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縣委書記的監督,應同時在三個層面展開,即上對下監督、同級監督和群眾監督
縣委書記作為一地的父母官,要對幾十上百萬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承擔責任,其責任不可謂不大。而其作為一縣當之無愧的“一把手”,權力也不可謂不可觀。他們不僅在干部人事、資金安排、工程項目等方面在縣域范圍內擁有最高決策權,而且還有協調利益和關系、應急決策、臨時處置等更為廣泛的權力。除此之外,縣委書記基于其政治地位和權力,對當地的社會事務等也有很大的個人影響力。
在“一把手”權力如此巨大,而對其權力的規范和監督相對薄弱的今天,某些縣委書記由于私欲膨脹、濫用職權而落馬,屢見不鮮,并由此引發了社會對于這個群體的質疑和成見。加強對縣委書記監督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雖然縣委書記屢屢“落馬”,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大多數縣委書記還是好的,還是想把工作干好,把班子帶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沒有這一點作為基本出發點,我們就難以理性和客觀地看待這個群體。
公共權力控制在合理水平
為了防止更多的縣委書記今后重蹈覆轍,我們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即壓縮權力、規范權力和加強監督。
公共權力具體體現為對各種稀缺資源和利益的分配權,它其實是一個變量而不是常量。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很多稀缺資源的分配過程,已經由原來的公共權力決定,變成現在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決定,這無疑減少了公共權力,同時壓縮了官員相應的尋租空間。因此,繼續推進市場經濟建設,減少政府對經濟行為的干預,使政府從具體的經濟事務和物質利益中抽身出來,集中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工作,本身就能夠壓縮官員權力,減少腐敗機會。
對于黨政部門履行其職責所必需的公共權力,則應將其控制在合理水平,并防止其自我膨脹。例如,政府為了履行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職責而擁有的行政審批權力,在地方和部門利益驅動下就有可能通過地方“紅頭文件”等形式自我膨脹。因此,我國通過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刀闊斧地削減過多過濫的審批項目,并通過出臺《行政許可法》等制度規范來防止權力反彈,也是壓縮公共權力、防止權力尋租的有效措施。
加強對“一把手”權力的監督
除了上述的壓縮和控制權力的措施之外,還應加強對“一把手”權力的日常性監督,規范權力的行使。對縣委書記的監督,應同時在三個層面展開,即上對下監督、同級監督和群眾監督。
上對下的監督,應集中解決“管得著的看不見”的問題。具體地說,應當通過經常性的省內巡視、定期經濟責任審計、鼓勵群眾舉報等方式,提高上級黨和政府獲取基層信息、及時發現下級問題的能力,防止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釀成惡果之后再集中爆發。
同級監督,應著重解決“看得見的管不著”的問題。這涉及到幾個具體問題:一是如何真正把集體決策機制落到實處,防止縣委書記大權獨攬,搞“一言堂”。例如,“三重一大”(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事項必須集體決策,以及不能以書記辦公會代替常委會的決策功能,等等;二是通過推行黨代會常任制等方式,加強對決策的日常性監督和問責;三是縣紀委如何加強對縣委領導從政行為的日常監督。其實,通過對已有腐敗案件的研究,我們就能夠發現縣委書記權力中易于被濫用的部分,這應成為我們今后監督的重點。當然,縣紀委在雙重領導體制下,如何有效地監督“一把手”,是一個現實難題。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要依靠紀檢系統領導體制本身的改革和創新。
對縣委書記的群眾監督,應著重強化政務公開和黨務公開。各級黨政領導所掌握的各種權力的類型、總量和依據,首先應對社會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如果權力本身不公開,對權力行使過程的監督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公開權力,是規范和監督權力的前提。
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積極推進了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并借助“邯鄲市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網”,全面公開了全市的各種行政權力及其行使規則,堪稱是這方面的有益嘗試。同樣道理,縣委書記所擁有的各種權力,也應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其實,針對上面所說的很多方面,都已制定有大量的制度和規定。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落實已有的制度規定,使其能夠切實發揮對權力的規范和監督作用,而不致流于形式。
對縣“一把手”的監督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多管齊下,并且要有攻堅的決心,方能取得實效。縣委書記是一個十分重要和特殊的群體。對于這個群體,我們應當信任、支持和監督并重,才能確保其廉政勤政,真正成為各地建設事業的合格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