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黨的惠農政策和各方面大力扶持下,民族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工業粗放式經營,農業生產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的大幅增加,畜禽水產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大量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無序排放,使農村環境負荷急劇增加,環境問題日趨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阻礙了新農村建設步伐。面對新農村建設,環境的保護該如何有效應對,結合湘西州實際,談幾點看法。
一、分析環境現狀,把握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切入點
湘西自治州是一個典型的民族貧困地區,受客觀條件限制,近20年來,陸續上了一批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污染工礦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環境留下了歷史欠賬,并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為改變不良現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從源頭上把好環保切入點,以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以污染源治理為切入點,還歷史欠賬,為新農村建設掃平障礙。湘西州近20年來留下的環境欠賬,已使部分州域環境失去了其應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恢復環境應有功能,才能為新農村構筑建設的平臺。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實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廁、改溝改圈為主要內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另一方面采取全面整治“閑置房”、村莊整修改造、拆舊建新式的村莊整體改造和建設農民社區新村等四種基本模式進行村莊改造,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高規格規劃為切入點,筑環保平臺,嚴防新農村建設重蹈覆轍。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同時,應制定配套的環境保護政策,在確立“CDP”增長速度的同時,也應將“綠色GDP”考慮其中,在計算“CDP”政績的同時,也應計算“CDP”中的資源耗損和環境污染。建立健全綜合決策機制,明確各部門環保職責。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證其合法化。二是在規劃內容上求“全”。首先是環保指標概率要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新農村環境美化率、綜合綠化率、人均綠地面積等每一項環保指標,必須做到衡量具體全面,從實際出發,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本州實際,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始終強調各項工作與環境相協調。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三同時”制度,防止發達地區和州內城市落后、淘汰工藝與設備再進入農村和鄉鎮,控制新的工業污染產生。
二、調整產業結構,激活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原動力
(—)以技術為紐帶,將工業調精。一是將工業規模調“大”,減小污染源的再生。應對新農村“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的要求,湘西州工業發展必須改變當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經濟增長格局。加大高新技術推廣,著力培育高新技術“環保型”“龍頭”企業,優先發展對新農村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信息產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比重。二是將企業數量調“小”,減輕環境的壓力。“散而多、小而全”是當前湘西州工業企業的又一顯著特點。這不僅增添了環境管—理費用,浪費了礦產資源,還拉長了污染:源的“線”,擴大了污染源的“面”,為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增加了難度。三是將工業技術調“高”,確保資源的節約。采用新工藝,是工業企業朝精深方向發展的唯一動力,也是實現新農村“整潔”的最佳保障。著力加大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在重點行業的推廣,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二)以基地為鏈條,將農業調優。一是將農業品種調“優”,減少墾殖面積。通過加大品種改良和生物防治措施,推廣良種產品,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從近幾年湘西州農業發展來看,農業品種改良的不斷深入,農業產值不斷增加,2005年達26.7億元,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1766元,增加164元。但農藥、化肥、薄膜的使用也在不斷遞增,僅2003年至2004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遞增率高達4.6%、6.2%,2004年農藥使用總量高達3204噸,平均每畝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個百分點,其中高毒農藥使用量占使用總量的9.93%。給農村面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直接威脅農民健康。為實現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接軌,需要進一步加大品種改良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引進優質品種,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提升農產品質量,減少播種面積,實現局部的退耕還林、退耕還山;另一方面加大農業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的推廣,減少化肥、農藥、薄膜的使用量,有效杜絕農村面源污染的產生;其次要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運用新技術的水平,使現有品種和技術得以進一步提升,實現物與人的雙“優”。二是將內部結構調“佳”,減少面源污染。改變當前“單一、線性、簡短”的農業結構方式,推行“復合式”的結構方式,是新農村建設環保的最佳境界,既富裕了農民、發展了經濟,又減少了面源的污染,實現了資源的效益化利用。一要充分利用湘西州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和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綠色食品”為主線的生態農業,建成獼猴桃、柑桔、中藥材、茶葉、草食牲畜產品等一批有湘西特色和規模優勢的農產品基地。二要抓好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建設,扶強做大水果、茶葉、藥材等綠色主導產業,培育出主打產品龍頭企業,打響“綠色食品”牌子,爭取進入國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擴大湘西區域綠色生態品牌的影響力。三要依托現有的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商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和種養加工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格局。三是優化農村生活耗能,實現良性互動。當前湘西州農村農民的生活仍沿襲著幾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燒飯、用樹建房”的原始耗能方式。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能源在不知不覺中被浪費掉,與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實質要求相悖。優化農村生活耗能,成了實現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的環保基本要求。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生態公益農、林補償制度,鼓勵發展高效農業和林業,從而推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通過以退人還山、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為重點實現,農業效益化、林業生態化、能源多樣化。確保農村面源污染的杜絕,實現新農村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富裕”和“村容整潔”。二要大力推廣砌塊建房,解決農民建房問題,從根本上杜絕破壞生態的現象,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以資源為優勢,將旅游業調大。文化旅游產業既是一項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綜合產業,又是最具環保效益的前景產業。旅游資源是湘西州新農村建設最有潛力的優勢資源。我們要著力整合旅游資源,放大資源的聚合效應,實現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最大效益。一是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農村生態發展提供基礎“硬件”。二是整合旅游資源,實現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效益。三是加大旅游宣傳造勢,營造新農村大環保氛圍。
三、推行循環經濟,增強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后發力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推行循環經濟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體現。目前,湘西州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已初具雛形,農產品支柱產業初步形成;工業“龍頭企業”初具規模,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推行循環經濟,搞好“點——面”兩個配套,為實現新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者的長期和諧統一注入活力,促進環保后發力。一是搞好以農戶、企業個體為循環圈的“點”循環配套。以單個農戶和企業為中心,實現庭院內的“園、圈、氣”生態循環和企業生產流程中的“水、氣、渣”內部循環,促進資源的再利用,減少面源污染和“三廢”污染,實現“點”上環境“整潔”。“庭院”生態循環堅持實施沼氣項目建設與發展綠色食品和庭院經濟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全面推廣“豬一沼一果”、“豬一沼一菜”、“豬一沼一藥”生態經濟園模式。二是搞好農業、農村、農戶為循環圈的“面”循環配套。農戶與企業個體的發展不是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全部要求;農戶與企業個體經濟的壯大,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顯得十分有限,實現以農業、農村、農戶為循環圈的經濟大發展,才是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