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瑞安IPO流產,后有世茂、綠城“打折促銷”逆流而上
隨著瑞安、世茂、綠城等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紛至沓來,內地房地產股已成為6月香港IPO市場的主角。只是如今內地宏觀調控趨緊,全球股市下滑,在上半年為天津港、中國銀行而開啟的香港資本市場的康莊大道,已經形同荊棘叢生的曲折之路。
6月15日,總部在上海的瑞安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宣布暫停在港IPO,“等待市場環境好轉”。瑞安此次發行流產,主因即在于發行價格低于預期。
雖有瑞安前車之鑒,同樣以內地房地產開發為主的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以及綠城房地產集團,還是發動了在港首發上市的引擎。為確保在逆市中成功發行,世茂甚至不惜在凈資產大打折扣的基礎上制訂招股價格區間。
兩個月前還在香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內地地產股,如今陷于“打折促銷”之境地,著實令市場驚訝;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其“逆流而上”的背后動力。
上述三家地產公司均是近年來內地最負盛名的房地產巨頭。瑞安和世茂均植根于上海市場,前者以著名的舊城改造項目“上海新天地”廣為人知,后者更以一度創下每平方米4萬元人民幣天價的“世茂濱江”而聞名;綠城集團則是基地落在杭州的當地最大的民營房地產企業,旗下擁有眾多高端樓盤。
無論瑞安、世茂還是綠城,都身處中國內地房地產潮頭浪尖的滬杭地區。這里既是近五年來國內房地產上揚最快風頭最健的熱土,也是自2005年以來受宏觀調控打壓最先“擠泡沫”的樓市重災區。在因宏觀調控而導致的土地一級市場供給趨緊、銀根頻頻收縮的大勢下,一度風光無限的內地開發商們正急于向海外資本市場融資。就在今年1月,綠城剛剛在國際市場完成了一次總額達1.5億美元的融資,包括2000萬美元的私募,以及1.3億美元的可轉債。這次融資代價高昂,綠城為此接受了國際投資者開出的諸多苛刻的條件。
盡管市場低迷,內地開發商仍冀望于在香港市場融資。至少在目前看來,這也許是他們能找到的最好的救命稻草。
瑞安IPO流產
瑞安房地產自6月5日起開始路演,由摩根大通、匯豐及德意志銀行擔任全球聯席保薦人。公司計劃發行10.54億股,招股價定于5.60港元-7.55港元之間。若依招股價上限計算,瑞安此次IPO規??蛇_80億港元。
在6月12日舉行的香港公開市場發售新聞發布會上,瑞安董事長羅康瑞仍表示,國際配售部分的股份已被全部認購。然而十天路演下來,國際配售部分的認購情況事實上并不理想,香港本地的散戶就更加謹慎,證券經紀公司為散戶認購提供的短期貸款,也鮮有問津。
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瑞安作出押后IPO的決策時,路演其實并未全面結束。占據大頭的國際配售部分,在接近定價區間底端的價位上,已經有了足夠的訂單,若承銷商加以努力,完成招股尚存希望。但發行人瑞安覺得上述配售價格與自身期望值有差距,因此最終決定叫停IPO,“保留實力,伺機再來”。
其實,瑞安在預路演階段已經預感到市場近況可能不好,并事先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一方面,公司將發行定價區間的幅度拉大到35%,希望借此吸納市場的波動,也給自己留有更大的余地;另一方面,匯豐投資也一早與瑞安達成協議,認購價值1億美元的新股,為上市護航。
但市道之壞還是超出了預期。進入6月,全球股票市場全面下跌,香港股市隨之下滑,內地地產股更是首當其沖。
“瑞安與其硬著頭皮上市,遭遇一個滑鐵盧,還不如先忍耐一下。”仲量聯行中國區董事陳立民說。
“現在的市場處于調整階段,投資者對所有的股票都比較冷淡。”香港西京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劉央對《財經》記者說,但真正令地產股受到打擊,乃至最終令瑞安IPO流產的原因,還是內地對房地產市場越來越嚴厲的調控政策。
“政策越來越緊,很自然的,投資者對所有內地在港上市或準備上市的房地產公司,都沒有什么熱情了。”劉央說。
兩難窘境
瑞安房地產成立于2004年,是香港地產商瑞安集團在內地的旗艦公司,也是內地規模較大的房地產商之一。
瑞安集團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即進軍內地房地產市場,在2000年前后涌起的新一輪房地產熱中,瑞安集團獲利豐厚。其開發項目以大型多功能商住樓宇為主,主戰場即為近年來國內房地產最熱點的上海。在上海,瑞安擁有聞名遐邇的集娛樂、購物、休閑為一體的“上海新天地”。
招股書顯示,落戶上海不久的瑞安房地產在短短三年間利潤逐年上漲,2005年毛利率更接近70%。但為瑞安創造了最豐厚收益的上海,也正是自去年以來中國宏觀調控打擊的重中之重。2005年3月,狂飆突進長達五年、因高房價而引致民怨沸騰的上海房地產市場終于受到政策面的打壓。當月,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當前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首次明確要求從財稅、金融、法律和行政等四方面入手,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整體調控。繼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下發,再次提出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八條措施,外界稱之為“國八條”。
之后,中央各部委及上海政府陸續制定配套措施,土地供應趨緊,銀根收縮,上海房價和成交量雙雙下跌,開發商因此備受打擊。進入2006年,宏觀調控仍是政策主旋律,房地產過熱也依然是調控重點。就在瑞安啟動招股前不久的5月17日,國務院又發布“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六項措施”,也即“國六條”,此舉令房地產市場繼續降溫,也使得香港市場上的內地地產股再度下挫。
以內地地產股廣州富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2777)為例。公司自2005年7月上市以來股價一路走高,但在5月“國六條”發布后,股價接連下跌。在瑞安進行路演的6月,富力地產股價跌幅更是高達四分之一。
“股價回落后,市場上的很多房地產股都很便宜,而且人家還有以往的業績記錄。相比今年早些時候,新地產股IPO的吸引力就沒那么大了。若想得到市場的認可,地產公司要放低對IPO定價的預期?!眲⒀胝f。
這在客觀上使得諸如瑞安一類開發商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的加大,令內地地產股在香港市場失寵,發行新股更是前景難測;另一方面,調控政策的不斷發力,既使得土地一級市場供應趨緊,價格看漲,又使得開發商從銀行貸款日益艱難。
“以前政策寬松時,開發商買地可以有很多方式支付地價?,F在土地價格越來越貴,交易也越來越透明,對開發商資金實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眳⑴c瑞安IPO承銷的一位投資銀行人士說。
面對高地價和貸款難的雙重壓力,轉投香港市場直接融資遭遇市道不景,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
逆流而上
就在瑞安招股流產的陰影下,另兩家內地房地產公司仍試圖挺進香港的IPO市場,正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
世茂于今年6月14日開始路演——這正是瑞安宣告暫停IPO的前一天,計劃于6月22日進行公開市場發售,7月5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世茂計劃發行5.95億股,定價區間為每股6.25港元-8.50港元,最多集資50.59億港元。
綠城更于瑞安IPO宣告失利的6月15日當天通過上市聆訊。綠城募集規模約在40億港元左右,計劃于6月26日路演,6月30日公開招股,7月13日登陸香港交易所。
但顯然,眼下的時機實在不能算好。有香港市場人士向《財經》記者描述了地產股IPO市場的艱難:長期投資基金會繼續關注地產股,但除非定價特別有吸引力,否則不會買;對沖基金對投資風險的控制更為嚴格,以往那種路演剛開始就下單的情況,現在已屬罕見。
“現在市場對所有的IPO都很謹慎,對房地產股尤其如此?!鄙鲜鍪袌鋈耸空f。
綠城知難而進,有著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年初1.5億美元私募包括了1.3億美元的可轉債,根據公開信息,如果債券發行之后的18個月內綠城沒有成功上市,投資者將有權要求該公司贖回債券,贖回的價格包括債券本金及三年利息(年利率為10%)。
內地房地產公司若想逆流而上,還需“打折促銷”,這也是此番世茂招股的策略之一。按照世茂的定價區間,其招股價較凈資產的折讓率達25%-40%。同時世茂還承諾,上市第一年會將利潤的30%-40%用于分紅。
6月21日,人在倫敦的世茂主席許榮茂通過視像系統,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公開市場發售新聞發布會。許表示,幾天的路演下來,招股的反應“比想象中好很多”,他本人“非常滿意”。
但在香港市場人士看來,依靠打折促銷獲得的認購業績,更多體現的是無奈之舉。就在今年5月,世茂在上海浦東開發的旗艦樓盤“世茂濱江”才曝出新聞,有大炒家通過高估樓價、搜集近百個身份證向浦東發展銀行騙取按揭貸款近2億元,所購住宅中相當一部分即來自世茂濱江項目。這無疑令這家著力在港謀求上市的地產公司的聲譽蒙上陰影。
另一方面,即便是首發失利的瑞安,也并未放棄卷土重來的打算。瑞安上市路演時,最大賣點即是在上海等大城市的最好地段擁有大量土地儲備、優良的項目設計開發水平,以及專業化的管理團隊。按照計劃,瑞安本欲將募集資金用于在上海、杭州、重慶、武漢等地的五個房地產項目。
大福證券執行董事麥德光認為,瑞安2005年底的資產負債率約為70%,高于內地房地產公司的平均水平,“上市很有必要”。瑞安自身則表示,將“于適當時間重新安排上市”。有分析人士認為,瑞安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啟動IPO。
眼下,香港市場對內地宏觀調控政策尚在觀望之中。西京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劉央對記者表示:“政府在過去兩三年內不斷打壓房地產,令海外市場十分疑惑,現在大家都在觀望和等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