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如何堅持從實際出發,使民心工程真正讓廣大農民受益,注重實效是其中的關鍵。
——治標更要重治本。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些地方不是立足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偏重于在形式上打圈子。例如,新居要搞硫璃瓦,舊房要搞涂料墻,村部搞一些公布欄,制一些宣傳匾,甚至村口要樹一些牌坊類的門樓,“面貌”立馬可變化。至于經濟發展總量,農民經濟收入,則根據上級要求和周邊的形勢,相機上報。再找幾個大戶作為“典型”,這樣匯報起來有點有兩,不但“省事省力”,而且“見效”快,很能應付上級檢查。
但是這種“建設”不可能使農村發生實質性變化,卻只能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式化、庸俗化,不但不能激起廣大農民對新生活的向往和激情,反而會遭到他們的蔑視和唾棄。
衡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功與否,必須堅持從發展生產力的抓起。就以濱海為例,盡管多年來在農田基本建設上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并沒有完成旱澇保收的水系建設。
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花大力氣扎扎實實解決好,我們就不能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功了。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少搞一些花架子,要多下一些基本功,在治本上狠下苦功,通過上下努力,內外結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大局上定乾坤,從而使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使農民生活能夠實實在在富裕起來。到那時,我們才能問心無愧地向黨和人民交上一張合格的歷史答卷。
——尊重群眾愿意。在農村違反群眾意愿的事件時有發生:要推廣果樹,就把群眾種下的麥子鏟掉;要推廣意楊,就把群眾家前屋后多年習慣栽植的刺槐、楝樹、柳樹統統砍掉;要辦一件事,就以“人民事業人民辦”的名義,或者乘機向農民亂收費,或者大肆借債,實際上還是變相增加群眾負擔;各級一直要求民主公開村務、財務,總是公開、民主不了,總是幾個人知情、少數人說了算,等等。這種違反群眾意愿的事,往往惡化了干群關系,傷害了群眾感情,增加了工作上不應有的難度。
我們要認真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著重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多辦、辦好那些群眾希望辦、迫切需要辦的事。有些事即使應該辦,但群眾一時想不通的,也應努力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甚至等一等,等群眾想通了、工作做好了再辦,決不能靠強迫命令硬行推進。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們想得最多的是發展經濟。但是,如果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僅僅局限在這一點的話,那就很不全面了。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我們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目標的同時,還必須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進“鄉風文明”,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
培養新型農民,首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樣偉大的現代工程,如果沒有相應的有一定思想水準、有相當現代科技水平、有一定道德情操的新型農民,是不可能建設成功的。其次,培養新型的農民隊伍,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試想,即使經濟發展了,收入增加了,如果農民的素質不高,愚昧落后,我們就不能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形成了。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培養新型農民,關鍵在于廣大干部以身作則。言教重于身教,榜樣力量無窮。要群眾辦到的,我們干部首先辦到。要注重自身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群眾,啟發群眾,帶動群眾,這樣,我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在農村工作中。不少干部有這樣的感想:一是覺得現在農民越來越難領導了,農村工作越來越難了,軟不得,硬不得,深不得,淺不得;二是一方面覺得沒有多少事好干,一方面覺得好多事干不了。為什么他們會有這些感想呢?我們感到除了他們自身素質上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鄉村治理機制沒有完全理順,許多工作不知如何著手,或者是沒有辦法著手。新農村建設,必須有一個新型的治理機制相配套,這就需要我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新。
一是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這既是老傳統,也是新課題。一定要通過黨的先進性教育、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二是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要糾正少數干部把農村一些矛盾的發生歸咎于“民主過頭”的錯誤認識。離開民主,就無所謂民心工程。在工作中,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活動,推動農村基層志愿服務活動。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三是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要進一步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要充分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的作用;要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服務組織;要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利益;要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
——不能一屆班子一條道。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書記一動,河工重弄。”意思是說,每一屆班子都要標新立異,否認前任的,自己另搞一套,瞎折騰,結果損害了事業,苦了老百姓。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這一任務貫穿在整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始終,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不是哪一屆農村領導班子所單獨能夠辦到的,需要多少屆領導班子前赴后繼、鍥而不舍,合力完成的。
一是確立科學發展現,按照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確立我們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加強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學習和理解,結合本地實際,發動和組織群眾討論,集思廣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本地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部署、通過群眾代表、人大代表批準,作為綱領性文件、一屆屆加以貫徹實施,任何一屆領導都不得隨意變更。
二是確立正確的政績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我們每一屆領導班子的力量。各屆班子都希望有自己的政績,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個政績,必須是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政績,是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加速農村富裕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政績,而決不是個人的名和利。
三是按照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完善我們的規劃,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日臻完美。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規劃,我們當然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力求科學、合理。但是,事物都是辯證的,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原有的規劃中,有許多值得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對于這種補充完善,我們不但不能反對,反而要大力提倡和支持,從而使我們能夠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好!