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彭宏松親臨修水縣視察移民扶貧工作。彭宏松說,修水的移民扶貧安置工作做得很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移民扶貧要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今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提供示范作用。陪同視察的領導有省財政廳副廳長毛祖遜,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張遠秀、市委常委華金國,縣領導魏宏彬、熊穎等。
彭宏松在視察中指出,移民扶貧是一項民心工程,為新農村建設開了一個好頭,為今后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移民安置小區和新農村建設要考慮財政能夠承受和群眾能夠承受,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可以在其它地方推廣。
彭宏松在視察中特別強調,移民小區和新農村建設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群眾的事要群眾辦,不能包辦代替。政府部門要負責引導、扶持,將這件好事辦好,要讓移民小區建設走上健康軌道,為今后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賴波平)
梅州市為革命功臣送醫送藥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根據廣東省民政廳的要求,梅州市民政局組織“情系功臣巡回醫療隊”為優撫對象送醫送藥活動。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今年6月,市民政局在對全市優撫對象進行摸底登記后,制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將活動時間、地點安排、巡回醫療隊人員、送醫送藥方式等要求,下發至各縣(市、區)民政局。
據了解,這次梅州“情系功臣巡回醫療送醫送藥”活動,共為640名重點優撫對象進行了義診,送醫送藥價值5萬多元。(謝偉強)
吉安市對2005年移民扶貧工作檢查驗收
為檢驗移民扶貧工作成果,促進移民搬遷更快更好地發展,確保2005年全市移民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根據年初制定的移民扶貧實施意見,吉安市扶貧辦抽調人員,于3月27日至30日對5個重點縣(市)2005年移民搬遷扶貧工作進行了檢查驗收。
從檢查情況看,全市的移民扶貧工作總的趨勢是比較好的,基本完成了搬得出第一步,成效明顯,鄉、村無論是遷出地還是安置地,都有一支隊伍和專(兼)職人員從事移民搬遷工作,人員到村、工作到戶、責任到點,工作扎實有效。集中安置在70%以上,并實行有土安置為主,無土安置為輔的原則。集中安置點的無土戶和分散安置的無土戶全部安排在城鎮、集市圩鎮地段,便于移民戶從事個體經商等經營活動。(李慧生 謝江帆)
撫州市召開全市扶貧工作暨重點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場會
近日,撫州市在資溪縣召開全市扶貧工作暨重點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場會,研究和部署下半年扶貧開發工作,并對重點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市委副書記陳小青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我市“十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明顯成效。
會議指出,當前的今后一段時期要緊緊圍繞重點村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十一五”村級規劃、產業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移民扶貧等問題,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把我市扶貧開發工作推向一個更高臺階。
會議強調,扶貧開發工作要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要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不折不扣地落實好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注重實效,把握原則,要切記不能增加農民負擔,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來,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撫州市扶貧辦)
實事好事常年辦,共建革命老區新農村
福建省南平市城鄉規劃局認真貫徹執行“三個代表”,心系革命老區,情注鄉親,扎實開展“互動聯動,共創帶建”掛村服務工作。自從2004年以來,市規劃局發揮自身業務專長,為結對子的省級老區村——延平區南山鎮前坑村興辦實事,先后籌集20多萬元資金幫助村里修建了涼亭,引來了自來水,修通了出山的5.5公里長的水泥公路,建起了農民俱樂部,開辦農民夜校,有效改善了老區人民生活條件,提科學文化素質,促進村兩委干部作風改變和領導能力提高,帶領全體村民齊心協力發展生產,村里經濟呈現好的勢頭,2005年人均收入從往年的2000元增長到2625元,增長31%,受到老區人民的贊揚。(林忠鋒 阮希桓)
宜春市為8808戶貧困戶9409戶低收入戶建檔立卡
日前,市扶貧辦對我市在“十一五”期間,十個縣(市區)的5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8808戶貧困戶和9409產低收人戶,建檔立卡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
建檔立卡前按照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開展,全過程吸收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認可,公告公示,上級審批,存檔備查,做到了戶建卡、村造冊、鄉有簿、縣設立微機檔案,實行統一管理。(李長秀)
瑞昌市對全市新農村建設進行檢查評比
為更好地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7月16、17日,在副市長徐新安的帶領下,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各鄉鎮主要領導一行35入對全市51個試點自然村進行逐點觀看,并集體現場打分。
此次檢查評比的主要內容是:“六改四普及”進展、群眾投資投勞、產業化規劃實施等情況。
屆時,市新村辦將按分值高低排名,并對排名情況進行全市通報。(談志恒)
定南縣扶貧開發堅持做到“四個傾斜”
定南縣扶貧辦在確保對農村特困戶生產幫扶工作落到實處的基礎上,結合扶貧開發堅持做到“四個傾斜”:一是在財政扶貧資金上予以傾斜。對于特困戶比較集中的12個村組,財政給予60萬元的扶貧資金傾斜,用于該村組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增強其發展生產的后勁;二是在開展貧困勞力實用技術培訓予以傾斜。優先安排262名特困戶參加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優先招收17名特困戶參加農函大學習,使其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增強其科技致富的能力;三是組織勞務輸出上予以傾斜。在組織貧困農戶勞務輸出,進行勞務輸出崗前培訓中心,優先260名特困戶給予安排,使其通過外出務工,增加經濟收入,解決家庭生產、生活困難;四是在開展黨員領導干部結對幫扶上予以傾斜。在組織開展黨員領導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活動中,優先推薦特困戶259名同黨員領導干部結對,通過幫扶,提供資金、技術、信息、物資等多方面的服務,幫助其發展生產,擺脫生產困境。(徐勝忠 徐日娣)
永新縣扎實開展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日前,永新縣扶貧辦在永新新科職業技術學校隆重舉行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班開班典禮,縣政府龍洋副縣長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來自全縣各重點村的200名學員參加了這次開班典禮。
永新縣扶貧辦根據當前農村的具體實情,采取長期班與短期班相結合的靈活辦班方式,著力培訓肯學習、能轉移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真正做到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戶。為保證學員能轉移出去,縣扶貧辦已經與縣工業園區、縣電力公司和南昌市泰豐輪胎廠等多家用工單位達成用工協議,所有經過培訓合格后的學員都可以實現就業。(永新縣扶貧辦)
青原區產業扶貧出新招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一五”時期國家扶貧開發總體目標,青原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創新扶貧開發方式,突出區域特色,走產業化扶貧之路,實現“一品興一業,一業富一村”的目標。針對東固畬族鄉廣大貧困戶有養鵝的傳統習慣,該區果斷投入扶貧資金6萬元從峽江縣永昌種鵝養殖場引進“四季白鵝”種100組(每組1羽公鵝,4羽母鵝),無償扶持黃沙、靈豐兩村100戶貧困戶發展白鵝養殖生產。同時,所供養的貧困戶采取無償提供雛苗的形式向扶貧辦予以補償。至6月24日止,向貧困戶簽訂養殖協議100份,發放種鵝500羽。針對富田鎮資源地理優勢,該區通過產業推介與福建拓榮新優食用菌種植場達成白蘑菇生產合作協議。采取“扶龍頭、建基地、抓科技、帶農民”的方式,在扶貧重點村王田建立白蘑菇基地近20畝,基地實行“集中連片,專人指導,分戶管理,統一防治,聯合銷售”的模式運作。擬投資12萬元,建大棚80個。同時,該區推行獎補政策,對單產達7500—8000斤,畝均純收入又達3000元的貧困戶獎勵每畝建棚費1200元;對項目運作效果好的村,在扶貧資金安排上加一勺,避免“干好干壞一個樣”,有力推動了扶貧產業的發展。
(青原扶貧辦)
會昌縣認真抓好應后初高中畢業生技能培訓
近日,會昌縣第一期“初高中畢業生職業技能培訓班”開班,培訓為期兩個月,開設電腦、財會、電子、織機等專業。
我縣今年有7262名初、高中畢業生,其中大約有3000人不能升學即將走向社會。為抓好這些新增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其就業能力,并為我縣工業園區提供適用型人才,縣政府、扶貧辦、財政局、教育文化局、職業技術學校、勞動就業局等部門單位組成“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技能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開展新增勞動力就業培訓,將職業技能培訓和招工信息伸展到校園,著力解決企業“招工難、用人難”問題。職業技術學校為此及時組織人員,深入工業園、縣內其它企業,調查備錄招工情況,同時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完善辦學設備和辦班制度,確保各專業培訓的開展,并作好用工信息和初高中畢業生的職業技術培訓的宣傳、報名工作。
(會昌縣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