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活動的顯著特點是“統攬全局”,也就是要把自己分管的工作作為總體、全局來看待。縣委書記的這個特點就更突出。
紅軍時期,林彪的部下繳獲了一把白銀做的女式袖珍手槍,非常精致,不知是哪國造的,紅軍官兵自然非常喜歡、愛不釋手,但不敢私藏,層層上交,把槍交給林彪。林彪也非常喜歡,又層層上交,送給毛澤東。毛澤東看也不看,把槍扔在地上說,“到我用得著這把槍的時候,咱們紅軍就完蛋了(我要它干什么)!”尼克松到中國來談判中美恢復外交關系。毛澤東說,那個事情你跟周恩來去談,我不感興趣,我也不懂,我要跟你談談國際戰略格局的變化,我要跟你談談哲學!延安整風運動時,周恩來做自我批評:我這個人,抓得太多、抓得太細、抓得太碎、抓得太小,抓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我以后一定要丟開這些小東小西,跟毛澤東學統攬全局。
上述事例說明,領導人要統攬全局,也就是要把對象作為總體、全局,攬在懷里。但從能力的角度看,一個人拿什么能力“統攬”全局呢?從能力的傾向和類型上來看,統攬全局需要有統“攝”全局的能力。開會的時候,坐在主席臺上的領導人,你要大致地估計一下今天出席會議的有多少人、多少男的多少女的、多少人注意聽講等等,你就要故意瞇起眼來、故意忽略細節,把對象作為一個總體、全局攝入進眼簾、攝入注意力的范圍。
統攝全局、統攬全局的能力,直覺的能力,并不是感覺的能力、業務技術細節能力自然的延伸、延長、延續,恰恰相反,它是感覺能力的中斷、跳躍和升華。感覺關注的是今天,直覺關注的是明天,明天與今天,在同一個人身上,在同一件事上,在同一個時間,不可兼得。感覺關注的是細節枝節,直覺關注的是總體全局,在同一個人身上,在同一件事上,在同一個時間,細節枝節與總體全局,不可兼得。
更重要的是,跳出來,看到全局之后,再回頭看細節枝節,細節枝節才看得更清楚;看到明天之后,再回頭看今天,今天才看得更真切。我們經常說,領導人要用大局看小局、用明天看今天。這種“眼光”是怎么實現的呢?從能力傾向和類型看,有這樣一個階段性的轉換:先是就小局看小局、就今天看今天;然后是跳出來,得到了全局和明天;然后是再回頭看小局、看今天,這樣才把小局和今天看得更清楚了!
南通狀元張謇說得好,“辦一縣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的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的事,要有世界的眼光。”我們經常開玩笑地說,干過縣委書記、縣市長的人,甚至于可以直接干副總理。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經歷了能力傾向和類型的這個轉換!
資料鏈接
古代官員制度集錦
在古代封建的中國施行集權制,為強化集權政權采取所謂“鐵腕”政策,其精華為歷代統治者所屢試不爽。
任期制:官員的正規任職期限為3年,期滿后派往外省。也有例外,某些高級官員以應急為由一連數任,如李鴻章在直隸當了數十年的最高長官。
異地為官制:禁止官員在其故鄉省份任職。禁止官員的親戚在同一轄區內任職。這些制度給中央政權帶來的好處是,使首席地方官員不能常居一處,形成與中央政權抗衡的勢力。代價是:在任期內難有政績作為,異地初任,語言不通,民情不解,只能依賴本地舊隸,導致實權旁落,對下屬的工作無力修正及監督,官銜越高越力不從心,越低層的執行權力的官差越缺乏監督。
俸祿制:古代官員最初是以皇家糧倉中的實物俸祿為生,隨著貨幣的興起取代了實物俸祿。當官員的社會經濟地位無法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相應的水平線或因獲一官半職要花費巨大代價,即這一官半職的取得成本(學費、買官費、禮品費用等等)過高時,往往使這些官員背上一身債,所以當官后就要在短暫的任職期內盡其所能地撈上一把。當官就能賺錢,在當時是不言而喻的事,只有搜刮過甚才會遭到指責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