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肝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我們知道長期酗酒或營養過剩能導致脂肪肝,但你可知道一些藥物也會導致脂肪肝。脂肪肝是藥物造成肝損害的一種常見類型。
脂肪肝已經成為當今人們議論的健康大熱題。普遍認為主要的形成原因與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嗜酒或營養過剩等因素有關。但是,你知道藥物與脂肪肝也有關聯嗎?
目前已經得知大約幾十種藥物由于誘導了肝細胞線粒體功能受損,導致短鏈和中鏈脂肪酸的β-氧化被抑制,或通過耗竭輔酶A等可引起嚴重的小泡型脂肪肝。這些藥物包括大家熟悉的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抗結核藥物異煙肼,抗腫瘤藥物5-氟尿嘧啶,抗病毒藥物干擾素以及雌激素、糖皮質激素等。
藥物為何引起脂肪肝
藥物或化合物作用引起肝臟脂肪變性,可與下列機制有關:⑴正常的脂肪代謝被干擾,使細胞合成脂質增加,例如藥物引起傳輸到肝臟的脂肪增多;⑵有些藥物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在肝細胞內形成和分泌,因而使脂肪堆積在肝細胞中。總之,凡能使肝細胞脂質成分的合成和(或)攝入增加,或釋放和代謝減低的機制,均能使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甚至常常為多種機制同時參與,協同促進脂肪變性的發生。
如何診斷
藥物引起的脂肪肝是藥物性肝損害的一部分,由于沒有特異性的試驗室檢查證實,其診斷主要由有經驗的醫生詢問用藥史,藥物與肝病出現的關系。所以,一旦發現脂肪肝而且認為可能與藥物有關時,應該認真向醫生講述與用藥有關的發病過程,以便醫生識別出特異的肝毒性危險因子和藥物高敏性的全身特征,如發熱、皮疹、黏膜炎、嗜酸粒細胞增多、骨髓抑制等,可有助于診斷。一般藥物性脂肪肝損傷的潛伏期為2~8周,停藥后幾天或幾周肝毒性有可能改善。
如何治療
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首先終止可疑藥物的使用,同時加用抗炎和具有細胞保護作用和抗脂質過氧化的藥物,加強支持和對癥治療。
由于藥物性脂肪肝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故預防和早期發現十分重要。用藥期間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特別是不能解釋的發熱、皮疹、惡心等臨床癥狀時,及時檢查肝功能,發現異常應及時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