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江都市“十五”扶貧工作的最后一年,這一輪幫扶的經濟薄弱村已相繼脫貧,在幫扶中該市把因村制宜#65380;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取得了可喜成果#65377;據統計,在52個幫扶村中,村級創收達10萬元以上的有44個,占幫扶村總數85%,其中11-20萬元的33個,20萬元以上的8個,30萬元以上的3個,村平創收14.1萬元,是幫扶前3.6萬元的3.9倍#65377;經調查分析,幫扶村創收途徑大體有以下八種:
一#65380;投資興企#65380;以“股”強村
大橋鎮雙港村,屬沿江水田地區,群眾有種黃花草的習慣(學名苜蓿)#65377;村支書徐業鳴同本村建筑老板凡福堂兩人合資,創辦黃花草加工企業,產品叫金花菜,經試產后發現該企業發展前景很好,但苦于資金不足,收效甚微#65377;2001年江都市地稅局和江都長途汽車運輸公司掛扶該村,經協商由掛扶單位投資10萬元作為村集體股金#65377;由于資金的增加,添置了機械設備,新上一條流水線,掛扶單位幫宣傳#65380;幫管理#65380;幫促銷#65377;近三年,產品產量年年增加,效益年年提高,黃花草種植面積從本村400多畝擴大到全鎮5000多畝,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民收入#65377;產品從黃花菜又增加白玉大蒜#65380;大麥茶,2005年公司產值達150多萬元,盈利15%,交村達到了7萬元,該村2000年村級創收只有2萬元,2005年達到了15萬元#65377;
二#65380;招商引資,以“企”興村
江都鎮長紅村是鎮自扶村,地處原張綱鎮東郊,由于農田面積小#65380;工業企業少,經濟發展不景氣#65377;2001年鎮黨委選配新的村支書,并狠抓招商引資#65377;三年來,引進企業8個,征地近百畝,使村獲得多種效益:(1)8個廠年上交村資金7萬元#65377;(2)招工安排40個農民做工,增加群眾收入#65377;(3)村里土地被征用后,將資金入股分紅,村年收入4萬元#65377;該村在2003年經市驗收達到脫貧標準#65377;目前該村在總結以往招商引資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集體的12畝土地,建筑了數千平方米廠房,年為集體創收數萬元#65377;
三#65380;巧用政策,以“惠”富村
丁溝鎮鄧華村由于經濟發展比較滯后,成了幫扶村#65377;該村在1990年批建了一個福利企業,20多間廠房,50多臺工業縫紉機,十多年來開開停停,處于半閑置狀態,福利企業蛋糕做不大,捧著金飯碗仍然吃不飽#65377;2001年由江都市計生局和江都市人行掛鉤幫扶,他們與鎮領導一道分析現狀,尋找發展高招,決定把發展福利企業作為第一要務,采取了三條措施:(1)強班子,重新選配企業法人#65377;(2)構建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65377;鎮黨委領導親自出面,協調處理廠內外矛盾#65377;(3)招商引資,增資擴股#65377;從浙江#65380;上海引進了兩位老板,加上村里法人共投入120萬元#65377;2003年10月重新投產,當年銷售產值200多萬元,2004年銷售翻番,達到680萬元#65377;由于福利企業優惠規定,每年村可獲得10多萬元創收,加上其他方面創收,該村創收2004年已達到了15.3萬元#65377;
四#65380;強化內功,以“管”促村
郭村鎮韓陽村是2000年由三個村合并而成的,由于范圍大,人口多,負債重,成了經濟薄弱村,2001年被鎮列為幫扶村#65377;該村有一個電鍍廠,由于管理跟不上,發展不夠理想,鎮村領導分析認為電鍍廠管理上的問題,關鍵是承包人#65377;他們提出公開招標承包, 通過競標, 徐天順以年交村20萬元的標的而中標,經招標辦認證#65380;公證處公證,獲得了電鍍廠經營權#65377;重新承包后,業務增加,管理有序,效益提高,年年按時交足村20萬元資金,該村創收再加上農業上交和綠化方面的創收總數在40萬元左右,2002年就摘去了貧困帽子#65377;
五#65380;調整結構,以“農”壯村
麾村鎮榮臣村是江都市工商局和江都婦聯幫扶的經濟薄弱村,在鎮黨委的領導下,他們根據該村土地面積大#65380;勞力轉移多的特點,盤活土地資源,大力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先后創辦了8個小農場,面積700多畝#65377;在利益分配上,除保證農民流轉有償的前提下,村年獲上交款9.3萬元#65377;該村加上發展民營企業,2005年村創收達到17萬元#65377;
六#65380;公司扶村,以“廠”幫村
江都市江佳電子有限公司在歷次扶貧工作中都非常重視幫扶工作,充分發揮企業的產品#65380;技術#65380;資金優勢,為掛扶村創辦企業,使幫扶村走企業興村之路#65377;如在1997年扶貧工作中掛扶的邵伯孫橋村,為該村創辦了昌圣電子元件廠,設備#65380;技術#65380;原料#65380;產品銷售由江佳負責,質檢不過硬也由江佳派專人指導#65377;該廠當年招收了百名工人,現已發展近200人,2005年加工產值240萬元,年交村20萬元#65377;新一輪又幫扶了邵伯鎮許莊村,2004年通過壓縮外地業務為許莊增設了兩個元件車間,2005年為該村創收2萬元多元#65377;
七#65380;廣植意楊,以“綠”旺村
樊川鎮圣和村也是三個村合并起來的大村,該村90年代開始就重視栽插意楊,被列為鎮自扶村后,加大了利用河邊#65380;路邊#65380;窯塘,特別是圩堤栽插意楊,全村現有意楊10萬多株,八邊栽插的有9萬余株,折成面積有1千多畝,在總面積中,集體栽植的占95%#65377;由于有專人管理,管理得當,長勢旺盛,目前部分已經成材,可以銷售,按現行價格折算總值在千萬元以上#65377;村里采取按規定手續逐年砍伐,年年補植,并適當推遲砍伐期,2005年砍伐1210棵,村收入在27萬元#65377;干群高興地說:八邊栽意楊,既美化了村莊,又加固了堤防,收入年年長,賽如開銀行#65377;
八#65380;多頭多路,以“活”建村
邵伯鎮許莊村在幫扶單位的指導幫助下,工作思路活,路子多,多頭多路促增收,迅速改變了貧困面貌#65377;他們創收形式主要有四:(一)抓農業結構調整#65377;專業大戶徐斌租地200畝,搭鋼結構大棚38個,生產反季節蔬菜,既供應了市場,也促進了農民增收,年為村集體增收1萬多元#65377;(二)抓盤活集體資產#65377;利用閑置廠房和校室,引進了"正鑫制筆廠"和"高新玩具公司",年上交村2萬元#65377;(三)抓企業管理增效益#65377;該村地處鹽邵河畔,原有一個造船廠,通過強化服務#65380;改進管理,近年業務大增,2005年僅船廠上交就從去年4萬元增加到今年的8萬元#65377;(四)抓勞務創收#65377;村將閑散工匠50多人組織起施工隊并以村莊建設為主,既方便了群眾,也為村創收1萬元#65377;通過多頭多路促增收,2005年該村創收18.5萬元#65377;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