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要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的要求,四年來萍鄉市共投入20548.798萬元用于扶貧開發,其中:上級財政扶貧資金4553.2萬元,以工代賑3408.34萬元,扶貧貼息貸款6280萬元,定點扶貧工作組幫扶資金1947.578萬元,其它社會資金4359.68萬元#65377;在這些資金的扶持下,全市貧困地區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善#65377;特別是44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65377;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65377;修建公路210條258.3公里;修建橋梁83處2908米;修建小水電站2座,550千瓦,解決無電自然村116個,農戶3906戶;修排灌站6座,架管48100米;修水壩50座;修水渠水圳86420米;修河堤5658米;建自來水廠2個,鋪人畜飲水管道144200米,建水池66個,打水井99口,95%以上村民飲用安全水;修建水塘43口;建村綜合樓36棟13029.1平方米;改造小學危房9536.8平方米;新建小學一所780平方米;學校附屬設施1842平方米;解決6619個學生上學難問題;修建衛生院6所,660平方米,解決5342人看病難問題;架閉路電視線46000米;架程控電話線69700米;建沼氣池200個;建移動通信塔5個,解決了重點村信息閉塞的落后狀況;維修小水庫12座;修建其它水利設施165處,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9867畝#65377;
種養業大力發展#65377;建大棚16個,種花菇190萬袋,天麻5000窖;種大棚蔬菜1339.7畝;種經濟林木6737.2畝;種用材林52767畝;種植項目覆蓋農戶8059戶33214人#65377;養豬35128頭;養牛5188頭(其中良種牛100頭);養雞#65380;鴨#65380;鵝163641羽;養良種羊600頭;養魚1805畝#65377;養殖項目覆蓋農戶11115戶39186人#65377;
科技扶貧和訂單培訓效果日益顯現#65377; 萍鄉市扶貧辦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確定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錢給物不如教會一項技術”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和定點扶貧工作組注重實用技術培訓,縣鄉注重骨干技術培訓,市實行訂單培訓和承接省向外輸送貧困青年教育培訓的四級培訓網絡#65377;幾年來,我們舉辦重點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班5期300人,送南昌女職100人,已全部輸送到沿海發達地區就業,有不少學員已走上了管理崗位,并帶動其他村民到沿海就業,收入相當可觀,為重點村脫貧致富打開了門路#65377;定點扶貧工作組利用職能優勢,培訓輸出417人,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105期5600人#65377;發展種養大戶近千戶#65377;示范基地已初具規模,如保良生物制藥#65380;一村火腿#65380;大富乳業已列入國家#65380;省#65380;市級龍頭企業行列#65377;四年來龍頭企業共吸納貧困勞力就業 13200人,人均收入達7000元/年,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貧困戶致富已步入正軌#65377;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收到了一次培訓,終生受益,一人務工,全家脫貧,輸出一批,致富一方的扶貧培訓效果,一大批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65377;
移民扶貧進展順利#65377;在2004年完成移民扶貧搬遷3000人的基礎上,2005年省下達給我市蓮花縣移民搬遷3000人的任務#65377;為搞好移民搬遷工作,市#65380;縣#65380;鄉鎮三級按照高標準#65380;高起點規劃設計,高質量抓好建設的要求,抓好集中安置點的落實,至12月底,建設集中安置點12個,集中安置1472人,新修公路23公里,新建飲水設施12處#65377;縣鄉投資200多萬元,在琴亭鎮御景灣集中安置移民戶183戶,其集中安置點建成了省內規模最大,功能設施完備的移民安置的樣板工程,受到了省政府領導和省扶貧辦領導的高度贊揚#65377;
產業化扶貧效果突出#65377;“十五”期間,我市扶貧工作樹立起產業化帶動的扶貧理念,堅持“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的原則,加大了對保良生物#65380;大興農牧#65380;源華食品等國家和省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圍繞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把周邊的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組織起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以資源的開發#65380;加工和綜合利用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效益農業#65377;在我市的貧困地區不僅帶動農戶近萬戶,戶均增收1700余元,還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65377;如蘆溪縣以畜牧業養殖#65380;蔬菜和花卉苗木種植帶動全縣,形成以一村火腿#65380;源華食品#65380;大富乳業等支柱產業;蓮花縣發揮豐富的山坡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藥材和彩色樹種生產基地,形成制藥#65380;牧業等支柱產業#65377;同時,在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戶的對接上下功夫,積極引導龍頭企業把產業化基地當作“第一原料生產車間”,協調龍頭企業與貧困戶逐步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實現利益共享#65380;風險共擔,實現了市場規律與扶貧宗旨的有機結合#65377;群眾生產生活質量提高,貧困狀況明顯緩解:2005年底,全市44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貧困人口#65380;低收入人口由2002年的10044人和16048人下降到2005年的3910人口和7974人,人平純收入由2002年的700余元增加到2005年2000元,較2002年翻了近2番#65377;重點村電視#65380;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100%和82%,新建翻修磚木結構住戶達2000戶,面積達30萬平方米,大約有400戶農戶還建成了高標準小康樓,住上了小洋房#65377;重點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初步改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提高#65377;發展后勁逐步增強:各重點村在搞好規劃項目建設的同時,想方設法增強自身造血功能,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引進企業數家#65377;新泉鄉石溪村在工作組和社會各界的幫扶下,引進老板投資興建一個小水電站,年利潤10萬元,并根據村里水資源優勢,興辦了一個天天上礦泉水加工廠,解決本村勞力70人#65377;六市鄉海潭村四年來通過招商引資渠道,充分利用本村剩余勞動力200多人,其中安利焰花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共安排勞力120人,平均年收入達到15000元/人#65377;重點村已經實現了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并逐步走上脫貧致富路#65377;
為切實做好“十一五”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及新農村建設,萍鄉市扶貧辦將繼續在省委#65380;省政府和市委#65380;市政府以及省扶貧辦的正確領導及大力支持下,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精神,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扶貧開發工作,不斷拓寬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按照“外部抓特色,內部抓管理,機制抓創新,素質抓提高”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貧困戶增收,貧困人口減少這一主題,提前做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明確目標,創新措施#65377;
一#65380;奮斗目標:基本解決67個重點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逐步改變重點村經濟#65380;社會#65380;文化的落后狀況,為逐步邁向小康,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條件#65377;
二#65380;工作措施: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嚴格資金項目管理;穩定和完善現有扶持政策;扶持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扶持發展科教文衛事業;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抓好水利#65380;交通#65380;能源#65380;通信#65380;廣播電視等建設,抓好造林綠化,水土保護#65380;擴大退耕還林規模#65377;基礎設施建設要與解決溫飽#65380;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結合起來,組織進行農田水利#65380;小水電#65380;通村路#65380;沼氣#65380;經濟林等建設#65377;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參與扶貧開發#65377;要把黨政機關定點幫扶和市縣級領導掛點幫扶重點村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下去,要將定點扶貧工作作為單位部門的工作內容,對參與定點扶貧的工作人員要列為目標管理,在評先#65380;入黨#65380;提拔上應參照扶貧工作表現#65377;要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工商聯#65380;群眾團體#65380;大專院校#65380;科研機構#65380;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65377;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非政府組織參與扶貧開發項目建設#65377;積極爭取海外#65380;境外的華人#65380;華僑及各種社團組織,支持貧困地區建設#65377;大力加強與發達國家#65380;地區的國際組織在扶貧開發領域的交流與合作#65377;切實加強貧困地區干部隊伍建設,將貧困地區的領導干部和縣鄉扶貧部門干部的培訓納入黨政干部培訓規劃,由組織#65380;扶貧#65380;財政#65380;教育等部門組織實施#65377;調整#65380;選配好縣鄉兩級扶貧部門主要負責人,相對穩定領導班子,對扶貧開發工作成績突出的,應予以提撥#65380;重用和獎勵#65377;同時,按照國家有關“三支一扶”政策,積極做好“后備村官”大專班學員畢業后回村參與管理的協調銜接工作#65377;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的基層組織建設,按照“五個好”的要求,以貧困村為重點,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兩委”班子議事決策干事能力#65377;加強村級班子后備力量的培養,切實抓好重點村后備干部大專班的教學與管理,認真解決村級基層組織建設中實際問題,特別是解決好基層干部的工作待遇和后顧之憂,力爭開創“十一五”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65377;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