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贛西北邊陲湘贛交界處的修水縣上衫鄉王橋村是一個省定扶貧開發重點村#65377;自2002年開始,江西省外經貿廳到該村進行定點扶貧,三年多來江西省外經貿廳領導和干部懷著滿腔熱情和對這紅色土地的無限之愛,動真心#65380;扶真貧#65380;辦實事,改變了其“吃不飽#65380;穿不暖#65380;住不好#65380;行不便”的貧困現狀,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65377;
一#65380;廣泛開展調研,確定扶貧思路
正橋村是上衫鄉最邊遠的一個山村,離鄉政府所在地達11公里#65377;在江西省外經貿廳來此定點扶貧之前僅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全村20個村民小組#65380;703戶#65380;3048人的生產生活資料都只能靠肩挑背扛從十幾公里的山外運來#65377;全村僅有耕地1300畝,人均耕地0.42畝,2001年度村人均純收入不足6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萬元,有貧困戶180戶貧困人口逾千人#65377;面對如此現狀,廳扶貧工作組深感工作艱辛而責任重大,如何才能讓王橋村民盡快摘除貧困帽子,盡快走上富裕之路?帶著這個問題,省外經貿廳工作組走過了三年多艱辛的扶貧之路#65377;2002年初,春節剛過,人們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慶之中,扶貧工作組便悄然進駐到王橋村#65377;第二天便召集全體黨員干部#65380;村民代表進行座談,會后又深入到組#65380;到戶與群眾同吃#65380;同住#65380;同勞動,詳細了解發展現狀,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仔細分析貧困原因,認真研究扶貧對策#65377;通過調研,根據“實事求是#65380;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了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實施科技扶貧,轉變農民思想觀念為主線,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轉移農村剩余勞力結合起來的工作思路,做到既治標又治本,以確保扶貧工作見效快#65380;能持久#65377;三年多來,省外經貿廳領導先后15次深入到王橋村現場辦公,一任又一任掛鄉包村工作組成員常駐在村指導扶貧工作,他們的身影閃現在王橋的每個田間地頭,他們的腳步遍及村里每個角落,他們的精神和感情深深地牽動著老區人民的心,給山區人民帶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和信心!
二#65380;轉變農民觀念,強化科技扶貧
“思想決定出路,觀念產生財富”這是江西省廳扶貧工作組留下的諄諄教誨#65377;由于自然#65380;地理#65380;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王橋村干部群眾普遍存在缺乏技術#65380;知識,思想觀念陳舊的弊病#65377;致富找不到門路,致富沒有信心#65377;針對這種情況,扶貧工作組把轉變農民觀念作為工作重點來抓,實施科技扶貧#65377;一是扭轉觀念#65380;傳授技術#65377;通過召開村級干部會,代表會和戶主會以及上戶走訪等形式,多渠道#65380;全方位的攪動思想,使人人樹立起要脫貧#65380;要致富的思想#65377;通過舉辦培訓班下發技術資料#65380;贈送書籍等形式,傳授多種先進實用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解決種養等方面的技術問題#65377;三年多來,共辦班60余次,授課3100多人次,贈送書籍1200余冊#65377;現在王橋村90%的農戶能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普遍樹立起了“崇尚科學#65380;相信技術”的思想,做到了既要脫貧#65380;要致富,又有能力脫貧,有技術致富#65377;二是投入資金#65380;狠抓教育#65377;“扶貧先扶智”,要從根源上脫貧,教育必先行#65377;為了解決教育基礎設施差的問題,扶貧工作組先后投入了47.1萬元用于教育工作#65377;包括投資12萬元,于2002年建成了一幢村完小,主體工程交付使用后,又投入2.5萬元幫助學校新建校門,硬化操場和接通自來水;投資30萬元新建了鄉中心小學;投資2.6萬元新建了王橋片小學廚房和食堂#65377;在抓好基礎建設的同時,工作組還十分重視兒童失學問題,采取了“1+1”#65380;“手拉手”的形式,先后與他多名貧困學生結對,助其完成學業#65377;現在,王橋村適齡兒童入學率由原來的85%提高到了100%#65377;三是興建基地,作好示范#65377;為充分發揮“典型”的說服力,帶動農民創辦產業,促進農業增產#65380;農民增收,扶貧工作組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在抓好糧食生產,推廣優質稻的同時,籌措資金2萬元,重點發展了一個200畝的花椒基地和一個150畝的藥材基地,培養了50戶種養大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為村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村級經濟的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65377;
三#65380;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
針對王橋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收入低#65380;增收難的現狀,扶貧工作組多方籌集資金,辦了大量實事#65377;三年多來,共投入資金60余萬元用于扶貧工作(其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7.1萬元),主要用于水利#65380;電力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65377;
由于僅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交通成了王橋村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65377;為此,在2002年初,扶貧工作組就投入8萬余元拓寬了村委會到鄉政府11公里公路,結束了王橋村群眾肩挑背扛的歷史,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65377;
王橋村謝園片5組由于地理因素及多年的山洪沖刷,其水利設施近乎癱瘓,上百畝良田成了“望天田”,只能靠天吃飯#65377;廳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現場勘察后,投入資金2萬元修建了一座長30米的渡槽和150米的引水渠道,有效地解決了水田的灌溉問題#65377;據不完全統計,廳扶貧工作組三年多來共投入資金5萬余元,新建#65380;維修大小水堰35座,水渠5公里,王橋村的農田水利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為王橋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65377;
國家實施農網改造工程,王橋村的農村電網得到了改造#65377;但由于山高路陡,施工難度大,所耗費的時間#65380;資金是其它地方的幾倍,遠遠超出了國家農網改造的投入標準,加之第一批網改工程不能100%覆蓋,致使村農網改造工程無法順利實施#65377;得知此情況后,廳領導當即拍板解決網改資金缺口1萬元,使該村農網改造工作得以全面順利完成#65377;與此同時,工作組還投入了1.5萬元資金架設了5公里的低壓用電線路,結束了兩個深山區村民小組農民使用松明子#65380;煤油燈的歷史,給山區人民送去了光明#65377;
四#65380;關心群眾疾苦,做群眾貼心人
幫助貧困人口謀發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廳扶貧工作組以高度的責任心,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對老區人民誠摯的感情做好了這項艱辛的工作#65377;自扶貧工作組進駐王橋以來,工作組成員便吃住在村,并經常走村串戶,與群眾“拉家?!?,了解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困難,做群眾的貼心人#65377;
2002年初,針對村耕地少而富余勞力多的情況,廳領導多次與省外有關廠商聯系洽談勞務輸出事宜,幾年來形成了一條較為穩固的勞務輸出線,現在每年輸送100多名青年到廣東東莞思泰電子廠等單位就業#65377;2003年8月份久睛不雨,糧食嚴重減產,廳領導經實地考證后,投入1萬元購進了優質蕎麥種和化肥,組織農戶搶種蕎麥,很好地解決了農戶因糧食減產而造成的口糧不足問題#65377;2004年11月,當了解到王橋村30戶國家扶貧移民戶移出后生產生活困難的情況后,廳領導當場出資3萬余元用于移民戶發展生產和解決飲水問題#65377;
每年春節,廳領導都會冒著嚴寒帶來衣被錢糧走訪慰問困難戶,在2005年春節前夕,廳黨組書記#65380;廳長楊洪基一行來到王橋村,送上了4.5萬元基建資金,并為40戶困難戶,4戶特困戶親手送上了價值近6000元的米#65380;油和棉被#65377;
一點一滴總關情,省外經貿廳扶貧工作組的每一舉動無不凝聚其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赤誠之愛#65377;經過了三年多的扶貧工作;王橋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600元,比2001年度翻了一番,村集體經濟增長至3萬元#65377;現在的王橋,山上林木蔥郁,園中瓜果飄香,圈里豬肥牛壯,水中鴨歡魚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65377;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