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汪洋前不久視察渝北區時強調,各級黨組織負責人要把自身建設作為“主業”來抓。近日,本刊記者深入部分區縣和部分市級部門調查采訪發現,一些地方黨組織負責人,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黨的自身建設上,暴露出一些問題。
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片面。有的同志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工作都是“副業”,黨的自身建設也不例外。所以一些單位在謀劃工作、布置任務、督促檢查、考核驗收等方面,只注重經濟發展、GDP增長,不注重黨的建設,只注重抓業務工作、不注重抓黨務工作,只注重業務骨干的培養、不注重黨務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只注重業務工作經費的保障、忽略黨建工作經費支持。在檢查落實方面,除黨風廉政建設每半年檢查一次以外,其他黨建工作的檢查基本沒有開展。有的地方除“七一”例行召開表彰大會外,未召開過專題黨建工作會。存在“以行政工作代替黨建工作”的現象。有的同志認為,只要行政工作抓好了,黨建工作自然會變好。還有人認為,抓黨建會影響業務工作,要黨組織活動給行政事務工作“讓路”。還有的認為黨建工作不容易出政績。有的同志認為經濟工作實在,容易干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而黨建工作打基礎、管長遠,付出艱辛,但往往工作成效不明顯。
憂患意識不強。有的同志認為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黨員已達7000多萬人,執政基礎牢固,沒必要再把黨的建設當作“主業”來抓。有的同志認為基層黨建工作就是落實上級要求、完成任務,面對新形勢下黨建工作中出現的諸如流動黨員管理難、“兩新”組織黨的工作開展難之類的新問題,探索和創新存在畏難情緒。
黨建工作未能與經濟工作同布置、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一些同志認為,從事經濟工作考核獎懲“實惠又實在”,從事黨務工作考核獎懲則是“工作好好干,獎狀證書說了算”。如有的鎮街的行政副職每年各項目標考核獎金收入上萬元,而專職黨務干部的目標考核獎金收入僅幾百元。加上黨務工作客觀上“又苦又累、經費短缺、難出政績”,很多干部不愿從事專職黨務工作。
黨建工作制度形同虛設。盡管黨建工作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在一些地方存在堅持不好、效果不佳等問題。例如“三會一課”制度有的單位沒有嚴格堅持,隨意性大;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議制度有的單位堅持了,但往往開成了工作總結會,沒有真正解決班子成員的思想問題;黨員民主評議制度有的黨支部不嚴格逗硬,該處置的未處置,沒有發揮制度的應有作用。
經費保障不力。盡管各級財政對黨建工作安排了一定資金,但基層黨組織建設經費仍顯短缺。如:機關和企業黨組織的工作經費沒有固定的投入機制,憑領導或業主的認識來安排;村和社區黨組織建設盡管有投入機制,但平均年投入僅5000元左右,難以滿足工作的需要。而村和社區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財政只給少量補助,主要靠基層自籌解決,存在較大資金缺口。
以上問題的存在,如不能引起足夠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將會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影響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有的是屬于思想觀念、認識和思維方式上的問題,有的屬于工作方法、作風和工作機制的問題,還有的屬于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創新上的問題,等等。
在調查中,一些地方黨組織負責人普遍認為,經濟工作和經濟指標容易看得見、摸得著。而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則往往看不見、摸不著、見效慢,有時還出力不討好;也有一些黨組織負責人,眼睛只朝上而不向下。一個在市級部門工作的處長對此直言:干部政績考核存在缺陷,對黨組織負責人的考核通常以上級主管單位的意志為主,缺乏社會公眾參與,很難保證公正性,形成唯上不唯實的現象。政績不是為了服務對象和人民群眾而做,而是為領導和上級機關所做,只要領導滿意就行了。
記者調查采訪后感到,各級黨組織要抓好“主業”,需綜合治理:各級黨組織和負責人都要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從思想認識、觀念、作風等各個方面重視和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要不斷提升抓“主業”的能力,有“能”才有“為”;要處理好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關系;要建立和完善逗硬的抓主業的制度和機制,并確保落到實處;人員、經費等保障措施要落實到位,不能在嘴上“重視”,談到實際的就“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