了上個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資本主義制度。迫使資本主義一些有識之士,不得不正視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資本主義的弊端,吸取了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改革,緩解了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曾經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列寧從俄國的實際出發,1921年提出新經濟政策,挽救了年輕的蘇維埃。可惜之后,斯大林搞了幾年,就結束了新經濟政策,長期搞了一套超越本國歷史階段、嚴重脫離實際的“左”的路線方針政策。加之民主集中制的破壞,在政治高壓下,以犧牲黨內民主、壓制不同意見、窒息黨內活力為代價,實現的一潭死水式“一致”的表象下,涌動著極為不和諧的暗流,最終導致黨的領導層的分裂和黨的垮臺。
鄧小平曾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了蘇東劇變的教訓,也總結了我國的經驗教訓,在深入研究三大規律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中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因此,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完成資本主義所完成的工業化、現代化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會出現資本主義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不和諧,而且我們要用百年時間,走完資本主義用幾百年走完的路程,矛盾相對更集中。現在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期,進入人均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矛盾凸顯期,黨及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自覺地化解矛盾,協調整合利益,開辟一條生產力更快更好地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痛苦最少、代價最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路,如鄧小平所說,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六中全會《決定》的貫徹實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順利推進,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保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一個新天地。當我們實現了現代化,再回過頭來看這個《決定》,一定會深切感到,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