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城市群主導經濟發展的世紀,城市群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實現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目標,構建一個對周邊廣大地區具有很強的輻射和集聚功能的城市群成為必然選擇。
重慶建設大城市及區域中心城市是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社會發展規律決定重慶必須建設大城市及區域中心城市:城市化、工業化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繞過城市化,走上工業化道路的。缺乏城市化,重慶的工業化難以加快步伐,重慶的信息革命也難以深入發展。當今工業、信息業、服務業等的迅速成長及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趨勢,都決定了重慶市最好選擇大城市圈的發展模式,就是在特大城市周圍建設分擔型的中心城市,通過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縮短農村與中心城市的空間距離。
重慶直轄以來,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仍然沒有改變一個城市兩種制度三個世界四種社會的特殊狀態。重慶市是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1000多個鄉鎮組成的,是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二元結構突出的復合型城市。是一個城市內包括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服務業社會和知識社會四種社會的城市。重慶市既有狹小而發達的主城區,又有廣大而落后的農村,兩者反差太大,而且,在城市體系結構中,形成了明顯的斷層,沒有大城市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連接。因此,只有在加強主城區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大城市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才能通過主城區的發展帶動大城市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再通過大城市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帶動其他城鎮和農村的發展,最終提高重慶市的整體經濟實力和城市整體功能。
經濟發展規律決定重慶必須建設大城市及區域中心城市:城市經濟發展一條重要的規律就是經濟輻射理論,它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陳舊觀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
按經濟輻射理論分析,重慶市發展建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經濟發展向主城區極化現象嚴重,導致區域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梯度不合理,缺少發揮“二傳”作用的中間層次城市是重慶發展的一個瓶頸;經濟二元結構突出,城鄉經濟差距過大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重慶市大城市及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的基本思路
增長極網絡化,積極促進重慶城市化發展:以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為突破口,發展中小城市為依托,著力發展小城鎮,特別是發展中心集鎮。通過政策引導、吸納城鄉資金,以大城市中心城市輻射等來加快全市中小城鎮建設,同時著力發展衛星城市和城市帶。通過城鎮發展的高度化和網絡化的擴張效應和輻射效應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使其成為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
點、軸、網開發互動,加快沿線經濟發展:充分發揮主城區和區域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帶的作用,帶動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面輻射擴散化,加快經濟發展的梯度推進:根據地理條件和社會發展狀況,規劃萬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等六個大城市或中心城市,既要加快城市內部的經濟輻射,還要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建設大城市及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幾點建議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跳出對地級市或市管縣體制的留戀,在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上下功夫,樹立區域性中心城市理念,按中心城市標準建設中心城市。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創新經濟體制、機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民營經濟。這就需要繼續調適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和產權保護,支持民營經濟拓寬融資渠道,放開民營經濟市場準入政策,努力提高民營經濟的綜合素質。對于國有企業來說,要實現產權多元化、主業國際化、后勤和用工社會化,歡迎外來資本收購、兼并和拍賣國有資產,歡迎民營資本改組或改善國有企業,鼓勵重點企業進入全國集團,做大、做優、做強。在投融資方面,打破資本所有制屬性的限制,激活各類資本積極參與經濟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建立完善的資本吸引機制。
創新城市管理理念,轉變城市管理方式。著力提高管理水平,更新城市管理機制,強化對城建工作依法管理的職能。增強規劃意識,整治城市秩序,推進社區建設,提高市民素質和公共道德。
擴大對外開放,建設現代開放型城市。要創新優化“軟”環境,最重要的是創新優化輿論環境,營造誠信、規范的市場環境、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的法制環境、文明的人文環境,吸引內外商投資、安居、旅游、度假、休閑。要不斷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引導外資重點投向交通、能源、環保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效率。努力擴大外貿出口,實施投資移民政策,取消大中專畢業生來市區就業的政策限制,吸引各類專業人才投資、經商、就業。
加強與腹地的經濟聯系,實現經濟區域的協調發展。一方面,經濟中心城市通過產業專業轉移和為腹地提供綜合服務,帶動腹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中心城市通過對腹地優勢要素的積聚作用不斷強化自身的增長極地位。要通過對現有戶籍制度、人事制度、金融制度、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消除由不同行政區域劃分帶來的地方性壁壘,形成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性大市場,才能真正使資源在經濟區內高效有序流動,使區域經濟整體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賦予中心城市必須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建議由地方立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可根據中心城市政府更有效履行經濟社會管理職能的需要,將相應的許可權賦予中心城市行使。決定權在市級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除涉及維護市場秩序、生態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有限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需要全市統籌管理以外,審批權均可下放中心城市政府行使。需要由市轉報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審批的事項,應實行簡化程序,限時辦結。與中心城市發展密切相關的市屬事業單位,凡不影響全市統籌發展的,可下放給中心城市,實行屬地化管理。中心城市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增強服務意識,按照“誰審批、誰監督”的原則,切實負起監管責任。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主解決的事項,一律取消審批。建立健全各項審批監督管理制度,推進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