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激動時會下意識地用拳頭擊打著桌面,一下又一下
下午3點來到王旭明辦公室的時候,他剛送走一撥人。
“明天北京市召開以‘八榮八恥’為主題的新聞發(fā)布會,是我們教育部辦的,我主持。剛剛他們就是來說這個事兒的。”王旭明解釋著,照例禮貌地請記者落座,詢問記者是喝茶還是喝飲料。
剛從湖北出差回來的王旭明看上去略有些疲憊,但他清晰有力的聲音和有序整潔的辦公桌都顯示出他正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
2003年,王旭明被任命為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同時兼任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一職。三年來,教育部召開了約百場新聞發(fā)布會和吹風會,僅2004年就召開了33場新聞發(fā)布會。
再選擇不會做新聞發(fā)言人
“我很平靜地就把這個任務接受下來了。”回憶起三年前的那個時刻,王旭明語氣平和,“但是我沒有想到,任務這樣艱巨,道路這樣崎嶇,三年多來有這樣多的波瀾。”
1998年,王旭明結束了在《中國教育報》七年的記者生涯,到教育部任宣傳處處長,一干就是五年。
“做了七年記者,使我擁有了與媒體打交道的經(jīng)驗。做處長時大量處理具體工作,也和媒體朋友建立了非常良好的感情。”但是,盡管有“先天優(yōu)勢”,王旭明在談到他的工作時,卻出人意料地表示“力不從心”。
“工作班子只有三個人,事情這么多,而教育問題又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老百姓上上下下同樣關心。”王旭明反復對記者說,他感到任務光榮、責任重大,但這責任之重,卻是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沒有領導的重視、支持和理解,我早就辭職了。”王旭明向記者強調(diào)道,“我剛任新聞處長時,時任教育部長陳至立同志就特別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和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任教育部長周濟同志在我受到非議和退縮時,總是鼓勵我,還給我了許多具體的幫助。比如說,許多高層會議都允許我參加或者旁聽,這就為我的工作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還有各司局的領導同志的支持和理解。沒有這些,我不可能堅持下來。”
王旭明坦率地告訴記者,要是有再次選擇的機會,他不會選擇做新聞發(fā)言人。
繁忙的工作讓王旭明如今很少有時間和家人團聚。為了節(jié)約時間,王旭明總是會將出差安排在周四周五,這樣就可以把雙休日一起利用上。“一個禮拜和孩子沒打照面是經(jīng)常的事。想想真是對不起家人啊!”
工作的難度還不僅僅在事務繁多上。
“如果所有決策者都能認識到新聞發(fā)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該有多好啊!”王旭明感嘆。
我就是要把記者當朋友
今年兩會期間,王旭明因為一則不準確的報道,而陷入了在許多人看來幾乎是災難性的漩渦之中。
但是他仍然執(zhí)著地表示:“我就是要把記者當朋友,即使是那位無意中傷害過我的記者朋友。”
一度,批評和謾罵劈頭蓋臉。“放縱一點的話,我的淚水就會流下來。但是我能夠忍住。”
有朋友在私底下問這會不會影響到他的仕途。不久前鳳凰衛(wèi)視的采訪中,王旭明也碰到了同樣的詢問。
“今天我還收到了幾封辱罵信。”王旭明笑著告訴記者,語氣中似乎完全不以為意,“如果說我有什么優(yōu)點的話,那就是心態(tài)好。”
他在靜靜地等待風波淡去。
在搜索引擎上輸入王旭明的名字,得到的數(shù)字,百度上是98300,google上是94300。這組數(shù)字在中國近幾年出現(xiàn)的新聞發(fā)言人當中應該是最高的。
“別人都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名人。”王旭明開玩笑地告訴記者,每次出差到外地,總有人請他簽名或者要求合影。
王旭明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
“那天我去西四的肯德基,收銀員一眼就認出了我,說,哎!你是王旭東!他把我的名字說錯了一個字。他說,教育部的事兒都是你來說的!你講得很好,以后我要說什么就來找你!”
王旭明認真地對記者說:“如果教育沒有那么多人在關心,我想不會有那么多人知道我。”
“沒有神”,“講真話”
出名讓王旭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為新聞發(fā)言人的重要性。因為能夠大量接觸基層,同時又能夠參加高層會議,王旭明比起常人來更能了解到中國教育的全貌。
“我有這樣的便利,能夠較好地避免片面性,而我像你們記者一樣,擁有話語優(yōu)先權,新聞發(fā)言人是最近距離面對媒體和公眾的人。所以,用好我的話語優(yōu)先權,是我的使命和責任。”王旭明鄭重地說。
“政務公開,讓普通百姓清楚決策的過程,確實是一種文明的象征、進步的象征。作為新聞發(fā)言人,看到公眾獲得了想要了解的信息,看到記者對我的服務表示感激,我也常常有一種滿足感。”
“不過我更愿意做談話節(jié)目的主持人。”王旭明說,語氣中流露出一絲憧憬。他告訴記者,他特別欣賞張越和崔永元,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能去電視臺主持老年節(jié)目。
王旭明總是給人以精力充沛的印象,說話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也許是職業(yè)習慣,遇到需要強調(diào)的部分,他會立刻提高音量。打電話的時候,他有時說著說著就激動起來,同時會下意識地用左手握成拳頭擊打著桌面,一下又一下。
王旭明最大的語言風格應該說是風趣,不管是通電話還是面對面交談,這種風趣都會隨時出現(xiàn)。這樣的風格讓他不僅在公事公辦時流露個性,而且無論多忙多累都能做到不失風度。但是這種風趣的背后卻是一種不同尋常的冷靜,可以說是一種“冷風趣”。
采訪結束,時間已過6點。三個多小時中,王旭明一共接待了2位來訪者,接撥了12個工作電話,處理了7項部門事務。在記者離開的時候,王旭明抱歉地表示不能送記者太遠,因為手頭上還有許多工作,“今天恐怕要到晚上10點才能下班。”
“我最崇拜的人是巴金,他說了六個字:沒有神,講真話。中國的教育不是神,不能夠包打天下。新聞發(fā)言人也不是神,但是我一直信奉的都是這三個字‘講真話’。不管是教育事業(yè),還是新聞發(fā)布工作,我們都希望能夠得到社會公眾更多的關心、支持和理解。”王旭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