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到底會不會繼續下跌,石油專家存在意見分歧,但中國的油價遲遲不愿放下身段令人們心生疑竇。
自7月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節節下落。10月11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下跌1.5%,收于每桶57.65美元,創下2月以來最低收盤紀錄。過去兩年里,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最近三個月開始滑落,跌幅高達25%。原油價格如此大幅波動,引起市場和產油國關注。
減產,這是個問題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輪值主席、尼日利亞石油資源國務部長埃德蒙·道科魯10月11日表示,歐佩克成員同意將原油日產量減少100萬桶。減產計劃從10月底開始實施,歐佩克將商討如何劃分減產配額。
原油價格上漲以來,歐佩克成員國一直增產,緩解市場壓力。兩年來,歐佩克最多日產原油3000萬桶,達到25年來的最高紀錄。7月價格下降以來,部分成員開始小幅減產。歐佩克目前每天產油在2750萬桶到2780萬桶之間。
歐佩克減產的消息沒有立即影響市場價格。當天,紐約市場不僅原油交易價格創下新低,原油期貨價格也繼續下滑,創下自去年12月以來的最低收盤紀錄。
道科魯宣布減產消息后,歐佩克主要成員國沙特阿拉伯一直沒有表態。美國《紐約時報》說,沙特在這件事情上“引人注目的沉默”。10月11日被問及是否會減產石油,沙特駐美國大使的發言人沒有明確答復,只說:“我們相信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沙特的石油產量占歐佩克總產量的1/3,其立場對歐佩克的最終決定非常重要。如果沙特不愿減產,歐佩克無法實現減產目標。從經濟角度來看,減少產量、防止油價下滑,符合沙特利益。但作出減產決定時,沙特不得不考慮其他因素。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認為,由于和美國政府的特殊關系,沙特在維持油價方面會“謹慎”表態。《經濟學家》文章說:“他們(沙特)更傾向于逐步削減產量,防止油價突然上升,這樣就不會影響美國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
與沙特不同,委內瑞拉、伊朗等國贊成大幅削減產量。《經濟學家》認為,這兩個國家的原油產量本來就低于歐佩克配額,即使減產也“沒有什么可失去的”。
還有的成員國可能根本就不愿減產。過去兩年里,為緩解市場壓力,歐佩克許多成員國的實際產量遠遠超出配額。重新劃分減產配額,這些國家無疑會丟掉兩年來新得的市場份額。
在委內瑞拉舉行的會議上,歐佩克成員國之間就減產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倫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分析師馬努切赫爾·塔金說:“兩年完全自由的生產后,回到配額制度非常困難。”
下跌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
原油價格最近一直下滑,說明國際市場價格仍不穩定。無論未來油價高低走向如何,業界分析人士認為,最近油價跌落只是暫時現象,不能成為預測未來油價的依據。
由于季節變換原因,國際原油在秋季的需求通常不高。另外,今年夏天,由于特殊的政治、氣候原因,國際市場油價上升。目前,這些因素的影響力逐漸消退,油價自然有可能回落。
去年8月,由于遭受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的鉆井平臺停產,造成油價上漲。為避免同樣情況發生,美國當局在今年颶風季節來臨時做足準備、嚴陣以待。幸運的是,今年的颶風來勢溫和,沒有對能源供應構成威脅。
今年8月,石油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位于美國阿拉斯加的一條輸油管道發生原油泄漏,造成油田關閉。事故第二天,國際市場原油價格10月7日每桶上升1美元多。后來證明,事故損失低于最初估計,為油價回落留下余地。
政治方面,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今年夏天爆發黎以沖突,伊朗在鈾濃縮問題上與西方的沖突加劇,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國際市場油價。目前,這兩個地區已經“降溫”,減輕了有關石油供給不足的擔憂。
分析最近油價下跌原因時,專家們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但預測未來油價走勢時,他們卻難以達成共識。其中有些專家認為,受世界原油供給關系制約,未來油價會持續上升,歐佩克減產的決定只會加重這種趨勢。
美林投資顧問公司分析師薩賓·舍爾認為,當冬季等消耗能源的高峰期到來時,原油價格會再度上漲,推動廠商增加產量。舍爾認為,除非在短期內建造更多煉油廠、儲油罐,開發更多油田,否則國際油價變化難逃上述惡性循環。
預測油價走勢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油價上漲由政治、投機等其他因素決定。這種觀點認為,雖然中短期內油價會有所上漲,但長遠而言會保持穩定。
持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不存在石油供不應求的情況,如果投資、技術研發到位,人類完全有可能享受持久且價格合理的石油供給。
就近期而言,歐佩克削減產量也不一定造成油價上漲。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經濟增長已經出現減緩勢頭。如果美國經濟增長減緩,美國及向其出口產品的國家都會減少用油需求。
《經濟學家》文章還指出,因為預料到油價上漲,消費者和企業都想辦法節省能源開支,這樣反倒減少了市場需求。國際能源機構10月11日發表報告,再次削減有關明年原油需求的預測。今年7月以來,該機構已經三次下調有關預測。
中國油價什么時候跌
客觀地說,自國際油價猛跌兩成以來,中國油價盡管至今仍然“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但是卻日益面臨著民眾日益強烈的下調期待,其“跟漲不跟跌”的做法備受質疑,處于極為難堪的境地。
一家中央級媒體網站發表的文章說,油價接軌不能漲得靈敏、降得遲鈍。國內石油行業的根本問題在于壟斷,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是改革的唯一出路。如果回避根本問題,甚至還要在壟斷基礎上維持不合理的高價格,對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社會公平都是不利的。
對于這個問題,石油行業有關專家分析說,國家即使做調整,也不大可能選擇在10月份,因為10月份處于農忙季節,成品油供應能否得到保障更重要,如果目前國際油價仍然沒有上升的趨勢,估計應該在11月中旬調整油價,這是個比較適當的時間。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有關人員也感到了這個話題的敏感,他們對外接受記者采訪時都相當謹慎,“油價的話題太敏感,現在一律不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