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塘鄉位于南康市北部山區,是我省“十五”期間扶貧開發的重點鄉鎮之一。境內總面積130.15平方公里,地勢屬東北高、西南低。轄有十八塘、群豐、馬頭、合江等15個行政村,237個村民小組,全鄉總戶數7317戶,人口30558人。
近年來,鄉黨委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推出了“產業基地推動、抓住重點拉動”的工作舉措,使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了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扶貧先扶基,扎實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道路不通,致富難成。路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是貧區鄉鎮脫貧致富的前提。群眾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礎設施落后,從而造成生產力水平低下,發展生產農業成本高。
為此,在“十五’期間,十八塘鄉加大了農村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先后投入人力物力,在原先唐隆公路的基礎上,對十八塘圩至紅嶺(社溪)。內潮至白石(唐江)二條村級公路全部實行了水泥硬化,大大方便了全鄉各村的交通。
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鄉里又結合這個機遇,把“村村通”工程盡早落到實處。合江村和薯坑村是十八塘鄉兩個省級重點貧困村,為了盡早使那里的群眾脫貧致富,鄉里針對資金短缺,各方面力量薄弱的情況,與村干部一起,上爭資金,下籌勞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戰,期間他們既是指揮者,又是勞動者,干部群眾始終奮戰在一起。先后二個村投入資金400多萬元。完成了二個村的村級公路水泥硬化,總長度達20多公里,維修擴建了砂石路17多公里,并沿路修建河堤170多米,大大方便了當地群眾的生活。
到目前為止,全鄉的十幾個行政村,除李村等二個村以外。其他行政村已全通上了水泥路,其中馬頭等村好多村民小組的路面已經通到了各家各戶門口。
二、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打破單一落后的農業模式,創新農業產業化路子。而農業要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經濟效益,唯有發展優質產品。對適應市場需要,適應生態條件的種養業優良品種,集中人才、技術,資金重點繁育和推廣。并進一步擴大優質產品的生產規模。每引進一個新的品種,鄉里都是先安排到技術比較成熟的村里或一些種養能手去試種,再根據產量效益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抓住特色農業,做好“品牌”文章。農民要脫貧致富,就要先拋棄傳統的農業觀念,開拓思路,根據市場需求,做好特色農業文章。在規劃之初,把全鄉的農業產業特點進行了一次科學全面的規劃。根據各個區域的農業實際,因地制宜,做好合理的指導安排。
位于內潮的李村,是南康市著名的生姜、毛薯生產基地,擁有悠久的歷史、上乘的品質、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李村的生姜品質好,產量高,但是卻沒有形成規模,只是部分農戶進行零星的種植。為何不把這些優勢利用起來?做大做好李村的生姜品牌?
說干就干,鄉黨委一邊研究,一邊派出相關人員進行調查,經過調查發現,在全市同類產品并沒有地方在進行大規模的種植,而且全市的所需產品大多數都是從鄰縣市調入而進入市場。應該有很大的市場前景。在李村建一個大型的生姜、毛薯生產基地。對加快發展鄉里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切實可行。
據鄉里的扶貧專干李君海介紹說,如果按照傳統的農業模式,農田種植水稻,一畝地凈產量1000斤,每百斤80元來計算,一畝地毛收入也才800元左右,而實行田地生姜、毛薯套種模式后。一畝地的毛收入可達到9000到13000元。如今,村里的生姜種植已經初成規模,家家戶戶基本都由原來的種植水稻調整到了現在的種植生姜、毛薯為主,很多農民都依靠種植生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另外鄉里還大力發展了像馬頭村的生豬生產基地、薯坑的桉樹經濟林基地、容量達235萬立方米的水源水庫立體綜合開發等農業項目。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增強了鄉里的財政實力。
三、授“漁”與民,是扶貧工作治本的關鍵
貧困農民的貧窮主要表現為觀念上的落后,技術上的貧乏。因此,抓好科技扶貧,提高勞動者素質始終是扶貧攻堅的一個難點。十八塘鄉首先以鄉農業信息服務站為依托,組織機關、農村干部學習農業技術、及時發布信息,讓廣大黨員干部首先掌握科學技術,使他們成為幫助農民脫貧解困的技術指導員。在工作的激勵下,今年全鄉70%的鄉村干部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1門以上的農業生產技術,從而保證了把農業實用技術及時送到戶。
比如在李村的生姜種植推廣的時候,村里選了幾個大家公認的種植能手,成立生姜、毛薯套種技術推廣指導小組。鄉里領導還多次到市農業局邀請農技專家定期在村里進行授課,并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
通過幾年的努力,十八塘鄉的扶貧開發工作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驗模式,鮮李、生姜、毛薯、茶油是十八塘鄉成為優勢農業產品,生豬、草魚、土雞養殖等也初成規模,到目前為止,全鄉已建成生豬養殖、桉樹經濟林開發、生姜毛薯套種基地等特色農業開發項目,2005年鄉農業生產總值達3132.7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230元。
今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我們相信,在全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中,十八塘鄉一定能夠借助這次歷史性的機遇,取得跨越式的發展,讓全鄉人民早日步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