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概念及其產生的原因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由兩部分構成:農業剩余勞動力和農村非農產業的剩余勞動力。這是因為中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就業空間有限,兼業現象普遍存在,還有一大批農民“過度擁擠”在農村并不發達的有限的非農產業中,而且中國農村和農業又是一個較為獨立的與城市明顯不同的地域和產業系統,因此,中國農村不僅存在農業轉化過程的剩余勞動力,而且還存在大量非農產業剩余勞動力。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己成為制約農民收入增長、影響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農村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農業生產本身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農業的勞動力轉化過程在時間上呈現出高度的密集性和分散格局,導致了農業勞動力的季節性相對過剩,農忙時對勞動力需求量驟增,而農閑時排擠出眾多的過剩勞動力。
二是以家庭為主體的土地經營方式,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使以前潛在的過剩勞動力顯現出來。由于家庭作業,一個人的活可以兩個人干,兩個人的活可以四個人干,這其實就是潛在的過剩勞動力。
三是農業上的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也把大量的勞動力從傳統種植業中驅逐出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后,釋放出來大量剩余勞動力以“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方式進入了農民創辦的鄉鎮企業,農村非農產業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也開始大幅提高。然而,隨著鄉鎮企業原始積累的基本完成,鄉鎮企業面臨著發展升級、技術改造的重要性日益明顯,對高素質員工的迫切要求使原有的員工成為潛在的過剩勞動力,而時而在農村時而進城的“打工者”,也使農村中非農產業剩余勞動力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二、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的制約因素
我國當前滯留在第一產業中的農村勞動力人數遠遠超過需求,積極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勢在必行,但當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受如下因素的制約: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不高,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的重要特征。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低,難以接受科技知識,廣大農村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上,從而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基礎不穩固。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偏低也使其適應不了非農產業的發展要求,從而增加了在非農產業的就業難度。
(二)鄉鎮企業發展不規范,布局分散,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嚴重下降。鄉鎮企業的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鄉鎮企業管理不規范,隨意性大,布局分散,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是鄉鎮企業的技術含量低,發展潛力不夠,一直處于一種低水平循環之中,影響了其進一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而事實上,許多鄉鎮企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許多企業家只是貪圖農村勞動力價格低廉,所以才愿意投資到農村。二是鄉鎮企業的這種分散布局也導致建制鎮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聚集效益。建制鎮規模過小,基礎設施不配套,企業間的協作便難于開展,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鄉鎮企業更多地吸納剩余勞動力。
(三)現行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現行的戶籍制度,主要包括戶籍登記管理制度、戶口遷移政策及管理體制,以及與戶籍相關的糧食購銷、住房、勞動用工、人事、教育和社會保障等項制度。這些制度使農民與市民在身份、地位、就業、福利、勞保等方面仍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而這些不平等限制了農村人口進城就業和定居生活,妨礙了國家城市化的進程和小城鎮的發展,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現行的土地制度也影響和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土地制度的表現形式是集體所有基礎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基本上是按人頭平均分配。并且人均耕地面積較少,這使得農村勞動力既不能完全脫離土地轉移到其他行業,也不能充分就業,獲得較高的收入。
(四)勞動力市場發育遲緩,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著盲目性。目前農村勞動力自發的跨地區流動比較多,而由政府職業介紹部門有組織安排外出的卻很少。這種盲目、無序流動的不良后果是:一是容易造成民工就業難。二是導致社會生活的無序性。三是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消極影響。這種盲目流動使得留下來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者的素質明顯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普及和良種的推廣。此外,大量勞動力外流,還使不少地方出現了撂荒或者變相撂荒的現象。
(五)資金短缺,思想保守,消費觀念落后,是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比較脆弱,而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農業原始積累又使農民的比較收益下降,這使得農民不愿意也無力對農業發展投入過多資金,這就造成了農業技術的落后和農業勞動力的素質低,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此外,還有一部分農村勞動者思想保守、缺乏開拓精神,這種思想觀念也嚴重束縛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和對策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積極探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和對策。
(一)鞏固和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村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之一。各級政府應當進一步落實和健全有關鄉鎮企業的優惠政策,逐步提高鄉鎮企業的規模、效益和水平。同時,對現有的鄉鎮企業要進行分類指導和扶持。對于效益比較好的鄉鎮企業要支持、鼓勵它繼續發展;對于效益比較差的企業,政府要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使其盡早擺脫困境。
(二)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廣開就業門路。要對農業進行廣度和深度開發,發展開放性、創匯性農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內部分流。同時,要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再帶動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并以此為出發點,從中尋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突破口。
(三)加快制度創新和制度建設。加快制度創新和制度建設,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和轉移的機制,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首先,改革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徹底消除在身份管理上對農民的歧視,實現城鄉居民各方面的權利平等。其次,要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要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徹底轉移,就要解決好土地承包問題。要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在堅持中央關于土地承包制的基礎上,實行農村土地的有償轉讓,使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脫離土地的束縛,并使農村土地向未轉移出去的農民手中集中,以便于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和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
(四)加快農村勞動力市場體系和政府宏觀調控體系建設。要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與流動,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城鄉統籌就業管理。政府應加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宏觀調控,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農業、農村發展經營規劃,落實相關政策,制定相應的法規,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和管理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積極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是加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關鍵措施。首先,要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其次,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展開,要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實際情況,設置專業和課程,使廣大農村勞動力盡快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為順利就業創造條件。再次,要建立和完善農村成人教育體系,舉辦各種形式的專業技術、技能知識和文化培訓班,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為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創造有利條件。
(六)發展勞務輸出,提高當地村民經濟收入。我國經濟發展在總體上穩步上升,但局部不協調、不均衡發展,尤其東部沿海與西部內陸的發展,更是形成鮮明的反差。在承認這一事實后,我們應當努力的發展勞務輸出,一方面可以適當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一方面可以促進勞務輸出所在地的經濟發展,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