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次重組失手后,這家央企資產經營性試點公司再將目標投向輕量級券商巨田證券,動因是需要一個“資本平臺”
作為中央國資系統資產經營性試點平臺,中國誠通控股公司(下稱誠通)正在嘗試對瀕危國企的第三次重組。不過,這一次的“拯救對象”已非顯赫的國企巨頭,而是位居深圳的輕量級券商——巨田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重組之前,巨田證券尚有1.8億元客戶保證金缺口,自今年5月8日起即被深圳證監局叫停部分業務,并被勒令于6月30日前填補保證金窟窿。對此,總計持股巨田證券約60%的四家國有大股東莫衷一是,直到臨近6月30日“大限”之前,才因誠通出手重組而躲過一劫。
2005年6月,誠通被國務院國資委選為央企資產經營性試點公司。此前不久,其曾主動與麻煩纏身的科龍電器(深圳交易所代碼:000921)董事長顧雛軍洽談入股,未料當年7月顧氏被捕,誠通無功而返。當年下半年,中國華源集團因債權銀團大舉逼貸而搖搖欲墜,誠通受國資委之命出手重組。但由于籌措重組資金受阻,最終于2006年春節前退出,讓位于另一央企巨頭華潤集團。
盡管兩戰皆出師不利,但誠通心有不甘。“這次看上巨田,是因為證券牌照和人才隊伍對它很有吸引力,誠通需要一個資本平臺。”參與巨田證券重組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據悉,誠通早在今年3月就已介入巨田重組談判,但行事悄然,外界不明就里。“他們希望這次能夠成功。畢竟作為央企資產經營性平臺,外界也在觀察它的資本運作能力。”熟悉誠通的知情人士說。
拯救巨田
巨田證券前身,是創建于1987年的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由十家金融機構發起成立,為新中國第一家專業性綜合類證券公司;2002年更名為巨田證券,取“巨大的試驗田”之意。
近20年中,巨田證券歷經四次增資擴股。最近一次是在2001年,資本金擴充至6億元。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信國安集團公司、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交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676)為四大并列股東,各持股17.51%,其余股份由六家法人機構分持。
過去數年間,因委托理財業務虧損,巨田證券累積了巨大風險,占用客戶保證金一度高達9.5億元;近一兩年靠資產清理、出售物業,已歸還部分挪用資金,但尚有1.8億元缺口。此外,巨田證券凈資本僅為1.27億元,距政策規定的規范發展類券商2億元的凈資本門檻也有差距。因未能按期完成整改,今年5月8日起,巨田證券被中國證監會限制兩項業務經營。
按深圳證監局對轄區高危券商下達的“最后通牒”,今年6月30日之前,券商必須徹底彌補客戶保證金缺口;且須在10月30日前達至凈資本金2億元,實質性重組方案應于6月30日前送達監管部門審批,否則將被實施風險處置。
“大限”臨近,巨田頗感危急。“誰都不希望這家證券公司死在我們手中。幾個國有大股受主業發展方向限制,無法繼續投入。所以一直以來,我們和公司管理層都在緊急尋找新的投資人,籌劃重組。”巨田大股東鹽田港集團的一位人士說。
約在今年3月、4月間,巨田證券開始與中國郵政儲匯總局、誠通兩家“國字頭”企業接觸,并在深圳證監局有關人員陪同下上門拜會。一番接觸后,誠通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至6月間,雙方談判已有實質性進展。
“中央國資系統共有上萬億元的不良資產等待剝離,作為‘欽定’的資產經營性試點公司,誠通日后將陸續獲得大量被劃撥而來的不良資產。(因此)它需要有一個資本平臺,將這些資產經營起來。”接近誠通的一位人士說。
巨田證券一位管理層表示,“巨田證券雖然經營不景氣,但在深圳還擁有很多物業,凈資產畢竟是正數,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也都不錯。”為趕監管“大限”,6月30日前不久,誠通重組巨田證券的一份粗略性計劃被送達監管部門案頭,“大體思路是將客戶保證金與下一步凈資本達標一攬子解決。”監管部門一位人士透露。
作為重組的第一步,巨田證券四大國有股東之一華能集團,目前已將其所持17.51%的股份無償劃撥給誠通。
重組第二步,是解決至為關鍵的1.8億元客戶保證金缺口由誰填補的難題。對此,巨田證券四大國有股東多有推脫,分歧很大。誠通介入后,最終確定四家國有大股東分攤的方案,或收購巨田證券相關物業資產,或由股東向巨田借款,原則是“股比相同,責任對等”。
至于下一步解決凈資本達標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目前僅知,鹽田港集團等原有三大國有股東將遵循“先救后退”的原則,第一目標是解決客戶保證金缺口,在“大限”前救下巨田證券,最終目標則是退出。
誠通則將以增資方式繼續入股,在重組后的巨田證券占據第一大控股股東的地位。
特殊角色的特權
知情人透露,誠通重組巨田初步告竣,與國務院國資委大力扶持有關。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在6月26日與華能集團簽署資產劃撥協議。
華能和誠通同屬國資委直管央企。“2001年華能向巨田投入1.05億元,現在價值不足2000萬元。這一次在中央國資委系統內劃賬給誠通,資產賬面值還是1.05億元。劃撥后,華能在巨田的資產和負債一并剝離,誠通則在賬面上欠國資委1.05億元。”接近國務院國資委的人士說。
他還表示,“這次無償劃撥是在國資委大盤子內進行,只有誠通這樣的特殊角色才有這樣的特權。而對于華能來說,如果不將巨田這樣的不良資產劃撥掉,未來的虧損可能更嚴重。”
誠通組建于1992年,由原國家物資部直屬物資流通企業合并而成,現任董事長為馬正武。這家公司座落在北京南四環西路的總部基地,據稱旗下總資產超過100億元,擁有近百家企業,主營業務一向是物流和綜合貿易。
2005年6月,在眾多競爭國有資產經營性試點資格的國企巨頭之間,誠通與國家開發銀行下屬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脫穎而出,成為首批試點的兩家企業。
當月,國務院國資委專門下發通知,宣布由誠通肩負起“搭建國有資產重組和資本運作平臺,探索中央企業非主業資產及不良資產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和處置的路子”的使命。自此,誠通便大張旗鼓進入了新的角色。
成立國有資產經營性公司,是央企改革的重要步驟之一。按國務院國資委部署,直屬央企的數量將由目前的100余家“瘦身”至50家左右。同時,重點選擇21個業務板塊為“主業方向”,為解決管理半徑過大、監管成本過高的問題,國務院國資委擬將小型央企“放入一個籃子”。
于是,央企主輔分離之后的輔業資產、整體上市后剝離的存續企業資產、難以為繼的不良資產,以及部分小型國企資產,將統一置入資產經營性公司。
誠通集團總裁辦公室湯主任告訴記者,央企資產經營性公司目前尚處探索階段,注入誠通的中央國有資產并無一定之規,但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無償劃撥,二是托管;劃撥,是將企業的資產債務、員工等等一并劃轉,比如此次將華能集團所持巨田股份全部劃撥;托管,則不涉及產權變動,但今后對托管企業的產權如何處理,則無定論。
雖受命于國務院國資委,誠通亦有自身利益訴求。早自1999年起,在尚無國有資產經營性試點的頭銜時,誠通就已積極參與各類企業重組。而當2005年6月最終獲得試點身份后,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危急之中的科龍電器。
曾兩度失手
科龍電器本是廣東順德鄉鎮企業,2001年末,順德政府將控股權售予當時聲名顯赫的顧雛軍。顧擁有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爾科技控股,并以在順德注冊的廣東格林柯爾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廣東格林柯爾)受讓政府在科龍電器的股份,名義轉讓價格超過3億元。后經增持,廣東格林柯爾最終持股科龍電器26.43%。
2005年4月,因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巨額資金,科龍電器被監管部門調查。風雨飄搖之際,科龍電器生產陷于停頓,顧雛軍急于自救,曾進京與誠通洽談入股。《財經》記者獲悉,當時顧雛軍曾設計一份方案,誠通先行受讓廣東格林柯爾45%的股權。同時,由誠通提供擔保,以科龍電器向銀行貸款15億元以救急。
當時,早前從工商銀行佛山市分行轉接科龍電器6.92%股權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亦曾與誠通有過洽談,擬將這部分法人股轉讓給誠通。
據悉,當時無論是監管層還是科龍方面,都傾向于誠通入主,然而誠通最終功敗垂成。“這是因為后來顧雛軍涉及經濟犯罪被捕,誠通不是電子生產企業,它重組后自然要用原有隊伍,但顧雛軍既然出了事,誠通也就難以做下去,重組自然不了了之。”接近誠通的一位知情人說。
退出科龍后的誠通緊接著火線上陣,于2005年11月間受國務院國資委指派,重組總部位于上海的央企華源集團。華源集團總資產超過500億元,擁有醫藥、紡織和機械三大板塊;而誠通總資產當時不足百億,專長物流運輸。誠通兼并華源,當時被市場稱為“蛇吞象”。
按照計劃,誠通擬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50億元,再將其中25億元注資華源,另25億元作為對華源的借款。這一方式廣遭質疑,被認為不過是用國開行資源間接入股,且國開行貸款也遲遲不能到位。最后,誠通被迫讓位,國務院國資委選定華潤集團接過重組接力棒。
對此,誠通也有說法。接近誠通的人士稱,當初在對華源做完盡職調查后,誠通發現華源總部對下屬企業的控制力存在很大問題,“一些下屬企業根本就找不到。投入資金不難,但下一步如何能夠控制住企業,才是誠通心存顧慮的地方。”
無論如何,誠通自2005年中以來兩次介入重組,又兩度失手。分析人士表示,此次重組巨田證券,誠通事實上已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即便如此,巨田證券也已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與誠通的入資談判失敗,我們也還可以與國家郵政儲匯總局等投資人再談。”巨田證券一位管理層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