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大漠中沉睡了1500年的樓蘭,留給人們太多的未解之謎:曾經繁華一時的樓蘭為什么會變成這般荒涼?樓蘭文明又是如何失落的?他們的后裔如今漂泊在何方?
神秘的樓蘭古國
我國西漢時期,羅布泊地區有一個樓蘭國,它的城郭——樓蘭城,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但是這樣一座公元前后活躍了幾個世紀的城市,到公元4世紀后竟然完全消失于歷史記載,淪于荒漠中。在沙漠深處,還有一片方圓20公里的古城遺址,緊鄰干涸的尼雅河床。據說考古工作者發現它時,覆沙已經褪去,露出了真跡:街道整齊,屋宇完好,樹木環繞的澇壩痕跡清晰可見。屋內各種農具,甚至儲糧的甕、罐內還有籽實。好像突然降臨的災難,使人們還來不及搬運和逃生,便被湮沒了。
科考隊到達烏魯木齊機場已經是晚上快7點了,連夜驅車趕到了吐魯番的鄯善縣。在鄯善休整了一天后,科考隊踏上了去樓蘭羅布泊的考察之旅。羅布泊雖然環境惡劣,但卻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神秘之處首推那著名的“雅丹”地貌。
《漢書,西域傳》說,鄯善,本名樓蘭。張騫在漢武帝時出使西域之后,漢朝的使節頻繁地往來于絲路,樓蘭成了必經之地。
漢朝時期,樓蘭經常攻劫漢使,又做匈奴的間諜,于是,漢武帝派兵攻破樓蘭,俘虜了樓蘭王,樓蘭歸屬漢朝。樓蘭雖降了漢朝,但是又常常搖擺于漢與匈奴之間,對漢朝的態度時降時叛。故西漢中央政府在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派傅介子刺殺了樓蘭王,更立其弟尉屠耆為王,并改樓蘭為鄯善。鄯善國得名由此開始。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442年,鄯善國被滅后,鄯善國民分成兩支,一支由國王比龍率領遷往且末,最終消失在戈壁沙漠中。而另一支由其世子率領歸降了沮渠安周,后又隨安周向北遷居高昌和伊吾(今哈密)。
沿樓蘭古道一路搜尋
科考隊沿古樓蘭道考察,來到了營盤古城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郭物說,位于庫爾勒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尉犁縣境內的營盤古遺址是樓蘭的入口,從若羌、扦泥北上到營盤,這里也是墨山國之路,樓蘭道西北接墨山國之路。墨山國之路的北端,當然是漢魏的柳中(今鄯善縣魯克沁鎮)。鄯善國的遺民跟隨沮渠安周遷往高昌時,可能走的就是這條墨山國之路,穿過沙漠,翻越庫魯克塔格山口,走這條墨山國之路遷徙,所以這條路也叫做“吐魯番歧路”。
繼續北行,科考隊來到一處叫做岔路口的地方。路從這里分成了兩條,一條是樓蘭道,通向羅布泊,另一條是大海道,通向玉門關。
世人都說羅布泊是死亡之海,科學家彭加木在這里失蹤,探險家余純順在這里遇難,漫漫黃沙吞沒了文明與生命。我們選擇了比較難走的北路。
科考隊一行從岔路口繼續向北,來到了迪坎兒鄉。迪坎兒位于新疆吐魯番東南終端,是進入羅布泊地區的最后一個村莊。這里是漢代通往樓蘭國的捷徑。
在村里我們找到了今年已經67歲的葉赫亞·阿濟老人。葉赫亞老人是迪坎兒的第一位村民,1950年從辛格爾遷到迪坎兒來。從廣義上來講,他也應該屬于古樓蘭人的后裔。
從迪坎兒再向北就是古絲綢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柳中城在歷史上所處地位相當重要,它是唐代西州(高昌)的東大門,是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是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也被建造得格外堅固。城墻土質粘性很大,經過層層夯實。專家介紹,城墻和城門的夯土都是典型的來自中原的營建方式。
意外找到古樓蘭人的祖先
科考隊繼續北上,來到了位于鄯善縣吐峪溝鄉的洋海古墓葬。
從清理發掘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在新疆尚屬首次發現的珍貴文物:古老的樂器箜篌、葡萄藤、泥制吹風管和刻有各類動物圖案的木筒等。據專家推測,洋海墓地最早的墓葬距今應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洋海墓地出土的人頭骨骸上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的頭骨上都有穿孔的痕跡。這些奇形怪狀的孔洞究竟是怎樣造成的?
有一種說法是,頭蓋骨上的穿孔現象,是供死者的靈魂出入之用。在洋海出土的頭骨上,還有很細小的也就是一兩毫米的孔。
人類學家韓康信教授曾經推測,這些穿孔現象可能是一種古老的開顱手術。他拿出了一個做過X光檢測的人頭骨,X光照片顯示這個頭骨的主人患有骨癌。
韓康信教授從洋海墓地出土的人頭骨鑒定判斷,這里的人種應該屬于歐羅巴人種,這種古老的歐羅巴人種屬于很早期的北歐民族,現在在北歐地區也找不到這樣的人種了。洋海墓地出土的人骨最早的大概是在三千多年前,早于樓蘭國歷史卻晚于小河墓地,可以證明人口在這兩地之間是有流動性的,這兩地的人應該屬于不同時期的同族。也就是說,科考隊在尋找古樓蘭人的后裔時,無意間找到了古樓蘭人的祖先。
古墓內發現樓蘭遺民
根據歷史記載,由鄯善國世子帶領的另一半鄯善移民投降沮渠安周后,隨安周又遷至高昌??瓶缄犽x開洋海墓地繼續向西北行,來到高昌古城。
通過西城門進去,登上一個高處瞭望,發現高昌古城遺址還是保存比較完整的。雖然只剩下了四壁,但格局依然清楚,整個古城遺址是由一堆堆黃土色的殘垣斷壁架構而成,宛如一座死城。
在火焰山南麓,距高昌城北2公里的地方,就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斯塔娜古墓群,高昌故人下葬的公墓群,其形成年代為公元3至8世紀。當高昌古城毀于14世紀成吉思汗西征的戰火后,長期居住在那里的車師、匈奴、高車、突厥和九個大姓的人不愿游離他鄉,移居到高昌城北,聚成了一個新村落,取名阿斯塔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郭物博士介紹,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文書中記載了大量的“鄯”.和“善”姓人名,根據古代西域人以國為姓的習慣,可以判斷這些人可能是從古代鄯善國遷過來的。樓蘭國于公元前77年改名為鄯善國,所以這些人很可能就是樓蘭遺民。
鄯善是你的家鄉
鄯善縣位于吐魯番盆地的東部,東邊是哈密縣,西邊是吐魯番,北邊接木壘縣,南邊連若羌縣。
今天的鄯善縣雖不是古代的鄯善國,但古鄯善國與今鄯善縣隔羅布泊、白龍堆南北相望,古樓蘭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而今天的鄯善縣在庫姆塔格沙漠邊緣,都是在沙漠的邊緣地帶。可見當初鄯善移民遷徙所選的位置也跟故鄉的地理環境相差不遠。
樓蘭王國另立新君后就改國名為鄯善,而鄯善亡國后,國內的遺民們大多數遷徙到了高昌和伊吾。遷到高昌的鄯善移民被安置在庫姆塔格沙漠北緣的綠洲地帶,這里后來被鄯善移民們命名為“蒲昌”,以示對故鄉蒲昌海——羅布泊的紀念。
鄯善國滅亡之后,進入高昌國的鄯善遺民一部分被安排在高昌,另一部分被安排在伊吾。科考隊決定從鄯善縣出發,去哈密追查另一支鄯善遺民的下落。
根據文獻記載,納職是在唐代貞觀四年設縣的,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納職縣的縣城遺址。唐代史書記載,除了投降沮渠安周的一批鄯善人安排在伊吾外,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鄯善國被高車人攻破,部分人北逃伊吾,在這里筑城居住,稱為納職。唐貞觀四年(630年),又在此設伊州,下屬納職縣城。
經過幾天的苦苦追尋,科考隊終于揭開了樓蘭消失之謎。古樓蘭人的后裔,現在主要分布在鄯善、哈密、且末、尉犁、若羌、洛陽、洛浦等地。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鄯善國的遺民漸漸地融入了當地人中繼續生息繁衍。
“樓蘭姑娘,辮子長長;樓蘭姑娘,眼淚汪汪;千年幽夢隨風去,不知家鄉在何方;樓蘭姑娘,思想常常;樓蘭姑娘,去向何方?請你嘗嘗哈密瓜,鄯善就是你家鄉?!?/p>
這首《樓蘭姑娘》真情動人,也唱出了歷史的真實。
是啊,樓蘭姑娘,中國哈密瓜之鄉——鄯善,就是你真正的家鄉。
(李明摘自《書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