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都安排了專項經費,對接受培訓的農民給予補貼和資助#65377;但是,怎樣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環境?如何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果,達到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目的?各地都在探索之中#65377;筆者借鑒各地做法,就開展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談點看法#65377;
一#65380;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幾種形式
1#65380;引導性培訓#65377;這是一種公益性培訓,主要對進城勞務的農民工開展基本權益保護#65380;法律知識#65380;城市生活常識#65380;尋找就業機會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可增強農民工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念#65377;如江蘇常州市的“新市民學”#65380;四川成都市的“民工夜校”和南昌市的“民工學堂”開辦的就是這一類培訓#65377;近二年來,常州市所屬縣(市#65380;區)及有關行業,通過開辦“新市民學?!睂M城務工農民進行免費培訓#65377;學校在每個鄉(鎮)或社區設立教學點,場地#65380;設備#65380;水電由當地政府扶助#65377;教師從機關#65380;企事業單位中聘請,開課時間一般在周末或企業生產淡季#65377;培訓內容有:勞動技能和維權,計生婚姻知識,法律法規和市民文明行為等#65377;目前該市共有此類“新市民學?!?0多所,已培訓農民26萬多人#65377;成都市由各級工會#65380;婦聯#65380;共青團組織在企業和社區開辦“民工夜?!保D觊_課輔導農民工學知識#65380;學文化#65380;豐富農民工夜生活#65377;如市建工集團工會開辦的“民工夜校”,通過對農民培訓,已有10多位農民工先后榮獲全國和四川省“外來務工杰出青年”稱號,有一批農民工成為見義勇為先進人物#65377;
2#65380;職業技能培訓#65377;這是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為主要目的培訓,主要針對就業前的農民,按不同的技術崗位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接受培訓的農民經過考試可以獲得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的技術崗位證書,以拓寬他們的就業面#65377;這類培訓一般由勞動保障部門組織和管理,分為“定向”培訓和“定單”培訓兩類#65377;“定向”培訓根據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編制培訓計劃,組織招生和介紹就業;“定單”培訓根據企業生產需求,采取與企業聯合辦班的形式,對企業招收的新工#65380;有針對性地進行崗位技能培訓#65377;如河北張家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按照“先培訓,后輸出”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技校#65380;中專#65380;職中,勞動就業訓練中心等培訓基地,由政府補貼,對農村勞力轉移進行崗前培訓,先后開辦了機械#65380;電子#65380;家政#65380;飲食等30多個專業,培訓1萬多人次,轉移就業多達80%以上#65377;做到了法規政策與技術培訓結合,“定向#65380;定單”培訓與非定向儲備培訓結合,定期與不定期結合,取得了很好成效#65377;
3#65380;崗位培訓#65377;這是針對就業農民工開展的培訓,旨在提高他們的崗位技能和業務素質#65377;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事二#65380;三產業生產的農民工培訓,由政府勞動保障部門牽頭與管理,行業主管部門與企業聯合開展培訓工作#65377;如重慶市建委與建工集團舉辦的“建工技?!?,對行業內的農民工進行免費培訓#65380;培訓結業考試合格,由市勞動保障部門發給技能證書,通過崗位技能培訓,該市今年已有1萬多名農民建筑工人到北京參加奧運會場館工程建設,大大提高了農民工技能#65377;另一類是在農業內部從事規模種養業的農民培訓,由政府農業技術部門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工作#65377;如廣東省農業廳通過省農業廣播學校在全省廣泛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和“青年農民培訓”,并對參訓學員進行學費補助#65377;該省廉江市是個水果大市,市農業局通過組織實施“綠色證書培訓”,使全市20多萬果農普遍得到農業技術支持,水果產量大幅度增長#65377;
二#65380;值得借鑒的幾種做法
1#65380;政府推動#65377;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復雜,需要政府推動才能順利實施#65377;從各地實踐看,凡是培訓工作做得好的地方,都是由政府大力推動開展起來的#65377;政府推動的手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制定發展規劃,將農村勞力轉移培訓工作列入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二是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農村勞力轉移培訓工作的領導,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統籌布局培訓工作;三是出臺扶持政策,如安排財政資金對參加培訓的農民進行補貼等#65377;
2#65380;部門主管#65377;按照職能明確相關部門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進行管理,是實施好培訓工作的關鍵#65377;一般來說,農業#65380;勞動保障和財政等三個部門的工作與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密切相關,農業和勞動保障部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主管部門#65377;農業部門負責農業內部的科技培訓管理,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二#65380;三產業的職業技能培訓管理#65377;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編制審定培訓大綱和培訓管理辦法,參與招標和認定培訓機構,監督和檢查培訓單位的培訓工作,評估和驗收培訓效果,審查和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等#65377;財政部門負責培訓補貼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監督檢查培訓資金的發放和使用效果#65377;
3#65380;學校承辦#65377;依托現有教育機構,職業技術學校和培訓中心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依靠市場機制實現培訓工作社會化的有效形式,可以達到政府出小錢,學校增生源#65380;部門辦大事的目的#65377;在眾多的教育資源中,如何選擇培訓機構?不少地方通過招投標形式確定承辦學校,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學校投標的條件由主管部門提出,中標后學校與主管部門簽訂培訓協議,明確培訓任務以及補貼辦法,并向社會發出通告,使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公開化和社會化#65377;
三#65380;搞好鷹潭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幾點建議
鷹潭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剛剛起步#65377;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機制#65377;借鑒外地的經驗,筆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具體問題:
1#65380;明確培訓工作的基本思路#65377;農村勞動力轉移既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經濟現象,它是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市場經濟規律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的一種反映#65377;因此,對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培訓,不能沿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老辦法,由政府包辦,一統到底,而是既要采用行政手段,更要注重市場機制#65377;政府的推動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但不是決定環節,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許多事情應當交給市場去調節#65377;通過市場機制將培訓#65380;管理#65380;補貼#65380;職業介紹等多個獨立環節聯接起來,形成一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65380;用市場機制調節的轉移培訓體系#65377;歸納起來就是“政府扶持引導,市場運作辦事”#65377;按照這一基本思路,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現有教育培訓資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利益機制可以調節方方面面的關系,形成整體合力,共同搞好培訓工作#65377;
2#65380;確定培訓重點#65377;2004年鷹潭市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為12萬余人,占全市農村勞力總數的1/3,按現有耕地及生產力水平測算,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將有10-15萬農村剩余勞動力等待轉移#65377;對已經外出務工的農民,作為勞力輸出地,培訓內容應以基本權益保護,城市生活常識#65380;尋找就業機會#65380;婚姻和計劃生育等引導性培訓為主,幫助他們盡快成為就業所在地的文明新市民,至于崗位培訓則主要由就業所在地承擔#65377;因此,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培訓的重點應放在需要轉移輸出的農村剩余勞力和從事規模種養業的專業大戶上#65377;前者的重點是就業前技能培訓,以“定向#65380;定單”培訓和非定向儲備為主;后者重點是崗位培訓,以農業科學技術傳授培訓為主#65377;
3#65380;審定培訓機構#65377;目前鷹潭市有各類技術學校和培訓中心20多所,能否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必須經過嚴格的招標程序,再由同級政府相關部門組成的評審領導小組審定#65377;被認定承擔培訓任務的職業學校和培訓中心,除具有培訓資質,獨立法人資格等一般條件外,還必須有招工企業委托培訓的“定單”和比較強的職業介紹能力,不具備這一條件,不能被認定#65377;明確這一條件的目的在于,學校在增加生源獲得一定實惠的同時,也要把勞動力轉移的責任壓在學校#65377;培訓機構審定后要向社會公布,由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65377;
4#65380;補貼直接資助農民#65377;財政補貼的培訓資金要以發放培訓券的方式直接資助農民,確保參訓農民直接受益#65377;具體作法可以借鑒浙江省和重慶市的經驗:對納入補貼的培訓班,每期招生開學后,培訓單位報送學員花名冊,由培訓主管部門審核后,派員直接到培訓班給學員發放培訓券,學員可根據培訓和就業情況自主決定是否將培訓券交給學校,對培訓滿意的就將培訓券交給學校,不滿意的轉入下期繼續學習,直至滿意為止#65377;培訓結束后,財政部門依據培訓學校收回的培訓券,將培訓補貼撥付給培訓學校#65377;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