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65377;如何圍繞“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鄉風文明#65380;村容整潔#65380;管理民主”的目標,正確定位“十一五”修水扶貧開發方向,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扶貧開發新跨越,是擺在修水扶貧人面前的一項新課題#65377;
一#65380;站在新起點
“十五”計劃的結果就是“十一五”規劃的起點#65377;“十五”期間,在上級黨政部門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修水縣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開發式扶貧方針,切實加大了扶貧攻堅力度,有力地促進貧困鄉村“三個文明”建設,為構建和諧修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5377;
1#65380;貧困人口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65377;至2005年底,省定扶貧開發重點村的貧困人口由2001年的20649人減少到4510人,下降了30個百分點#65377;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954元增加到1402元,增長46.8%#65377;
2#65380;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發展#65377;重點村修復和加固河堤6500米,水渠29500米,保護農田2500畝,增加灌溉面積8300畝;新建飲水工程150余處,解決了17000余人飲水困難;新建和改造村組公路420公里,使30個不通路的村通了公路,解決了近6萬村民的交通難問題#65377;
3#65380;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65377;農民新建鋼混住房由2001年的不到5%發展到30%以上#65377;建立56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小區#65377;在41個自然村開展“三清三改”活動,共計改水298處,改廁2415個,改路266公里,社會主義新農村初見端倪#65377;
4#65380;社會事業有了新進步#65377;新建村級科技活動中心22個#65377;新建學校26幢,總建筑面積達9800平方米#65377;農村勞動力文盲率由原來的18%,下降到6.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占總數的41.2%,上升9.8個百分點#65377;每個村都建有衛生所#65377;
5#65380;黨群干群關系有了新改善#65377;扶貧開發進村到戶,直接為貧困戶脫貧致富辦實事#65380;辦好事,使貧困群眾廣泛受益,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65377;
二#65380;把握新機遇
做好“十一五”扶貧開發工作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有扶貧政策的強力推動,為“十一五”扶貧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撐#65377;“十一五”期間,修水縣又有70個行政村被列為省扶貧開發重點村,村平均將得到50萬元以上的財政資金扶持#65377;省政府繼續實施深山區#65380;庫區移民扶貧工程,有近3萬名深山庫區群眾將從中受益#65377;二是有扶貧方式的大力促動,為“十一五”扶貧開發提供了有效載體#65377;幾年來,我縣按照“一體兩翼”戰略的要求,重新構建扶貧框架,實施了“重點扶貧#65380;移民扶貧#65380;定點扶貧#65380;產業扶貧#65380;科技扶貧”五大扶貧模式,為扶貧開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65377;
三是有部門幫扶的傾情聯動,為“十一五”扶貧開發提供了強大合力#65377;“十五”期間,有1個中央單位#65380;4個省直單位和46個市直單位到我縣開展幫扶工作,各級幫扶單位投入達680多萬元#65377;這種有效形式“十一五”期間還必須繼續堅持#65377;
四是有“十五”扶貧典型的示范帶動,為“十一五”扶貧開發提供了有益借鑒#65377;在“十五”扶貧開發實踐中,探索了“政府主導#65380;社會參與#65380;自力更生#65380;開發扶貧和全面發展”這樣一條具有修水特色的扶貧開發新路子,樹立了一批整村推進和移民扶貧的典型,為“十一五”提供了有益的借鑒#65377;
五是有貧困群眾的積極互動,為“十一五”扶貧開發提供了內在動力#65377;在貧困鄉村實施扶貧開發,幫助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群眾的熱情會更高,他們一定會在得到國家扶持的同時,大力發揚自力更生#65380;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65377;
三#65380;明確新思路
由于修水區域劣勢明顯,經濟基礎薄弱,山區貧困狀況還較嚴重,扶貧工作仍很艱巨#65377;“十一五”修水縣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學實用技術,興致富產業,建生態家園,創文明新村”#65377;具體思路是:“瞄準一個對象,突出二個重點,推進三大工程,實現四個促進#65377;”即:瞄準貧困人口這個對象,以整村推進#65380;移民扶貧為重點,推進社會扶貧工程#65380;產業扶貧工程#65380;勞動力轉移扶貧工程,促進基礎設施建設#65380;促進資源合理配置#65380;促進農民素質提高#65380;促進農民收入增加#65377;
四#65380;落實新舉措
“十一五”期間,修水縣扶貧開發工作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65380;以重點村為主戰場,努力在改善貧困鄉村落后面貌上實現新突破#65377;“十一五”期間,我縣共有70個行政村被列為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村,惠及30191戶134926人,其中貧困人口6564戶30524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50%,是扶貧開發的主戰場#65377;我們要按照“美麗#65380;富裕#65380;文明”的目標要求搞好重點村建設#65377;一是要更加注重規劃#65377;在宏觀上和微觀上對重點村的社會經濟生態等進行通盤考慮,采取參與式方法,制定整村推進扶貧規劃#65377;二是要更加突出發展#65377;改變輸血式扶貧現狀,把改善造血功能#65380;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65377;集中力量解決好重點村水#65380;電#65380;路#65380;基本農田等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65377;在此基礎上組織好扶貧產業開發,努力增加貧困群眾收入#65377;三是要更加強調和諧#65377;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加強民主管理,進一步健全村級議事#65380;決策#65380;干事的長效機制#65377;結合“三清三改”開展創建文明村落活動,搞好村容村貌整治#65377;
2#65380;以移民扶貧為主攻點,努力在改善特困人口生存與發展環境上實現新突破#65377;“十一五”期間,修水要完成近3 萬深山區群眾的搬遷任務#65377;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移民扶貧工作,做到“五個堅持”:一是堅持突出重點,兼顧全局#65377;以復原鄉為搬遷重點,同時,分輕重緩急,對其它缺乏生存條件的自然村實行整體搬遷#65377;二是堅持規劃在前,建設在后#65377;在選址上,盡量安排在“近水#65380;近電#65380;近路#65380;近田#65380;近學校#65380;近醫院”的地方#65377;在規劃上,樹立“今天的移民安置小區,就是明天的新農村”的理念,做到“無規劃不準建設,無設計不準施工,無放線不準建房”#65377;在建設上,做到不推山#65380;不填塘#65380;不砍樹,青山綠水建小區#65377;推廣“五個一”的發展模式,即“門前一口(條)塘(河),塘(河)邊一條路,路邊一排房,房邊一群樹,樹邊一片田”,并因勢利導地引導群眾改善居住環境#65380;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65377;三是堅持嚴格程序,規范管理#65377;移民對象資格的審定堅持“戶申請#65380;村評議#65380;鄉審核#65380;縣批準”的程序,對移民對象分別以自然村#65380;行政村和鄉鎮政府為單位采取“三榜公布”,實行“陽光操作”#65377;推行“村賬鄉管縣監督”的移民扶貧資金核算體制,加強資金監管#65377;四是堅持部門協作,有機結合#65377;繼續發揮縣直部門的作用,搞好安置小區的配套建設#65377;五是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扶持為輔#65377;發揮移民的主體作用,營造“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濃厚氛圍,鼓勵移民靠自己的雙手建設新家園#65377;
3#65380;以產業開發為主旋律,努力在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上實現新突破#65377;一是注意發揮優勢,突出特色#65377;要立足“1116工程”,重點發展蠶桑#65380;藥材#65380;茶葉#65380;畜牧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65377;突出“一鄉一業”#65380;“一村一品”的塊狀特色,努力實現鄉鄉有支柱產業#65380;村村有主導產業#65380;戶戶有致富項目,每個重點村和移民安置區要有80%以上的農戶參與到扶貧產業開發中#65377;二是進一步加大農村信貸工作的力度#65377;搞好小額信貸扶貧到戶貼息試點工作,積極探索信貸扶貧到村到戶的有效方式,逐步擴大小額貼息貸款受益面,提高扶貧貸款到戶率和使用成效#65377;三是突出抓好打工經濟#65377;把打工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65377;
4#65380;以勞動力轉移培訓為主動力,努力在提高貧困人口素質上實現新突破#65377;科技落后,人口素質差,尤其是勞動者運用科技的能力不高,是貧困的癥結所在#65377;勞務輸出是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快捷有效途徑,要把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科技扶貧的重要措施抓緊抓好#65377;一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65377;要把貧困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勞動力資源,積極挖掘引導,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貧困地區勞動力有序輸出#65377;二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培訓#65377;進一步加強與修水職業學校#65380;華運電腦學校的聯系,創辦貧困鄉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采取“訂單培訓”的方式,不斷增強貧困人口在非農產業就業#65380;創業的技能#65377;三要突出支持特困農戶#65377;優先考慮特困家庭的勞動力轉移培訓,讓特困戶子女都擁有一技之長,達到輸出一人#65380;致富一戶的目標#65377;
5#65380;以定點扶貧為主渠道,努力在整合社會扶貧資源方面實現新突破#65377;消除貧困既是各級黨政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65377;實踐證明,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到貧困鄉村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65380;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行動,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65377;修水縣將做好中直#65380;省直和市直機關定點幫扶的服務協調工作#65377;進一步發揮縣直機關在扶貧中的帶頭作用,利用自身的優勢,幫助扶貧掛鉤村搞好開發和建設,做到不脫貧不脫鉤#65377;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