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十一五”規劃的第一項任務,這是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的又一重大舉措,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村社會文明進步,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加快新農村建設,有利于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建立反哺、支持農業、農村的新機制。在廣大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活動,必須統籌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將鄉村的規劃建設同城鎮的規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這就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提供了一個有效載體,有利于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在新農村建設中,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組織一系列建設項目的實施是該項建設的最重要的實質性內容。以規劃為先導,統籌推進科學規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但是,目前在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存在一些問題,不是從我國社會可能發生較大變革的這個基點出發,沒有使資源配置最優。在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時,應該立足現實,放眼現代化,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避免出現規劃問題。因此,在“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的指引下,應該結合各地實際,全面科學規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此,筆者認為首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對新農村建設規劃的認識:
1.要轉變規劃觀念
在新農村建設中,是以村為單位進行農村建設規劃。這種行為的出發點是行政主導,區域分割。好處是規劃主體好落實,規劃通過后,可以有規劃的執行者。但是,這種規劃的做法是存在問題的。以行政為中心,體現著政府主導,而忽視市場的力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指導思想是值得商榷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一體化必然加速,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義烏市已經在進行撤鎮建街道了,農民已經成為居民。這代表了中國農村的建設方向。在這個行動中,基礎條件是居民人口的適度集聚,居民居住地的規模適度擴大,才有可能適度集聚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才能創造農村市場效應,提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事業公共產品。因此,在進行新農村規劃時,應該轉變觀念,按區域經濟發展等條件,適度規劃中心小城鎮。這就需要在一定的層次(例如:縣級)上進行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
2.要注意規劃的科學定位
從目前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來看,各地均以村為單位進行,從而啟動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鎮改造和環境整治。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從我國現代化總規劃出發,由工業化、城市化的引導,我國在2050年要實現現代化,農民要大量轉移出來。在這些背景下,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應該融入我國現代化總體規劃及其區域城市化規劃,注重其內涵與外延。因此,必須克服農村建設有項目就行的淺碟型思維,要從“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出發,科學論證新農村民居功能,推行內涵豐富的農村小城鎮建設,將教育、衛生、文化、市場等各種人聚新功能加以科學定位規劃,使新農村建設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運行,從而有利于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3.必須明確政府的基本職責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有各自的分工。如果兩者的分工不能各有主題,就會回復到舊體制。在什么都管的計劃體制下,政府把一切權利與事務都攬了下來,用強迫命令、經濟制裁等手段,強行推進,其結果,簡化了建設中的程序,破壞了農民與黨的魚水關系。而市場經濟,則比較嚴格地劃分了市場與政府的責任。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基本建設中的有些項目應該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不能歸于可以市場化的項目,就不應該納入農村建設的“一事一議”,讓農民出錢。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當地財力和群眾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過加重農民負擔和增加負債搞建設。我們應該準確把握“少取”的政治含義,在安排新農村建設項目中,明確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責,讓公共產品徹底姓“公”,實實在在地減輕農民的負擔。
4.注重規劃間的接軌
三農建設有農業產業化規劃、小城鎮建設規劃、扶貧規劃、農業科技創新規劃、生態調整規劃、農村教育規劃……等等規劃。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應該與這些規劃相協調,對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農業高新技術研究、發展高效農業、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都要有更為有效的統籌。否則,就有可能會出現不該出現的浪費。例如:因為農民轉移、農村人口大量減少等因素影響,致使出現不該的戰略性浪費;也有可能出現因以后對自然災害和地下自然資源的規避,而形成的重新遷徙性浪費,成為“擾民”工程。因此,新農村規劃應該集聚政府引導功能,將分散在各個政府部門的功能規劃權利加以統籌,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修編完善城鎮體系規劃、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尤其是加快農業保護區和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最終形成完整的、科學的新農村規劃。
5.堅決避免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空殼工程
要在著力解決直接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各類生產生活問題的基礎上,切實加強鄉村規劃,使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于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要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腳踏實地,項目規劃要以農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堅決避免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空殼工程,建立政府與農民間的信任。如果這種政治信任匱乏,農民將受到暗箱操作的嚴重傷害。因此,在進行項目規劃時,必須充分了解當地農村建設的需求,注重點線面結合的推展關系,注意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的互動關系,注意新農村建設拉動內需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系,注意新農村建設與農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建立的關系,以及其他應該處理好的關系。只有尊重農民人格,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讓農民信任,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才有可能持續高漲。
6.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注意階段性與過程性
農民現在最為迫切的要求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生活條件和基本生活條件。賦予新民居功能,更容易啟發農民并得到廣大農民的積極響應。在浙江武義,通過下山脫貧工程,10余年來4萬多山區農民移民下山,取得了極其成功的效果。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項目開發和建設工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實踐證明,我們欠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應該追求階段性與過程性完美的統一,體現全面性、動態性和層次性,科學安排青山綠水,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才能打造新農村的核心競爭力,才能逐步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目標。
7.適度規劃小城鎮的規模
目前各地農村居住看起來相對集中,但是,有20%以上的農戶卻離主要村落有一段距離,分散居住。據測算,一戶農戶居住地的生態影響區為半徑一公里的區域,零星、偏僻的農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改造綜合成本極高,但效果卻是最低的,而且無法全面享受新農村建設發展帶來的好處,甚至拖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后腿。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研究農村小城鎮的規模??紤]到農村教育、農村醫療、農村市場等需要一定的人數基數,科學測定人居帶來的污染的成本線,新型三農的最佳發展規模等問題,實踐證明,每個農村小城鎮規??梢栽?萬人左右,待時機成熟,便可以轉變為街道辦事處,從內容和形式上實現城鄉一體化。我們在規劃時就應預留下一個良性對接口。同時,改革勞動和就業管理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建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的制度,促進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逐步建立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